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兴文化工程大型融媒报道丨河南是中华文明发展和演进的枢纽——访南阳师范学院副教授刘国旭

发布时间:2024-09-01 06:11:03

原标题:兴文化工程大型融媒报道丨河南是中华文明发展和演进的枢纽——访南阳师范学院副教授刘国旭

□本报记者 孟向东 王娟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河南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中华文明起源、演化与发展的枢纽。这一点自古就可以证明,中国的古代史和近现代史也同样可以证明。”8月29日,历史地理学者、南阳师范学院副教授刘国旭表示。

自“兴文化工程”启动伊始,刘国旭就参与其中,梳理河南省内灿若星汉的早期文化遗址,研究河南在中国史前文化的格局与地位,主要关注对象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遗址和遗迹。

刘国旭表示,河南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和演进的枢纽,具体体现在史前主要文明交汇融合的场所、原始农业起源的重要区域、刻画符号的出现与造字的传说等方面。

中原的史前文化,时间久远、内容丰富、领域广泛。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屈家岭文化等主要文化类型及其器物,在河南都有发现。史前文化在河南发现不只是一处,也不只是少数、若干处的几件历史遗存,而是连续的、有规模的历史遗存。这些都充分表明河南在整个史前文明时期都处于领先地位,也足以说明中原大地是中华民族文明最早起步的地方之一。

与此同时,“中国”概念形成于河南,中原地区率先步入文明社会,除了文字起源、礼仪的出现等精神文化,在物质层面还体现在铜器的出现和使用、城邑的出现、社会分化等方面。

此外,河南地区史前遗址,无论是旧石器时代遗址还是新石器时代遗址,都是连绵不断的,在时间上、空间上是自成体系的,当然也包括和其他地区的交流和融合。这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和兼收并蓄的特点,也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增强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因素。

谈及下一步“兴文化工程”的重点工作,刘国旭表示,将建立河南省域范围内的地理信息数据库,结合史前遗址的相关信息进行地理学和环境学方面的研究和分析。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史前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宣传。“史前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史前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可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正本清源、察古鉴今,史前文化遗址对于建立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文化自信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刘国旭说。

责任编辑: 小云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