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在延安插队的时候,因一场大雨导致史铁生脊髓受损伤而引起腰腿疼痛。如果史铁生当时马上申请“病退”回北京,事情就不会发展到更为严重的地步。因为回京后可以得到治疗,使病情好转,也可避免繁重的体力劳动对身体造成进一步损害。
10岁在作文比赛中斩获第一,小学毕业后考入清华附中,80米跨栏总是赢得冠军,史铁生的优秀是刻在骨子里的。
他身姿挺拔,长相俊逸,性格开朗,思想先进,自小便是一个让亲友邻居羡慕,让父母骄傲的“别人家的孩子”。
在18岁那年,向来是五好青年的史铁生顺应号召,参加上山下乡运动,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
做知青时的史铁生
由于史铁生患有先天性脊椎裂,他的母亲害怕史铁生干农活时影响到身体,本是不愿意儿子下乡的。但是她明白史铁生的理想,还是忍着满腹的担心目送儿子离开。
母亲的担忧没有错,一次,史铁生在放牛时恰逢下大雨,淋雨后便得了一场大病。这场病是史铁生后半生苦难的开始,从此,他的骄傲和意气风发成为了他再也回不去的回忆,每次想起,都愈加疼痛。
一年不间断的治疗没有丝毫的好转,反而让史铁生的双腿以及后半生被宣判死刑,从此他再也站不起来,余生都只能在轮椅上度过。
正是踌躇满志的少年郎,却在他准备好一切即将起飞的时候被折断双翼,命运就是如此离奇。
巨大的落差让志得意满的史铁生不敢相信自己所面临的处境,他将自己关在房间里,自暴自弃,曾经阳光开朗的少年彻底变成了一个喜怒无常的“疯子”。
他痛恨命运的不公,为什么这一切偏偏发生在了他的身上。砸窗户、摔东西、怒骂家人,史铁生恨不得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跟他一样变得支离破碎。
在这个时候,除了史铁生承受着莫大的痛苦以外,他的家人也不好过,特别是他的母亲,恨不得代替儿子承担这一切的苦难。
母亲支撑着史铁生
每次史铁生暴怒,发脾气的时候,他的母亲都会默默地走出房间,替他关上门,等史铁生发泄完毕后,她才静静地走进来,蹲下对儿子小心翼翼地说道:“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母亲虽然故作镇定,试图平静下来微笑着对史铁生说话,但红肿的眼眶依旧出卖了她。
其实史铁生的母亲是一位爱花之人,曾经家里处处是绿植鲜花,生机勃勃。但自从史铁生生病后,他的母亲再也没有闲情逸致去照顾花花草草了,所有的花草后来都死了。
因为史铁生情绪特别不稳定,常常捶打着双腿,嚷着自己是废人,要去死,他的母亲害怕稍不注意就让儿子走上不归路,于是只能尽可能不让儿子离开自己的视线。
据不完全统计,史铁生截瘫后,前前后后自杀过三次,但都被家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为了照顾史铁生的情绪,害怕无意间刺激到他,母亲每说一句话都会斟酌许久,尽量避免说“跑”“走”“跳”“跃”等关于运动的字眼。
史铁生和母亲
曾经的史铁生是一位运动天才,他也幻想着自己某一天可以成为专业运动员,但是这一切都在21岁的大好年华轰然破裂。
因为史铁生的脆弱,母亲只能依据他的脸色来决定做什么事,说什么话。史铁生情绪稍微好一点的时候,母亲就会小心翼翼地央求他去外面转转,看看花,吹吹风。
一天,在母亲的恳求下,史铁生终于答应第二天随她去吃豌豆黄,去北海看花。但是命运捉弄,他们再也迎不来“第二天”的岁月静好了。
第二天,母亲突然口吐鲜血,被人抬到救护车上。看着奄奄一息的母亲,史铁生不知所措。直到这个时候,妹妹才告诉他,母亲早已病入膏肓,因为肝疼,整晚都睡不着觉,但因为害怕本就生病的儿子忧心,她隐瞒了一切。
邻居背着史铁生到了医院时,母亲已经虚弱到呼吸都很困难了。她躺在病床上,说不出话,望着儿子和女儿的眼神却是那么的悲伤。
母亲的去世让整日自怨自艾的史铁生稍稍走出来一些,他明白母亲临死前的不舍,他默默答应母亲,他一定会带着未成年的妹妹好好活下去。
史铁生和妹妹
史铁生在街道工厂找了个活计,在仿古家具上画画,每月有十几块钱的收入。他住在北京前永康胡同一个大杂院的最里边,从院门到屋门,有几十米坑坑洼洼的土路。每天早晨,史铁生都要坐着轮椅经过这条土路去上班,摇着轮椅经过时,稍不注意,就会翻车。
每次狼狈地摔倒在地,史铁生也不唤人帮忙,他坐在地上将轮椅扶正后,再用双手撑着轮椅将身体靠上去。
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着,一晃,母亲已经逝去4年了。已经与自我和解的史铁生开始提笔记述自己与母亲的过往,他要将母亲的影子留在他的笔下。
秋日里,妹妹推着史铁生到北海看菊花,这是他与母亲未曾实现的约定。菊花在萧索的秋日里绽放,成为了唯一热烈的色彩,犹如母亲带给他的爱,强大而不失温柔。
在这个秋日里,《秋天的思念》细腻而温暖,字字不提爱,但处处彰显着母亲对他的爱。
他追逐理想时,母亲默默支持他;他双腿瘫痪时,母亲温柔迎回他;他痛苦颓废时,母亲坚强陪伴他。
无论何时,母亲都不曾想过放弃自己的儿子,她用温柔、慈祥、坚强、理性支撑着脆弱的儿子,呵护他,理解他,照顾他,直到母亲生命的最后一刻。
母亲带给史铁生的是绝处逢生的希望,是昂扬生长的勇气。母亲的死亡让史铁生突然明白:“人的出生,是上天交给那人的事实,并且在交付时已经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亡是必然降临的节日,不必急于求成。”
不良于行的史铁生有了大把的时间看书、写作,以及去看地坛。
史铁生年轻时在地坛
“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于史铁生而言,地坛是连接他与这个世界的存在,可以供他看书、思考、独处。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无法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我都去过,差不多他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
史铁生摇着轮椅丈量了地坛里他所能去的每一个角落,看蚂蚁怎么运食,看瓢虫怎么爬行,他将这一切都写进了自己的小说里。
写作为史铁生创造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对话的空间,让他逐渐变得平和,渐渐与自己的不幸和解。与此同时,写作也为史铁生带来了爱情,带来了后半生的幸福。
以写作为生的史铁生曾在刊物《希望》上发布了一篇小说《爱情的命运》,而属于史铁生爱情的命运在此时已悄然来临。
《希望》刊物是西北大学所办,此时正就读于西北大学的学生陈希米恰好是该刊物的编辑。
《爱情的命运》让18岁的陈希米对作者史铁生心生崇敬,她开始给史铁生写信,反复往来间,两个相似的灵魂在纸笔间以文会友,持续了10年。
后来,史铁生病重,陈希米不远万里从西北赶到北京照顾他。有的爱情是用精神燃烧的,初一相见,陈希米便对史铁生说:“你正是我想象的样子。”
1989年,28岁的陈希米嫁给了38岁的史铁生,一个右腿稍许残疾,一个双腿残疾、重病缠身,但都不完整的他们却建立了最健全的婚姻。
作为史铁生的朋友,姚育明曾这样形容陈希米:“简直是尊右腿轻残的维纳斯,气质仿佛滤过的透明的水。”
史铁生和陈希米
陈希米就是上天补偿给史铁生灰暗人生的礼物,她生活里开朗活泼,文学上与史铁生交流默契。姚育明赞叹陈希米美丽温柔又明朗,调侃史铁生,说他福分实在不浅。
自从有了陈希米,史铁生变得愈加乐观,有时还会坐在轮椅上炒菜招待客人。
从照片上可以看出,年轻时的史铁生总是阴雨冷漠,但中年以后,史铁生留下的照片都是疏朗开怀的笑容。
若说母亲带给了史铁生生的希望,那陈希米则带给了史铁生生的快乐。在十几年的婚姻生活里,陈希米任劳任怨地照顾着不良于行且身患重疾的史铁生,成为了他的精神支柱。
2004年,史铁生夫妇在北戴河
史铁生曾说:“我的工作是生病,业余是写作。”此话不假,除了双腿残疾,得肾病以外,1998年,史铁生又患上了严重的尿毒症。
他的肾已经硬得如石头一般,完全丧失了运作机能。为了保命,史铁生必须要隔天做一次4个半小时的透析。
在这4个半小时里,史铁生就躺在病床上看着自己的血液被抽到体外过滤、再循环回体内。这样的日子他每隔一天就要经历一次,整整持续了12年的时间。
史铁生的主治医生都钦佩他的毅力,哪怕看惯了生老病死,还是不由得感叹道:“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谈死是矫情。”
史铁生夫妇
随时带着死亡阴影的痛苦与史铁生如影随形,换做常人,应是承受不了的。但史铁生前有母亲,后有妻子,这2个女人如同他轮椅下的两个轮子,支撑着他痛苦但勇敢地度过了一生。
2010年12月31日,59岁的史铁生突发脑溢血离世。被命运不公平地摧残一生,他仍对这个世界报之以歌,将自己唯一完好的肝脏和眼角膜捐献给其他有需要的人。
离去的那一刻,史铁生应当是无憾的,因为他曾如此认真而热烈地活过。但同时,他也是不舍的,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有他最爱的妻子。
史铁生一辈子都离不开妻子,哪怕在濒死的时刻。陈希米曾短暂地出病房办手续,但史铁生立马焦躁不安,直到陈希米回来,他才平静下来。以至于后来陈希米只能在病房守着史铁生,其他人将资料拿到病房办理。
史铁生切蛋糕
史铁生去世后,陈希米有次有机会去德国,史铁生曾说过他想去德国,于是陈希米便用一个小盒子带着丈夫部分的骨灰乘飞机去德国游历。
后来陈希米创作了散文集《让死活下去》纪念丈夫史铁生,不因死亡而消逝的爱情,这便是属于陈希米和史铁生的浪漫。
史铁生一生创作了20部短篇小说、6部中篇小说、2部长篇小说、18部随笔散文、2部电影剧本。在这些作品中,他将自己融化成灯塔,照亮每一个正在经历不幸的痛苦之人。
几百人给逝世的史铁生过“生日”
“把疾病交给医生,把命运交给上帝,把快乐和勇气留给自己。”史铁生用微笑将残酷的生活变得柔软可亲,虽然认清了生活真相,但他仍然热爱生活。
半生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永远都矮人一截,但他身后的影子却比谁都长,那是属于英雄的赞歌。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