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月满中秋夜|一缕清辉,万般情思

发布时间:2024-09-17 15:11:20

原标题:月满中秋夜|一缕清辉,万般情思

导语

中秋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是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日,明月在这个时候最圆、潮汐在这个时候最盛,而人对于团圆的渴望在这个时候也是最强烈的。中秋夜,让我们一起赏明月、思故人。

中秋节与古今习俗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有一首《秋有月》:“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把月亮和人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唐书·太宗记》中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

到了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以回忆的方式记述了北宋汴京的繁华景象“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那时无论贵贱穷富,全社会的人们都在中秋之夜观赏月色。后来时光变迁,但是人们一直保留着对于中秋的喜爱。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述了当时北京“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花”,这表明,吃月饼也成为了中秋的风俗。

中秋月与千古诗情

中秋佳节,明月当空。古人对头顶的那轮明月,有着无穷追问,寄托无限情怀。因此关于中秋,历来不缺文人墨客的记载。

东坡居士有言“菊花开时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今日菊开,就可以将它认作重阳。今夜月圆,就可以把它当作中秋。白居易写过一首《中秋月》“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那些远戍边关的游子,他们看着明月会对亲人有多浓的思念?是谁在月光下道别,眷恋和相思被明月照得格外缠绵。

王阳明在贬官的时候,曾经写过一首《中秋》,他说“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去年中秋我盼到下半夜的时候终于出来了月亮,但是今年这个天阴的有可能下半夜也不出来,但没关系,明月在我心里。戴复古在中秋夜对明月祈祷“故人心似中秋月,肯为狂夫照白头”,人间逝水流光,当一件件事情走远,换来满鬓白发的时候,还有没有月光如水照耀自己的苍苍白发和满满心事呢?诗僧寒山说“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那一轮光华圆满、没有丝毫磨损地挂在天空的,你管它叫明月吗?我告诉你,那是我的心灵。

明月的和谐、宁静、婉约、朦胧、淡泊,所有的这些特质不仅仅是审美,更重要的,它也是人的心灵映像。世间的纷扰万物,充满耳目,嘈杂喧嚣,但只有茫茫静夜中的皎皎明月,可以直指人心。

阴晴圆缺与人生百态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这说明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中华民族的先人就已关注到月亮,并且尝试对月亮进行解释,年年岁岁,人们在日复一日的变化中观察月亮。为什么一年要为月亮设立一个节日呢?

古人称初一为“朔”的日子里,我们几乎看不见月亮;初二以后,细细的一点点月痕露出它的内芽,然后逐渐丰满圆润;直到十五,古人称为“望”的时候,它如同冰轮,变得那么丰满圆润。月亮周而复始地变化着,从“朔”,经过“望”,再抵达“朔”,完成一个循环,就是一个月。在它的周期性变化里,在它的阴晴圆缺中,我们品味着时光的承转流变,命运的悲欢离合,可以以一种淡泊的心情看待世间的是非坎坷,达到自己生命的一种真正的逍遥。

如果说太阳永远圆满、永远光明热烈,是我们人生有希望有追求的一颗进取心,那么,月亮望朔之间、阴晴圆缺、悲欢离合,这就是人间生活的平常心。人既要有太阳那样稳定的进取心,也得有月亮这样的平常心,有了平常心以后再看难得的圆满。用老子的话来说,月亮的光明是一种“光而不耀”,她有光辉但不耀眼。你可以静静地观赏她,可以静静地想象那月亮之上似乎是嫦娥的影子、玉兔捣药、吴刚伐树,所有美丽的传奇都在你的想象之中。

月亮的盈亏晦明循环,不仅缔造了中国的农历,也影响了中国哲学对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与宁静神秘的智慧品格的追求。

月映人心,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轮明月,每个轮回都有自己的阴晴圆缺、中秋之夜,如果我们还能在亲人身边、还能团聚的时候,就珍惜吧!用一年的时光,盼一次团聚。用所有感恩的理由去祈祝心如朗月,随万古光华映照自己的一颗心。(于丹)

责任编辑: 小云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