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一场重要的战争,参战双方分别为晋国和楚国,最终晋文公“退避三舍”战胜了楚国,此战役对春秋历史影响极为深远,一定程度影响了春秋时代的格局。晋、楚争霸之初,楚国在军事上处于优势和主动的地位。
城濮之战,晋国战胜强大的楚国,局面由被动变主动,原因为何?
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一场重要的战争,参战双方分别为晋国和楚国,最终晋文公“退避三舍”战胜了楚国,此战役对春秋历史影响极为深远,一定程度影响了春秋时代的格局。
晋、楚争霸之初,楚国在军事上处于优势和主动的地位。晋国在军事上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那么,晋国以弱胜强战胜楚国,都有哪些原因呢?
公元前633年,楚国出兵围攻宋国时,已经是当时的军事强国,兵力强大,而那时的晋国兵力并不多,全国的军队还是二三十年前晋献公时建立的两个军。
当时楚军在多年向黄河流域的扩张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在军事上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而晋军却连攻打一个小国原、都感到困难。但是城濮之战,原来在军事上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的晋军,却打败了原来在军事上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的楚军,从而改变了晋弱楚强的局面。这是与双方统帅部军事上的主观指导正确与否分不开的。
这种军事上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首先表现在双方的战略方针上。从晋国决心介同楚国争霸的战争时起,晋国统帅部上下就有一个正确的、完整的战略方针。这个方针就是先轸所说的通过这次战争“取威定霸”。
对这个战略方针,他们有全局的考虑,有实施的计划,有先后的步骤。他们对晋、楚两国争霸战争的不可避免性看得很清楚,而且为此目的,进行了认真、扎实的准备。他们首先把全国的两军扩大为三军,选拔了称职的三军主将、副将,积极地进行军事训练。
他们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并不急于同楚军正面决战,而是利用楚军集中力量围攻宋国的时机,以全力去攻取军力较小、与楚国结盟的曹、卫两国联军。
以后,又争取齐、秦、郑、鲁,这就使楚国在北方中原地区处于孤立状态,然后,再选择有利时机,集中全力与楚国决战。这个战略方针基本上符合当时置、楚双方军事斗争的实际。
与此相反,楚国的统帅部对不可避免的晋、楚争霸的战争,却一直没有个全局的考虑,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方针。楚国的军队进入北方中原地区以后,章法就很乱,他们一会儿攻齐,会儿围宋一会儿救卫,力量用得很分散,哪方面也没打出个好的结果。
后来在战局急转直下,晋、楚双方军队进入直接对峙和楚国的同盟国不断退出自己战线的严重时刻,在战略方针上究竟是战还是和,统帅部内部又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楚成王主张撤退,子玉主张决战。军事统帅不听国王的,国王不支持军事统帅。
分歧的结果是各行其是。楚成王率领东广(左军)等部队撤退,子玉率领西广(右军)等部队冒进。一支强大的军队一分为二,这就下子使自己的军队在军事态势上由绝对的优势变成了与晋军军力相差不多的持平状态。
以晋、楚争霸战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城濮之战来说,晋军统帅部在进入战争之先,就对整个战役的方针作了通盘的考虑。晋军统帅部明确地认识到这次战役是决定晋、楚争霸命运的大事,是一次决定性的战役,因此他们对之采取了谨慎但又是积极的态度。
在晋、楚争霸的战略全局上,他们是具有胜利信心的,但是他们并不以这种一般的信心来代替具体的、灵活的战役规划。
他们在战术上很重视敌人,认真地选择有利的作战时机和地点,仔细地分析敌人的强点、弱点,正确地制定战斗方案,甚至连万一战斗失利时怎么办的问题也考虑到了。这些都是古代战争史上值得借鉴的东西。
晋国得到楚国统帅部把全军一分为二的消息很高兴。当然,这是决战的好时机,但是他们并没有马上投入战斗,他们还要利用和扩大敌人的这个矛盾,把主张进通的子玉引入更加不利的阵地,让他脱离国君的部队更远一些,以便聚而歼之。
这是弱军在强军面前常用的先退一步、再后发制人的聪明策略他们“退避三舍”的决定,从政治方面来说是争取道义上的主动,从军事方面来说就是为了实现上述的策略,以便在战斗打响时使子玉陷人孤军深入,根本无法得到任何后援的境地。
果然,子玉被晋军一再退却的假象所蒙蔽,以为晋军胆小怯战,于是,思想上更加轻敌、麻,对晋军采取步步进通的方针。形式上他似乎很主动,实质上已经陷入了被动地位。所以当子玉洋洋自得地派人向晋军挑战的时候,晋文公马上决定立即应战。
弱军打强军,要先拣弱的打,一战而胜,再及其他。晋军统帅部分析了楚军三军的战斗力,认识到楚军右翼的陈、蔡两国联军是敌军阵线的薄弱环节,便以这个弱点为突破口,向其发动猛烈进攻,先打垮楚军的右翼,再及其他。
果然,陈、蔡两国联军一打就垮,而且,由于他们的溃败,又引起了楚军右翼的崩溃。
尽管晋军统帅部对决战的胜利是有把握的,但是他们仍然对决战的万一失利作了思想的准备。这就是狐優说的,万一打不赢,就往现今的河北、山西地区撤退,依靠太行山和黄河的天险固守。
同晋军统帅部这些老谋深算的战役指挥相比,楚军军事统帅子玉的战役指挥简直如同儿戏。
对这么一个决定国家和军队命运的重大战役,他连个详尽、可靠的计划都没有。他一味自高自大,目中无人。他的豪言壮语很惊人:“今必灭晋矣!”他既不了解敌人的虚实,又不分析敌军的强弱,因此城濮之战晋国最终战胜楚国也就不奇怪了。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