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云南保山:被低估的边陲小城 论“咖位”当数第一

发布时间:2024-09-24 00:07:43

  “这是铁皮卡,这是波旁,这是瑰夏……”年过六旬的云南保山农民张和云说起咖啡来如数家珍,熟悉程度更甚于经常出没于星巴克、COSTA的城市年轻人,这位咖农与咖啡打了大半辈子交道。

  保山地处云贵高原西南部,高黎贡山阻挡了印度洋湿热气流的入侵,奔腾的怒江又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水源,独特的干热河谷气候和地理条件十分适合咖啡生长。自1952年开始规模化种植咖啡,经过多年发展,保山已成为云南最大的精品咖啡产出地和全世界最大的小粒咖啡种植基地,保山新寨村更是被誉为“中国咖啡第一村”。

  然而,就是在这里,曾经一度,以种植咖啡为生的张和云却只能任由丰收的咖啡果烂在树上而不去采摘,甚至挥刀砍掉了大片自己亲手种下的咖啡树。张和云说,回忆保山咖啡这几年的转型之路,就像品尝一杯咖啡,苦涩酸甜,五味杂陈。

  保山咖啡豆的精品化转型之路

  保山在中国的“咖位”由来已久。1958年,保山咖啡就代表中国在英国伦敦被评为一等品,保山也因此成为“中国咖啡的原产地”。1987年,雀巢的技术总裁到保山考察,喝了一口保山咖啡,忍不住道:“这是我在中国喝过最好的咖啡。”1993年,保山咖啡在布鲁塞尔的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直到今天,这个奖项依然是中国咖啡史上含金量最高的一个。

  “我们的咖啡豆,不比那些国外著名品牌的差。”20岁那年,张和云开始种咖啡,他见证了保山咖啡的香气一路飘到国外市场,甚至曾经还有外地的供应商,将当地咖啡豆运到保山加工,最后以保山咖啡的名义卖出去。

图源:保山发布

  而在上世纪90年代,当地广泛种植的卡蒂姆品种咖啡豆品质不高,且加工、烘焙处理方式粗糙,导致云南咖啡豆的附加值较低,长期被国际咖啡巨头以较低的价格收购;此后,全球咖啡豆出现供过于求现象,国际咖啡期货价格持续走跌,云南咖啡豆价格更是卖不上价钱,咖农们利润微薄甚至一度入不敷出。咖啡树郁郁葱葱,咖啡果火红爆满,张和云和其他咖农们却不敢摘,任由果子烂在树上,因为,“采摘耗费人工、加工成本,不如不摘。”最后很多咖农熬不住了,开始砍掉咖啡树改种其他经济作物,年轻人则奔向北京、上海、昆明等城市打工。

  近几年,随着国内咖啡消费市场的上扬,情况再次发生变化,数据显示,国内咖啡消费每年都保持10%以上的增长,远超全球平均水平。这让保山当地政府、咖啡加工企业和咖农再也坐不住了,他们迫切想要摆脱“捧着金饭碗要饭”的日子,也逐步意识到,“精品豆子加上先进的处理工艺,咖啡豆才可以摆脱期货价格的控制,提高咖农们的收入”。于是,他们开始从种子到种植到加工整个过程的精耕细作,走精品化路线。

  在政府政策引导下,以保山中咖为代表的一批咖啡加工企业转变发展思路,从种植、采摘、筛选分解、烘焙、包装等多个环节入手构建全产业链,保证精品咖啡成品品质。在原料收购环节,中咖要求收购咖啡鲜果的“红果”比例占到99%,咖啡生豆缺陷率低于行业惯例8%。而在与张和云这样的咖农们的合作中,中咖会为达标的精品生豆提供高于行情价15%左右的采收价,让咖农增收,保证可持续地获得更高品质的咖啡豆。

  在加工环节,中咖建立了2万平方米的F2C咖啡烘焙工厂,每天可烘焙约10吨本地小粒咖啡,生产挂耳咖啡3500万袋,日可处理发送1万单以上电商包裹。这些产品中,意夏和蓝冬阿拉比卡咖啡豆是中咖在京东上的最热销单品。同时,中咖厂内设有专门品控部门,按国际精品咖啡行业协会标准做生豆检测,采用业内顶级大载量烘焙设备,保持产品稳定性。在产品包装环节,中咖采用了氮气锁鲜包装技术,利用惰性气体的特征阻止氧化,保鲜效果远高于市场上常用的铝箔袋包装。

  过去,咖农和品牌之间,存在多重链条,中间环节多,流通效率低,虽然消费者购买精品咖啡的价格不菲,但落到咖农手中的钱寥寥无几。金融数据研究服务平台JingData曾进行过测算,咖啡产业链,上游种植环节、中游深加工环节、下游流通环节的利益分配占比为1%、6%和93%。

  为改变这一局面,京东积极与保山当地政府和中咖等企业紧密合作,通过大规模源头直采和高效的运营效率挤掉供应链环节的水分,让真正优质的本土咖啡品牌借助京东走向更多消费者,以更好价格更快送达消费者。今年6-8月,京东线上保山小粒咖啡成交额同比增长超3倍,山东、辽宁、湖北、新疆、河南等省份成交额增长达到4倍以上。

  同时咖农也获得了远超以往的收益,种植精品咖啡的积极性更高了,保山精品咖啡产业进入了持续发展的良性正循环。据张和云介绍,通过改种精品咖啡品种,采用科学种植技术,在不增加种植面积的情况下,年收入翻了3倍,“最开心的,还是中咖、京东会给我们带来管理、采摘等技术方面的帮扶,以及电商销售的帮扶,帮我们解除了后顾之忧。”

  咖啡走出去,年轻人“回流”了

  中咖咖啡创始人、董事长杨竹是土生土长的保山小伙,在读大学期间常会带一些家乡的小粒咖啡给同学品尝,“浓而不苦、香而不烈、略带果酸”的独特味道引得同学交口称赞,也让杨竹发现了商机。2009年,杨竹用从父亲手中获得的1000元项目启动资金注册了网店,以网络销售保山小粒咖啡开启了自己的创业旅程,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到2012年大学毕业时,24岁的杨竹已是电商圈内小有名气的咖啡经销商。

  在赚到第一桶金后,杨竹并不满足于单纯地销售小粒咖啡,他要创立自己的品牌。2013年,杨竹带着“打造中国自己品牌咖啡”的愿景,创建了保山中咖食品有限公司。随后入驻京东,以sinloy和中咖两个品牌进行自营和pop模式布局,做到产品线丰富、销售均速增长。

  伴随着保山咖啡产业的精品化转型,越来越多像杨竹这样土生土长的保山年轻人返回家乡,以各种方式加入咖啡创业大军。“以前咖啡收益不好,村子里留不住人,大家都外出打工,现在种咖啡的效益逐年变好,更多的年轻人愿意留在这里为咖啡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保山市新寨村的党总支书记王加维介绍道。

  以啊七为代表的一群电商主播,她们通过电商直播,通过新零售各种方式把咖啡的销售回归到田间地头,让更多消费者认识到了优质的保山小粒咖啡。啊七介绍说,自己经常会将直播间搬到咖啡地里,“从采摘到种植,到处理工艺,我们的直播会展示整个咖啡的种植生产过程,现在我们身边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的同龄人也挺多的,大家都挺开心地觉得工作有干劲儿,生活有奔头。”此外,啊七也会参与到咖啡的包装和产品制作上,比如发现0糖减脂是当下很多上班族的需求,就建议出一款这样的产品,没想到上网后成为爆款。

  保山咖啡的浓香还吸引了众多异乡的年轻人来这里创业扎根。潞江镇石梯寨山顶一号·APEXONE庄园的创始人王大勇来自深圳,曾经是一名资深媒体人。机缘巧合,2017年发现高黎贡山产区,被保山小粒咖啡的辉煌历史深深震撼,决定投拍《中国咖啡》纪录片。在探访保山小粒咖啡核心种植区期间,他发现了潞江镇石梯寨,被这里独特的气候和深厚的人文历史深深吸引,并决定留下来,率团队扎根定居于此,创建了一座精品咖啡庄园,让保山小粒咖啡的爱好者不仅能品味精品咖啡,还能感受咖啡文化与人文传统。

  从靠天吃饭,到受制于人,再到深耕掌控全产业链,保山咖啡走出了一条从“种子”到“杯子”的发展之路,实现了从咖啡种植到咖啡产业再到咖啡文化的华丽蜕变,是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的生动实践,也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

  云南网记者 杨抒燕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