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文章,可在个人主页查看)
中世纪高等教育中的知识谱系
中世纪(Medieval)作为历史分期的术语,其所对应的一般认为是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的历史。在不同的史学领域和语境下,具体的时间断线可能略有差异。首次提出中世纪这一概念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学家比昂多(Flavio Biondo,1388~1463),他在其著作《罗马衰亡以来千年史》中认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这一新的历史阶段到他自己生活的时代结束,比昂多将其命名为中世纪,暗含了其在文化上处于上古时代和15世纪两个文化高峰期之间的低谷,西方历史上通常称作“黑暗时代”(Dark Ages)。本文在文化史的背景下,着眼点放在知识谱系的变革上,将中世纪划分为“本尼迪克时代”(修道院教育时代)(6世纪至11世纪)和大学时代(12世纪至15世纪),二者之间以12世纪欧洲加洛林文艺复兴的发展和大学的兴起为分水岭。
中世纪修道院
“自由七艺”
自由七艺(seven liberal arts)在从古希腊直到今天的漫长的西方教育史跨度上始终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不论是在古罗马的修辞学校、中世纪早期的修道院学校还是在12世纪诞生的大学中,自由七艺都处于课程体系的核心框架之中。不论是为了培养雄辩家、哲学家、神学家、医生还是律师,这七门课程都作为预备性知识体系被广泛采纳。“liberal arts”的词源来自于拉丁语“artes liberales”,而这一拉丁语词汇又源自于希腊语“enkyklios paideia”。“artes” 的希腊语写法为“τεχυη”(technai),含有技术(techne)、技能(skill)、工艺(craft)、艺术(art)等多重意思。“artes”首先是一种行动,这界定了其与科学的差异,前者以制作的产品为目的,后者则是以其自身为目的。但是“artes”与经验仍有差别,经验与技艺的根本区别即经验缺乏系统的理性的科学作为行为的支撑。在亚里士多德的学科分类系统里,知识分为“实践的”、“创制的”和“理论的”三类,所谓创制的知识即以人类的理性中的制作或创作功能来导向作品或技艺之完成;而所谓理论的知识即以人类理性功能中最高直观理性和智慧来认知不可改变和永恒的存在,形成理论性知识。(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1025b1-1026a32)。据此可将七艺中的文法、修辞、逻辑定义为创制的学科,也就是技艺;可将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定义为理论的学科,也就是科学(知识)。因此七艺在后世又分为了“三艺”(trivium)和“四科”(quadrivium)。
如前文所述,自由七艺萌生于古典时代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智者学派的教育活动,在柏拉图学园中被逐渐采纳,并且在希腊化时代的雅典成为了哲学教育的预备课程而广泛被地中海世界接受。然而最先采用“自由科目”这一概念来描述该学科体系的,却要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学者瓦罗(Marcus Terentius Varro)之处。历史学家帕克(H. Parker)认为,在古希腊有很多学科被当作是自由技艺,然而真正固定为后来的七种技艺则是在罗马帝国晚期。起源于希腊世界的七艺,正是通过瓦罗的这条神秘的路径,才最终抵达中世纪大学的学科体系中。
罗马的高等教育核心在于培养雄辩家,七艺则被当作雄辩术的预备课程。在《自由学科Ⅸ》(Disciplinarum Libri Ⅸ)这一开拓性的论文中,瓦罗将自由艺术课程划分为以下三类:
Ⅰ 文法、修辞、逻辑
Ⅱ 几何、算术、天文、音乐
Ⅲ 医学、建筑
其中,第一类是希腊和罗马时期培养雄辩家的教育的基础课程;第二类内容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教学,后为柏拉图所接受,成为学园中哲学学习的预备性课程;第三类课程带有明显的实用性,是实用主义至上的罗马人的智慧结晶。
瓦罗
在瓦罗之后对于七艺传统的重要论述与补充则主要是来自三位伟大的中世纪早期的学者,这三位伟大的欧洲文明守夜人分别是著名的神学家与伟大的基督教殉道者波伊提乌,虔诚的基督徒卡西奥多鲁斯,以及身为半个异教徒的马丁纳斯·卡佩拉。
马丁纳斯· 卡佩拉(Martianus Minneus Felix Capella),根据卡西奥多鲁斯在《论神圣文献与世俗文献》之中的记载,来自罗马非洲行省的Madaura市(今天阿尔及利亚的苏格艾赫拉斯),是一位主要活动于西罗马帝国晚期的拉丁散文作家。他的著作《论墨丘利与哲学的联系》(De Nuptiis Mercurii et Philogiae),在七艺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该著作定义了从5世纪的基督教罗马时代到12世纪西欧文艺复兴学术的标准模式。在卡佩拉主编的学科百科全书中,有关“自由科目”的论述仅仅收入上述(瓦罗)第一类和第二类中的七种科目,属于第三类的医学和建筑学并没有包括在内。关于医学与建筑学被卡佩拉置于视野之外的原因,或许是这两门学科已经日趋专业化(尽管还不能称之为完全意义上的科目),亦或是医学与建筑学本身的实用性无法被深受古希腊传统教育影响的学者所接受。总之,自卡佩拉的百科全书问世后,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数学、几何和天文开始正式被称为“自由科目”或“七种自由艺术”。在卡佩拉之后出现的论著,例如,6世纪出现的由卡西奥多鲁斯写的《论神圣文献与世俗文献》和由塞维利亚的伊西多尔(Isidore of Seville,570~636)写的《词源学》(Etymologiae)两本书的推动,古希腊罗马关于系统化的文科科目的概念被传递到中世纪的欧洲。
卡西奥多鲁斯(Cassiodorus,约480~575)生于今意大利卡拉布里亚区东海岸的Scylletium。他创办了威瓦里姆(Vivarium)修道院,并著有一本关于僧侣学习的教科书性质的手册《论神圣文献与世俗文献》(Institutiones Divinarum et Saecularium Litterarum,543~555),该书第一部分讨论了圣经经文,介绍了一些著名神父的生平与著作;第二部分逐次介绍了文法、修辞、辩证法、代数、音乐、几何、天文学等七门学科的内容。从卡西奥多鲁斯开始,“七艺”被视为神学教育的预备科目。他极力强调神学与七艺之间的联系,将“七艺”与《圣经》中“智慧建造房屋, 凿成七根柱子”的经文联系起来,弥合了世俗知识与宗教知识的对立。
波伊提乌(Anicius Manlius Severinus Boethius,480~524),处于上古到中古的过渡时代的思想家,曾任东哥特王国狄奥多里克(Theodoric)王朝政府长官。作为基督教与新柏拉图主义思想双重影响下的拉丁百科全书家,波伊提乌把将希腊古典时代的学术成果介绍到西欧社会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他计划翻译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全部著作,但最终由于失宠而被狄奥多里克下令处决,他只完成了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论题篇》、以及《辩谬篇》等的翻译工作。他对于自由七艺的重要贡献在于两个方面:
首先,波伊提乌在他的著作《论算数》(De Arithmetica)中首次提出了“四艺”的概念。四艺是与数学相关的四门学科,在卡西奥多鲁斯的著作中已经有所介绍,但是并未明确将四艺单独划分成为一个部分论述其关联。波伊提乌将“大小”(magnitude)和“多少”(multitude)进行对照作为对四种数学学科系统化分析的基础。在《论算数》的序言中他表述了一些他在考虑这些规则正确顺序的细节,明确了“四艺”的划分。后来在加洛林时代仿照quadrivium造出了三艺(trivium)一词;其次,波伊提乌极大地丰富了“七艺”的内容,为中世纪继承七艺传统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前文提到波伊提乌在亚里士多德逻辑学方面的译作和评注,以及他在文法修辞方面的论文被中世纪的学者广泛采纳研究。此外,波伊提乌在“四艺”方面有更多建树。他本人关于四艺的著作包括:一本基本取材于希腊数学家尼科马霍斯(Nicomachus of Gerasa,公元160~220年)的《算术入门》(Introductionis Arithmeticae)的《论算数》(De arithmetica);一本采纳了尼科马霍斯遗失的著作与托勒密的《谐和论》(Harmonica)的《论音乐》(De musica);以及一本至今只有残篇的几何学的著作。波伊提乌的著作从加洛林时代直到文艺复兴都拥有广泛的影响力,从9世纪到12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期间其著作一直充当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七艺教材。
波伊提乌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参考文献:
沈文钦:《论“七艺”之流变》,《复旦教育论坛》,2007年第1期。
黄福涛主编:《外国高等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
H. Parker: “The Seven Liberal Arts”, 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 vol.5, No.19 (Jul., 1890), p.432.
海斯汀·拉斯达尔:《中世纪的欧洲大学(第一卷)——大学的起源》,崔延强、邓磊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
艾伦·B·科班:《中世纪大学:发展与组织》,周常明、王晓宇译,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年。
吴琼、安维复:《波修斯: 将古希腊科学思想传至欧洲中世纪的文化英雄——以其在“七艺”中的作用为研究角度》,《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8卷第3期。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