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科普|冬病夏治与夏季养生

发布时间:2024-09-09 18:12:29

原标题:科普|冬病夏治与夏季养生

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受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的影响,人体阳气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演化规律。夏季三月,从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到小暑、大暑,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之时,人体阳气发泄,新陈代谢旺盛。阴阳消长,体内的阴寒邪气就处于最弱的阶段。阳虚体质者易于秋冬季节感受寒邪,或体内素有“宿痰”、“伏饮”等阴寒邪气,则可于春夏两季助阳气升发之势,给予适当的养阳之品,药物之阳借助机体生发之阳而起到抑阴补阳的作用,从而阳虚体质得到纠正,阴寒邪气得以祛除。

“冬病夏治”就是根据“春夏养阳”的理论,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采用三伏针、三伏灸、三伏敷、三伏补等方法治疗一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疾病(如COPD、哮喘、慢性咳嗽、风湿病、慢性腹泻等),是中医学“因时制宜”和“缓则治其本”的具体体现,诠释了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防病于未然”的疾病预防观。

古人云“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灵枢.本神篇》)清代医家徐灵胎认为“冬病夏治”为至妙之法:“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至肤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

“三伏”为人体皮肤温湿度最大,毛孔最为开放之季,有利于药物的吸收。现代著名针灸学家陈汉平教授指出,“冬病夏治”之中药穴位敷贴不单纯是刺激穴位作用和药物作用算术式的相加,而是在刺激穴位对机体进行整体性、良性调整的前提下,克服药物某些副反应,使药物的作用呈几何式的放大。

常用治疗形式:①采用内服温补药物以扶助正气,根据患者体质情况,分别采用补肺固表、健脾化痰、益肾纳气等治法,驱逐寒邪,以消除冬病之夙邪;②重点运用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热敷、熏洗等外治方法养其内虚之阳,以助生长之能,达到扶正祛邪、促进疾病好转,以期收到“治病求本”的疗效。

适应症:以寒症、虚证(肺虚、脾虚、肾虚)为主的支气管哮喘、COPD、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 过敏性鼻炎、风湿病、肾虚、慢性腹泻及亚健康等疾病为主。

常用穴位:

咳喘病:肺俞、脾俞、膈俞、肾俞、大椎、定喘、天突、膻中、丰隆、足三里、涌泉等穴位;

风湿痹病:肝俞、脾俞、肾俞、命门、足三里、三阴交,配合疼痛周围穴位;

脾胃虚寒病证:脾俞、肾俞、命门、足三里、神阙、关元、丰隆等穴位;

“冬病夏治”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的,外治方多为温补或温散类方药,为保证药物透入,大都含有辛香走窜类或毒性刺激性药物或辅料,因此,热性病证(如阴虚火旺、痰热、咯血)以及皮肤过敏、瘢痕体质、孕妇等情况,不宜使用。贴药后如皮肤出现水疱,应注意保护好创面,避免抓破引起感染。敷药的当天以及次日忌生冷、海鲜、辛辣食物。还有易化脓食物,如牛肉、鸭、鹅、花生及其他煎炸食物,不吃肥甘厚腻、生痰助湿的食物,不洗冷水澡。孕妇、年老体弱、皮肤过敏等患者应慎用或禁用。

中医讲求药食同源,冬病夏治配合食疗可以起到更好的治疗与保健效果。

1、白胡椒公鸡汤:

公鸡一只洗净切块、白胡椒9克、草果3克、良姜3克,以上四味,再加上葱姜,一起放入罐内煮熟,放入食盐3~5克,空腹食用。治疗畏寒怕冷,虚羸少气,遇寒咳嗽,反复感冒,过敏性鼻炎,冬天哮喘加重的朋友。

2、二姜猪肚汤:

猪肚一副醋泡去腥洗净切丝、干姜10克、良姜10克、草果3克,以上四味,再加上葱姜,一起放入罐内煮熟,放入食盐3~5克,空腹食用。治疗胃寒腹冷,寒从中生,脾胃虚弱,饮食不化,慢性泄泻,面黄体瘦乏力。

3、板栗羊脊骨汤:

板栗12枚、羊脊骨一具槌碎、肉苁蓉12克、草果3克,以上四味,再加上葱姜,一起放入罐内煮熟,放入食盐3~5克,空腹食用。治疗下元久虚,腰酸腿软,腰膝冷痛,筋骨无力。

既然说到了药食同源,我们再来说说,夏季的饮食。首先,饮食宜清淡,容易消化食品为主,少食多餐。“清淡”实质是少用油,绝不是不沾荤腥。比如蛋白质每日摄入量在70至90克为宜,且最好一半以上为鱼、虾、瘦肉、鸡肉、鸭肉、蛋、奶和豆制品等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优质蛋白。同时“长夏多湿”,食物容易腐变,不吃隔夜食品,以免胃肠疾病高发。夏季可以适当补充点清热、利湿、解暑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苦瓜、白萝卜、绿豆、冬瓜、大白菜、丝瓜、黄瓜、空心菜、芹菜、荸荠、莲藕、西红柿、西瓜、茶叶等,含有大量的水分和维生素。夏天人体内新陈代谢旺盛,产生的酸性物质相对于其他季节多,所以多进食碱性食物,能保持人体持弱碱性,可避免出现精神不振、困倦乏力、抵抗力下降等情况。日常饮食中,各类蔬菜、水果大多是呈弱碱性是不错的选择;而碳酸饮料、酒类、肉类、甜品等,大多属于酸性食品,不宜食用过多。

夏季补水,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我们说要健康合理的补充水分。饮水的原则是少量、多次,莫待口渴时才饮。古人说“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就是这个道理。进餐后不宜大量喝水,这样会冲淡胃内消化液。夏天晨起时应补充一夜所消耗的水分。矿泉水及温热的茶水含有人体需要的矿物质、微量元素,是夏季补水的最佳选择。但是日常饮水,矿泉水不能替代白开水,长期大量服用矿泉水容易增加的“结石”的机会。中医常说暑热容易耗气伤阴,补水的同时还要补气养阴,比如西洋参、麦冬、石斛代茶饮,或者乌梅汤等适量饮用都是不错的选择,但是要适量,因为我们常说乱补,不仅于事无补,甚至有害!

夏季在防暑的同时,更要防凉。首先我们说不用凉水冲脚;运动后也不宜立刻冲凉;空调,要注意空调房间的最佳温度为25℃至27℃,每隔2小时要通风换气;尽量不吃冷饮,因为寒凉食物可以削减人体内的阳气,对身体正气有损耗的作用,更会降低冬病夏治的疗效;还有 风扇虽好,也不可多吹,出汗较多时,不宜马上直接对着风扇吹,睡觉时避免将风扇直接吹头部,风邪为患容易 热伤风!

夏天,阳气鼎盛,万物繁茂,暑热延绵,暑气通于心,所以夏季养生要特别注意精神与睡眠调养。夏季睡眠不足对人体有什么危害呢? 会影响大脑的创造性思维和处理事物的能力。 会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淤滞,易生皱纹。 会使人心情焦虑,免疫力下降。 会引起血中胆固醇含量增高,增加心脏病发生的风险。《黄帝内经》说:夏季要夜卧早起,即晚睡早起。我们作息要有规律,比如晚上22:00-23:00之间入睡,早上5:30-6:30起床。中医还提倡必须睡子午觉,适当的午睡可促进身体健康。因为午时是阴阳交替之时,应尽量“入静”。午睡时间半小时以内为宜,时间过长,中枢神经会受抑制,脑内血流减少,因此醒来后反而会周身不适、困倦。

最后,我们说养生的实质就是要活的长,活的有生活质量;活的少痛苦、多快乐。那要怎么做到呢,光注意生活起居和吃吃喝喝肯定是不够的。中医养生首重精神调养,养心修德 ,再是顺应自然,适时调整生活起居。借用上海市百岁名中医陆鸿元教授的一句养生箴言:“生命如流水,水旺而流长。” 养生不求速效,贵在持之以恒。

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肺病科 陆城华

(陆城华)

责任编辑: 小云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