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清华师生走进若尔盖、红原 调研“红色草原”生态变迁

发布时间:2024-08-25 02:11:11

原标题:清华师生走进若尔盖、红原 调研“红色草原”生态变迁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陈荞 摄影报道

8月23日至24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深入阿坝州红原县、若尔盖县,调研当地绿色生态建设取得的成绩。

清华大学师生在红原调研

清华师生点赞红原畜牧业发展

红原县作为阿坝州唯一的纯畜牧业县,具有得天独厚的畜牧发展条件。近年来,红原县深入贯彻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以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国家级试点项目为抓手,通过“人-草-畜”三维一体数字畜牧业监管平台的建设应用,创新高原畜牧业数字技术应用模式,实现了草原畜牧业精准化管理和智能化决策,推动形成了草原畜牧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新格局。目前,平台已覆盖全县草原756.9万亩,湿地243.0万亩,智能识别全县牦牛数量48.7万头,智能匹配1100余户牧民草场资源与牦牛数据,为红原草原畜牧业资源监测和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和智慧输出。“牦牛基地的集约化管理让我看到了红原县数字化畜牧管理的运行模式。它能够为数字化管理平台及时提供数据,支持运营决策。这种模式让我看到了高原牦牛放养的发展方向。”清华大学2023级研究生陈一凡说。

在日干乔湿地,清华大学师生们了解了红军长征三过草地的历史。为加快天然湿地恢复,红原县切实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先后通过蓄水保温、填沟还湿、禁牧休牧、围水造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等措施,实施完成了若尔盖湿地水源涵养能力提升工程(红原部分),湿地水源涵养功能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功能逐渐恢复。

在最美湿地遇见黑颈鹤

在若尔盖辖曼镇西仓村,清华大学师生们了解当地沙化土地治理的经验和做法。该村沙化土地治理工程采取“高山柳沙障 植灌 种草 施肥 围栏 管护”,达到了“一年阻风固沙,两年植被恢复,三年苗木成活,四年连续管护、五年灌草结合”治理效果。项目实施后,可使实施区域植被盖度提高20个百分点,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沙化地植被覆盖率。清华大学2023级研究生高雨曦说:“我小时候也经历过沙尘暴,知道治沙的重要性,我感觉若尔盖县治沙的经验值得推广”。

若尔盖县花湖是高原泥炭沼泽湿地,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高寒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称为陆地上的天然储水库。23日下午,清华大学的师生们走进花湖,感受“中国最美湿地”的魅力。清华大学2023级研究生周心怡说:“太阳落下地平线,夜幕四合。蓝紫色的余晖下,我们看到了黑颈鹤一家三口。它们慢悠悠地走在沼泽水草间,慵懒地伸伸翅膀整理羽毛。此刻的花湖湿地一片宁静安详,我们屏气观察黑颈鹤走向远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在这一刻具象化了。”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陈荞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 小云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