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长龙山风景(龙山长参)

发布时间:2023-06-30 12:35:58

大家好,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长龙山风景,龙山长参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第1位网友观点:

  清邓石如隶书书法欣赏

  《清邓石如隶书》一书1999年由文物出版社《历代碑帖法书选》编辑组编撰出版。

  邓石如(1743年-1805年),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笈游道人、完白山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县白麟畈(今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白麟村)邓家大屋人。

  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

  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

  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

  李志敏评价:"邓石如被誉为第一书家,隶楷多宗法六朝之碑。"

  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存世。

  #书法##书法爱好者##书法欣赏##邓石如##隶书#

  我是书法有云,一名书法爱好者,从事软、硬笔书法基础教学,偶尔有点疯,喜欢,就关注我吧。

第2位网友观点:

  邓石如,邓稼先故居及所在村庄田畈——白麟畈。

  邓稼先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的奠基者、开拓者之一,也是我国研制、发展核武器在技术上的主要组织领导者之一,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邓石如(1743年—1805年),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笈游道人、完白山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县白麟畈(今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白麟村)邓家大屋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李志敏评价:“邓石如被誉为第一书家,隶楷多法六朝之碑。”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存世。

第3位网友观点:

  提起金庸,我们就不得不聊一聊被称为“海宁第一望族”的查家。元朝末年,饱受战乱之苦的17代孙查士睿的母亲病故竟无钱安葬,一位风水先生指点查士睿,将他母亲安葬在村口河边,能保后世兴旺。

  那时徽州战乱四起,查家已经贫困交加,查士睿安葬完母亲后,思虑再三,决定举家迁往富庶的江浙地区。

  经过几番辗转,查士睿带领家人在机缘巧合下,来到了查家兴盛的源地——龙山(今海宁市袁花镇)。

  或许真的应了光泽后世的预言,自明清以来,查家金榜题名中进士者有20人,具有入仕资格的举人76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官宦家族。

  清康熙年间,查氏家族进入了鼎盛时期,门中子弟考取进士,入职翰林的大有人在,一时之间查家便有了“一门十进士,兄弟五翰林”的美誉。

  雍正年间,查家三兄弟——查慎行、查嗣瑧、查嗣庭都充任翰林,查家看起来一片大好前途。然而物极必反,盛极必衰,荣盛如查家也不能避免。

  康熙元年(1662年),明史案事发,涉案者多达千余人,被杀七十人,其中十八人凌迟。查继佐因为列名参校,被卷入其中,入狱五个月,本要判其死罪。

  世传,多亏广东提督吴六奇出手相救,查继佐才死里逃生。吴六奇年轻时穷得揭不开锅,有幸结识慷慨大方的查继佐。查继佐当年对他厚待有加,吴六奇也心念旧恩,对身陷囹圄的查继佐大力营救,为他开脱。

  也有一说,查继佐就是告发明史案的检举者之一,所以从轻发落。

  查继佐一人得救,自然也让他的亲友幸免于难,海宁查家逃过一劫。

  明史案犹如一个惊雷,为查家敲响了警钟。

  雍正四年(1726年)的江西科场试题案,才真正给海宁查家带来毁灭性打击。

  这一年,查嗣庭被派往江西担任主考。由于查嗣庭是隆科多推荐的,而彼时雍正皇帝正要铲除隆科多。因此有人借着查嗣庭出题的机会,弹劾查嗣庭大逆不道,抓住把柄的雍正皇帝,以“讽刺时事,心怀怨恨”等罪名,将他逮捕。

  这接二连三的遭遇,使得查家在数次惊魂甫定后,逐渐打消了对于官场仕途的渴望,进而弃政从文,这才有了查家泽被后世的影响。

  到了近现代,海宁查家第二十二世良字辈,继承祖上的光辉,带领这一家族重出江湖。那时查家有个被称为“20世纪桂冠诗人”的查家英杰——查良铮。

  查良铮将这个让他自豪的姓氏上下拆分,取笔名“穆旦”。他有个跑到香港的族弟查良镛,则别出心裁,将名字左右拆分,取笔名“金庸”。

第4位网友观点:

  恒山十八景之磁峡烟雨

  对峙金龙峡,青天碧两分。

  几峰闲绕雾,一线正流云。

  涧底梵香起,隔空鹤语闻。

  日红生紫气,岚水共氛氲。

  恒山十八景之云阁虹桥

  虹桥飞岳外,半入野云乡。

  栈曲天路近,风高晓月凉。

  偶来寻老树,不遇砍樵郎。

  险仄留仙迹,合传遗史长。

  [五律]恒山十八景之云路春晓

  十里步云路,望中紫翠深。

  亭虚偶小憩,松隐却幽寻。

  晚月大夫影,晨风游子吟。

  气生吞坊殿,陈陈贯古今。

  [五律]恒山十八景之虎口悬松

  盘茎石阶口,悬根苍壁前。

  被霜孤旷外,向月步云边。

  虎啸疾风许,龙吟虬语传。

  迎客一尊者,逸势已参天。

  [五律]恒山十八景之果老仙迹

  恒岳云深处,半斜耸碧峰。

  入山行孔道,向壁悬虬松。

  拾径无风迹,印蹄痕影重。

  此来果老岭,游历觅仙踪。

  [五律]恒山十八景之危岩夕照

  摩崖青壁峭,抱翠入云天。

  峪紫霞栖树,松苍鹤举前。

  半山升瑞气,满岭续岚烟。

  夕照危岩异,余辉色万千。

  恒山十八景之断崖啼鸟

  翠屏开老峪,苍壁断虹霓。

  石径攀阶上,松阴落影低。

  孤崖愁路绝,双鸟借云栖。

  姑嫂舍身去,徒留泣血啼。

  恒山十八景之幽窟飞石

  拜岳寻幽洞,望崖泛紫烟。

  拨云松殿外,攀石玉阶前。

  黄瓦着青鸟,朱宫宣地仙。

  夫人无引见,空有鹤音传。

  [五律]恒山十八景之苦甜井

  玄井山中涌,双龙别有天。

  餘甘倾俗虑,小苦惹尘缘。

  月隐清虚境,云从北坎仙。

  三郎题圣水,御笔写瑶泉。

  [注]

  (1)苦甜井,位于白云堂东侧,建有一小亭,名玄井亭,亭内南北并列双井,名玄武井。一井水如甘露,清凉爽口;一井水味苦湿,人不能饮,当地人习惯称作苦甜井。唐明皇曾亲下诏书,赐匾“龙泉观”。历代游客到此纷纷品尝龙泉圣水,恒山奇茶,以沾带仙气。

  (2)坎,坎为水,位居北,四灵之为玄武。

  (3)唐玄宗李隆基又名李三郎。

  恒山十八景之茅窟烟火

  紫霞闲入岳,一路访仙翁。

  老鹤祥云外,苍松瑞霭中。

  朝香劳问道,居岫与玄通。

  寻隐无烟火,真君去不空。

  [五律]恒山十八景之金鸡报晓

  青石形如磬,横身朝殿西。

  当风藤绕树,倚岭落云低。

  空响回声起,谷幽恍若啼。

  俗传灵药事,神隐一金鸡。

  恒山十八景之玉羊游云

  白石青岭卧,松间隐道君。

  煮霞烹霁色,骑鹤落氛氲。

  天母裁花数,牧儿指顾群。

  玉羊归紫岳,闲步正游云。

  [五律]恒山十八景之紫峪云花

  野芝生紫峪,一点入幽丛。

  云锦呈云外,秀姿隐秀中。

  奇花能永寿,岚气泛灵空。

  淡淡天香起,红冠任晓风。

  [五律]恒山十八景之石洞流云

  雾绕白龙洞,烟岚紫峪东。

  流云飘聖境,出岫拂仙风。

  险绝随山路,幽深与海通。

  登游期可遇,幻入水晶宫。

  [注]

  石洞流云

  即出云洞,位于紫芝峪东崖上。洞口旁刻有“白云灵穴”四个大字,因此又称白云洞,亦名白龙洞。传说此洞深不可测,下通地海龙宫,浑源民间流传恒山爷的女婿白龙公子掌管北国云雨,每逢降雨时,洞内吐出团团白雾,霎时漫山云雾缭绕,烟岚飘渺,霖雨霏霏。雨中登恒山,身边云雾飘飘,如置身仙境,是登游恒山可遇不可求的独特景致。

  [五律]恒山十八景之脂图文锦

  东崖峰岭峻,彩石本天成。

  隔柏多弥望,蒙荫始有名。

  似文古迹重,如锦绣风轻。

  摩刻天书出,至今愧后生。

  [五律]恒山十八景之仙府醉月

  为访神仙府,一登玄武山。

  云岚飘脚下,翠霭被崖间。

  醉月凭栏望,听风举目闲。

  秋深红叶秀,出世不思还。

  [注]

  仙府醉月

  即会仙府,位于朝殿西侧,为恒山最高庙观,传说是仙人聚会之所。置身仙府,脚下云岚飘渺,头顶云崖万状,使人顿有疑登仙台之感;秋季漫山红透时节,若夜宿仙府,或依栏望月,或挑灯夜读,恍登仙境,超尘出世之感会油然而生。

  [五律]恒山十八景之弈台鸣琴

  攀援上石隙,风蚀片岩开。

  吹乐祥云起,着棋青鸟来,

  局残无可破,弦尽不虚猜。

  此处神仙属,鸣琴对弈台。

  [注]

  奕台鸣琴

  即琴棋台,位于会仙府西北处,有巨石迸裂,裂石西南有一仅可容人的崖隙。沿石缝攀援而上,陡壁高处有一片风蚀岩台,台上刊棋一局。台崖上是双勾法书“琴棋台”三字,此处传说是仙人对弈弄琴之处,也是恒山诸景观中最为旷世脱俗的所在。

  [五律]恒山十八景之岳顶松风

  初上天峰岭,岚烟飘渺中。

  灵泉藏水月,古树蔽云空。

  几望万山小,一参宗主雄。

  闲登高最处,贯耳唳松风。

  跟随老师龙山大先生学习,完成恒山十八景,历时一年有余。

  作者佟爱党,祖籍辽宁,大同诗词协会会员。

第5位网友观点:

  我叫杨万贵,右玉杀虎口人,曾经作为战俘被送往日本本土当了一年多劳工,现将这段苦难史告诉大家,使大家从中受到教育或者启示。

  1938年,十四岁的我参加了120师独立六支队,后来更名为雁北支队。1944年10月10日那天,我们雁北支队特务连在平鲁区上井沟村背后的山上,与平鲁城300多名日伪军发生了遭遇战,我们打退了日伪军的数次进攻后,战士们人虽然还想打,可子弹打光了,连长钟子清只好下令撤退。我们班负责掩护,日本人冲锋的厉害,我们班十一人,五人战死,我和班长李明等六人都受重伤被俘。

  被俘后,日本人并没有枪杀我们,而是把我们六人押到了朔县城日军红部(日军特务机关)坐了三个月水牢,五月初又把我们送到了大同火车站当劳工。我们去的时候,大同劳工所已经有六十多名劳工,都是战俘,有八路军的战士,也有国民党的士兵。起先是往火车装煤,没有煤装就在铁道上抬石头、扛道木,每天超负荷劳动,活重,但日本人不给多吃饭,每人每天只给吃六、七两高粱面窝窝头,饿的厉害就吃野菜和树叶充饥。

  在劳工所劳动时,大同红部的便衣特务经常来策反我们,想收买我们,想派我们去抗日根据地搞破坏。我们一起被俘的六人中,只有史建钢一人叛变了,后来史建钢在浑源一带搞破坏时,被游击队员击毙。由于我们五人拒绝当特务,八月初又把我们押解到北平战俘院。

  北平战俘院位于西郊,我们被押到的时候,这里已经有1000多名战俘,个个面黄肌瘦,身带伤痕,有的连路都不能走。在这里住了十几天,便进行了编队,我们这个队编了二百人,队长叫李进波,是原傅作义部队的少校营长。编队的第二天,我们大队被押上去天津的火车,送到了塘沽码头,关在一座楼房里。看管人员都佩戴“警备员”的袖章,手持木棒,看谁不顺眼,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毒打,根本没有理由,就是大小便也得喊报告,先挨上两棒子才允许去,在塘沽待了七天,比朔县水牢三个月都难受。

  九月上旬的一天,下午五时,我们被押上了船,是装煤的船。上船时,沿公路两旁每隔五、六步就立着一个日本兵,手里揣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嘴里还叽哩哇啦地叫喊着。上船后,我们像牲口一样被赶进一个临时改造的船仓,里面啥也没有,大家都坐在木板上,随着汽笛一声响,我们出发了,当时我们不知道要去哪里。船仓没有厕所,日本人就在船边用木板搭了个“吊桥式”厕所,这个厕所简直就是鬼门关,大便时如果抓不紧栏杆就会掉下去,我们有十几个难友从这个厕所掉进了大海。

  船在大海颠簸了两天两夜,才靠了岸。我们下来一看,才知道来到了日本南面一个叫门市的地方。下了船后又上了另一条船,三个小时后便到了八幡钢铁株式社,从此开始了我们奴隶般的劳工生活

  我们住在靠山坡的三层楼房的三层上,每间房二十人,人均不足一平米,没有床,都睡在水泥地上。第二天发了一套蓝色的印有“战俘”二字的衣服后,便开始繁重的劳役,主要是搬运钢材。这里的战俘很多,有美国的、苏联的、英国的,还有印度的.....。每天劳作十八个小时,两头不见日头。天不亮就吃饭,早饭是二两重的玉米面大饼,一碗白菜萝卜汤,午饭也是一样。晚饭是二两米的大米稀饭。

  活重、吃不饱,没用几天好多人都垮了,医疗条件又差,全队一百九十多人患了痢疾,十几天死了四十人,和我一起被俘的雁北支队特务连七班长李明,以及连部通讯员赵付才就死于这次痢疾。

  1945年3月,我们又被转移到富士县富士港当搬运工,我们来之前就有四百多名中国战俘加上我们一百五十人,共有五百五十人,我们每天的任务就是到富士港码头卸货,主要是煤、食用盐、大豆等战略物资。这一船船的来自大同、开滦的煤、长芦的盐、东北的大豆六个月间川流不息。

  1945年8月14日,我们在卸货时忽然发现日本士兵把船上的武器全部卸下来了,当时我们觉得很奇怪。第二天劳动回来,战俘管理所突然宣布日本投降的消息,我们高兴地唱呀、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我们的生活就发生了变化,不仅能吃饱,还有鱼、肉之类的食品,衣服也彻底换成了新的,还可以上街、逛县城了。

  1945年10月8日,我们2000名战俘,从日本的一个港口首批启程回国,我们是第三批,10月17日回到了天津。天津各界人民慰问了我们,每人发一套棉衣,五十块银元。当时是汤恩伯的部队在天津,负责接待我们的工作人员说:“现在国家需要人,愿意当兵的可以留下,不愿意的可以回家”。我是八路军的兵,不愿意当国军,于是在十月底办了手续,在天津站上了火车,坐火车到了青龙桥。

  一过青龙桥就是解放区,步行经张家口、阳高、大同回到了左云城,在西街找到了雁门军区政治部报了到,受到了妥善的安排。1946年11月我又参了军,被分配到绥蒙军区独3旅9团(原警备六团)1营4连当了一名战士。1947年4月7日,在攻打右玉城的时候,我右臂中枪致残,伤好后于1948年5月退伍返乡,被定为二级甲等残废军人。

  感谢雁北文史学者 高星炎

第6位网友观点:

  抗战期间,新四军为摆脱窘境自产香烟,军长陈毅亲自起名,销路紧俏,连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烟贩子都要买“四爷的烟”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成立了淮南军区,由张云逸兼任军区司令员。此时,张云逸担任的职务较多,除了是淮南军区司令员,张云逸还是新四军的副军长、新四军第二师的师长。

  此时的新四军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困境。

  刚组建成军时,新四军还可以从国民党第三战区领到一点微薄的军饷。但皖南事变后,国民政府不仅污蔑新四军是“叛军”,完全停拨军饷,还经常针对新四军。可以说,皖南事变后的新四军,已经被断粮断饷、断了合法性、被国民党和日军双线打压,缺枪少弹,并且还不能盘剥压榨老百姓,其处境不可谓不艰难。

  淮南根据地的情况更不容乐观。淮南的自然条件较差,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低,周围还有敌人封锁,根据地的物资极为匮乏,生活条件更是艰苦无比。在这种情况下,司令员张云逸就带着淮南军区的四万将士一边打日寇,一边开荒种植、喂猪种菜,自给自足,如此才勉强解决了战士们的温饱问题,不过根据地的各种军需物资依然短缺。关键时刻,张云逸就用他的飞马牌香烟力挽狂澜,不仅满足了战士们的烟瘾,还通过飞马牌换取了大量物资和情报。

  1942年夏,在一次会议结束后,战士们正在吸树叶或麻叶卷成的烟,刚好被张云逸看到了。

  看到这一幕,张云逸心头一酸,怨恨自己为什么没有早发现这个问题。张云逸心想,战士们抗日杀敌,出生入死,想吸口烟来解乏,可抽不上,这可不行,得尽快办一个烟厂。

  于是,张云逸找来了二师供给部长胡弼亮,特批42元,要他尽快办一个烟厂。

  陈毅知道后表示,这的确是一件大好事,如果经费不够,我可以把自己两个月的薪水捐献出来。应二师副师长罗炳辉的请求,陈毅亲自为香烟起名,他说,这香烟是我们新四军根据地生产的,应该起个有革命意义的名字,我看就叫“飞马”牌,象征革命发展如骏马奔腾!

  在新四军攻克安徽省天长县铜城镇后,胡弼亮在镇子上发现了一家烟厂,叫“群众烟草股份有限公司”。由于此前镇政府官员经常以各种名义敲诈勒索,并摊派各种苛捐杂税,公司已经奄奄一息,无法持续经营。新四军二师占领铜城镇后,厂方正请求新四军保护,或请新四军投资入股。得知这一情况后,胡弼亮认为部队入股要比白手起家强,与他们共同办厂,可以省去盖厂房、培训工人等很多事情。

  新四军二师当即和这个烟厂合作,由部队参资入股,人员资金全部都由部队出,原老板可管可不管,坐享五分之一的利润。

  1943年初,新的烟厂建成,名字叫新群烟厂。

  到了1943年5月,新群烟厂开始生产香烟,一开始每天生产600余条,并且主要分配给战士。当时,新群烟厂采用“军工标准”生产香烟:

  设法采购最好的烟叶;烟叶进厂后,要进行挑选,将优等烟叶加工成丝,炒丝时要求达到不焦不碎,香料搅拌均匀;在包装香烟时,每支香烟都要严格做到不紧不松,无空头;成立质量检验小组,除了对每道工序进行检查外,还额外对成品烟进行抽检,发现有次品就要立即重新加工制作,并把次品的原因找出来,具体的当事人还要为此写一份检讨。

  由于生产标准高,新群烟厂生产的飞马烟质量极好。随着产量越来越多,新四军就开始销售多余的飞马烟,至于广告词也很简单——“人民应该吸自己的香烟。”飞马牌香烟开始在市场上走俏,不仅淮南根据地的官兵、百姓爱吸飞马烟,就连远在南京、上海、杭州的烟贩子都冲破重重阻挠,要买“四爷的烟”。

  自飞马牌香烟诞生的那月起,新群烟厂每个月都要上交军部平均30万元。1944年秋,华北遭遇百年难遇的旱灾,张云逸从香烟的利润中,拿出1600万元作为救灾款,支援华北地区。

  通过飞马牌香烟,新四军二师换取到大量的粮食、弹药、药品、布匹等物资,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满足了将士们的烟瘾,还让部队的装备实现更新换代。除了带来经济价值,香烟还可以换来很多枪支弹药甚至是可靠的情报。

  比如二师的侦察员居长玉到嘉山侦察,发现嘉山的伪军队长陆建华是个烟鬼,就托人将陆建华约到一家饭店见面。居长玉说,自己喜欢演戏,最近正在排演一个戏,需要一套军装当道具,想请陆建华帮忙,代价是送五包飞马牌香烟。陆建华一听非常高兴,对他来说,烟比吃饭还重要,饭可以一天不吃,烟不可以一日不抽,只要有烟,别说是一套军装了,就是多弄几套都可以。次日,居长玉就用五包飞马烟换了两套军装,随后又以两条飞马烟和陆建华换了两支手枪,一来二去,两人就熟了。

  一次,居长玉请陆建华喝酒,陆建华向居长玉透露:明天津里据点有30多名日军要到盱眙龙山方向抢粮。居长玉当晚就跑到师部,向罗炳辉汇报,罗炳辉当即布置四旅两个营在津里至龙山必经之地设伏,次日上午十时,两个营的新四军只用了半小时就消灭了这股敌人。

第7位网友观点:

  #辛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涿鹿之战时,

  炎黄、蚩尤九黎、苗蛮地望考证:

  中国上古史,

  主要叙述华夏、东夷、苗蛮三者之间的关系,交汇之地正是黄淮中下游地区~空桑之地,也是后世被称为“中原”的地方;

  三皇五帝、夏商周都邑变迁多集中于此。

  从裴李岗文化到仰韶文化,再到龙山文化(五帝时代)、二里头文化(夏)、二里岗文化(商)一脉相承,这里有其他地方难以比拟的优势。

  ————

  涿鹿之战发生地

  涿鹿之战发生地的说法有五个,分别是:河北涿鹿、山西运城(古为解池)、河南修武(古为濁鹿)、江苏徐州(古为彭城)、山东汶上(古为獨鹿)。

  炎帝、黄帝、蚩尤九黎地望考证:

  炎帝地望,主要有四处:陕西宝鸡(魁隗氏)、山西高平(神农氏、潞国,末世炎帝参卢氏之所封,又称榆罔)、湖北随州(古为厉山,又称烈山),以及袭炎帝之号的朱襄氏(河南商丘,古为株野)。

  黄帝地望,居有熊(新郑);

  蚩尤九黎地望,宇于少昊(少昊都穷桑、与末世炎帝同在);

  炎帝都邑变迁,

  起于厉山(烈山)、初都陈(淮阳),后迁鲁(曲阜,古为穷桑);炎帝神农氏末期,穷桑为蚩尤所占,末世炎帝(榆罔,又称参卢氏)被驱逐到太行山东南(高平、长治)一带,后被封于此(潞国);涿鹿之战即发生在驱逐炎帝(榆罔)势力的过程中。

  涿鹿之战与考古发现:

  约5000年前,仰韶文化(炎帝神农氏)逐渐走向衰落,大汶口文化(蚩尤九黎)、屈家岭文化(苗蛮)走向兴盛,开始进入中原一带;约公元前2900年~前2700年,龙山文化的前身~庙底沟二期文化(黄帝部族)兴起于豫西一带,后向东发展,与西进的大汶口文化(蚩尤九黎)和北上的屈家岭文化(苗蛮)发生碰撞,最早开启中原龙山文化时代的到来,即为传说中的涿鹿之战。

第8位网友观点:

  李翰卿(1892-1972),字华轩,又名希缙,大同市灵丘县城关镇沙坡村人。幼时聪敏好学,诚实有礼,深得其舅父的喜爱。他舅父叫张玉玺,是灵丘当地的名医,医学知识丰富,古文基础深厚,对他的影响很大。他在读私塾之余常到其舅父开设的医诊所学医习文,背会很多汤头,认会不少药物,许多古文也能朗朗成诵。他舅父无子女,对他更爱之如掌上明珠,愿把自己平生所学传授给他,在其舅父精心培养下,他自幼刻苦钻研,十五岁时便能单独为病人开方看病,诊断准确,疗效显著,被灵丘人誉为“童医”。

  1919年灵丘县政府推荐他到太原医学传习所应试,考试结果名列山西省第一名。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太原中医研究会。入学后他认真钻研《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中医四大经典著作,还参以金、元、明、清历代中医文献。1922年毕业之后应邀到太原复成堂行医。

  李翰卿不仅医术高明,而且民族气节极高,1938年日寇侵占太原后,他的三弟又遭日寇杀害。骨肉仇,民族恨,引起他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的恨,他决心从医救国,立志为劳苦大众赤心医病。日伪政府知道他医道深厚,多次以高官厚禄“聘请”,都受到他的拒绝。他将自己收藏多年的《万有文库》1942册藏书,无代价地全部献给国家。

  李翰卿医病从整体上着眼,重点入手,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予以辩证地对症治疗。在药量上该小则小,该大则大。他尊古而不泥古。融诸家之长,自成一体;汇众长于一方,得心应手。他常说:“用药如用兵,不在多,而在精。开方用药要务求药症相投。”故而,疗效极好,被誉为“山西四大名医”之一,后任山西中医研究所长。

  总之,李翰卿同志一生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医德高尚,医术高超,对我国的医学的继承与发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仅在山西医学界德高望重,在全国医学界也享有极高的声誉。1970年11月李翰卿同志赴北京参加了全国中西医结合会议。在会议期间突然患脑溢血住进了北京医院。虽经过多方抢救,但均无效,于1972年7月4日逝世,享年八十一岁。

  #大同头条##山西头条#

本文长龙山风景,龙山长参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责编: 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