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工之侨献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

发布时间:2023-06-23 23:54:18

工之侨得到一块上好的桐木,把它制作成一张琴,装上琴弦弹奏,发出金、玉般悦耳的声音。他自己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献给太常。太常让国内优秀的乐师来看,乐师说:“不是古琴。”就把琴退还给了工之侨。

经典文言文赏析 | 工之侨献琴。

原文

工之侨①得良桐焉,斫②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③。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④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⑤焉,匣而埋诸土。期年⑥出之,抱以适⑦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⑧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

注释

工之侨:作者虚构的人名。

(zhuó):用刀斧砍削,此指制作。

太常:官名,掌管祭祀礼乐。

:兼词,相当于“之于”。

(kuǎn):同“款”。

(jī):一年。

:往、到。

莫不然:无不如此。

译文

工之侨得到一块上好的桐木,把它制作成一张琴,装上琴弦弹奏,发出金、玉般悦耳的声音。他自己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献给太常。

太常让国内优秀的乐师来看,乐师说:“不是古琴。”就把琴退还给了工之侨。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在琴身上作出断裂的纹路。又跟刻字工匠商量,在琴身上刻出古代的款识,然后用匣子把琴装起来埋在土里。

一年后挖出来,工之侨抱着琴到集市上。有个显贵的人路过时看到了这张琴,就用百金买下,把琴献给朝廷。乐官们互相传看,都说:“这琴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

工之侨听说后,感叹道:“这个世道真可悲啊!难道只是一张琴的遭遇是这样吗?没有一件事不是这样啊!”工之侨于是离去,进入了宕冥山,人们都不知他最后的去向。

文言知识

说“适”:“适”的本义是“往、到”,如上文中的“期年出之,抱以适市。”又如,“无所适从”。

“适”在文言文中还有以下常见释义。

指“舒服,满足”。如“安适如常”,意思是“安静而舒适,像往常一样”。

指“正好,恰好”。如“适逢其会”,意思是“恰巧碰上那个机会”。

指“相合,符合”。如“削足适履”。

指“刚才,方才”。如“适才”。

指“女子出嫁”。如《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文化常识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有三千年以上历史。

古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左琴右书”之说。

古琴位列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自古以来一直是文人的必修科目。

早在《诗经》中就有了关于古琴的记载,如《诗经·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中国古代有四大名琴: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蔡邕的“焦尾”

名扬四海的“四大名琴”虽然已成为历史,但关于它们的故事仍然在后世流传。

下面介绍一则关于“绿绮”的典故:

司马相如琴挑文君

司马相如原本家境贫寒,但他的诗赋极有名气。梁王慕名请他作赋,司马相如写了一篇《如玉赋》相赠。

此赋词藻瑰丽,气韵非凡。梁王极为高兴,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

“绿绮”是一张传世名琴,琴内有铭文“桐梓合精”,即桐木和梓木结合的精华。

司马相如的精湛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得“绿绮”琴名噪一时。

一次,司马相如访友,豪富卓王孙慕名设宴款待。

酒兴正浓时,众人对司马相如说:“听说您‘绿绮’弹得极好,请操一曲,让我们一饱耳福。”

司马相如早就听说卓王孙的女儿文君,才华出众,而且对自己极为仰慕。于是司马相如就弹起《凤求凰》向她求爱。

文君听到琴音后,理解了琴曲的含意,不由得脸红耳热,心驰神往。

文君倾心司马相如的才学,更因“知音之遇”,便在夜晚来到司马相如的住所,缔结良缘。

从此,司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传为千古佳话。

出处

明·刘基《郁离子》

启发与借鉴

工之侨第一次献琴,琴虽好却因“弗古”这样可笑的理由被退回。工之侨第二次献琴,将琴进行了精心的包装,而且经过“贵人”之手,结果就成了“稀世之珍”。

然而工之侨并没有欣慰,反而为此感到悲哀,最后“悲哉世也!”的感叹,发人深省。

当今社会,万事万物乃至于人,皆可包装。

一些人通过浮华的外表,外加大肆吹捧,摇身一变就成为了“大师”、“明星”,招摇过市,好不威风。

然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没有真才实学,就如同吹起的肥皂泡,一触即破。

(责编: 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