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重外学子三下乡:寻访夔梳匠人心,承续传统艺之韵

发布时间:2024-09-16 09:47:56

7月26日下午,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向日葵浣花社区乡村振兴促进团有幸在重庆市奉节县采访到了一位热爱传统工艺、勇于创新的木雕艺术家林容广老师。通过访谈,实践团了解了到一项古老而神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夔梳。

夔府的梳子,泸州的箅子“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句出自《孝经》的古训,深刻反映了古人对“发肤”的珍视,也催生了用于梳理头发的工具——梳子。在众多的梳子种类中,夔梳以其独特的“瓜子尖,宝剑型,梅花脚”特征,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夔梳不仅是日常用品,更是文化与艺术的载体。它承载着古人对美的追求与生活的态度,每一把夔梳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许多传统技艺都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幸运的是,林容广老师以他的热情与才华,为夔梳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木雕与夔梳的跨界融合 林容广老师原本是一名专注于非遗木雕的艺术家,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对夔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看来,夔梳不仅仅是梳理头发的工具,更是可以承载文化与艺术的载体。于是,他决定将木雕技艺融入夔梳制作中,开启了一段跨界融合的创新之旅。2014年,林容广老师正式拜师于奉节夔梳传承人肖代明老先生,开始系统学习夔梳的制作技艺。在深入了解传统夔梳的特点后,他开始在保留其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他将木雕的精细与夔梳的实用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系列既美观又实用的夔梳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保留了夔梳的传统特征,还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让人眼前一亮。

传承不息,夔梳文化进校园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夔梳,林容广老师积极投身于传承工作之中。他不仅在巴蜀中学等学校开设了公开课,还亲自讲解夔梳的历史、传承谱系以及融合创新的方法。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还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林老师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年轻一代成为夔梳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林老师也展示了多款精心设计的夔梳作品,包括莲蓬状、三峡之巅状等独特造型的夔梳。唐朝名医孙思邈曾提出:“发宜常梳。”他便邀请实践团成员亲自上手体验夔梳的舒适与独特之处,让其感受到这份来自古老技艺的温暖与关怀。“这种感觉酥酥麻麻的,按摩的好安逸哦。古人说自己有三千愁丝,大概是因为没遇上这把夔梳。”实践团成员在亲身体验后不由发出赞叹。

挑战不停,创意不止林容广老师深知,传统技艺的传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复制粘贴,而是要在保留其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他巧妙地将奉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夔龙玉佩的图案融入夔梳设计中,创作出了寓意深刻的“双龙抱珠”夔梳。这一创新之举不仅让夔梳更加美观大方,还赋予了它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此外,林老师还创作了《十二生肖系列》的夔梳作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肖元素与夔梳相结合,既有趣味性又富有教育意义。这些作品深受年轻人的喜爱,成为了他们了解传统文化、感受非遗魅力的窗口。

一把木梳,万千匠心林老师拿起一把未完成的夔梳,轻轻解释道:“夔梳抓发而不抓头皮的秘诀,就藏在这些梳齿之中。它们并非简单地垂直排列,而是巧妙地微微向中央靠拢,这样的设计使得每一次梳理都成为一次舒适的享受。”随着林老师的示范,实践团成员们也纷纷拿起锯齿,尝试体验夔梳开齿的过程。尽管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却需要极高的专注与技巧。不少成员在初次尝试时,都不慎让梳齿裂过了标准线,面露懊恼之色。然而,林老师微笑着安慰道:“没关系,当年我也曾犯过这个错误。我的师父当时直接将那把梳子掰断了,他还告诉我坚决不能售卖有瑕疵的夔梳。”林容广老师以他的热情与才华,为夔梳这一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他通过跨界融合、传承教育、创新发展等多种方式,让夔梳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实践团将和林老师及更多像他一样的非遗传承人一起携手共进,砥砺前行,努力让中华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向日葵浣花社区乡村振兴促进团 王铭恋)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