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广东因地制宜推进产业援藏,带动当地居民增收致富

发布时间:2024-09-24 12:11:04

原标题:广东因地制宜推进产业援藏,带动当地居民增收致富

在西藏林芝市巴宜区嘎拉村,一排排崭新的民房拔地而起。走进居民其米家,方方正正的院子里种满了花,其米正在慢悠悠地浇花,阳光洒在花瓣上,一派温馨动人的景象。其米说:“我很喜欢花,但以前忙着种地、打工,没有时间养。”如今,她家日子越过越红火,盖起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一家人耕耘着幸福新生活

新中国成立75年来,雪域高原换了人间。2023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达2392.67亿元。自2015年以来,西藏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数字背后,藏着哪些动人的奋斗故事?近日,记者跟随“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调研团,来到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山南市、昌都市实地走访调研,了解雪域高原上的新变化。

依靠绿水青山吃上“生态饭”

在西藏,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就是绿水青山。

在雅鲁藏布江与尼洋河交汇处,雅尼国家湿地公园宛若一块绿宝石,吸引了不少游客。看着眼前的风光,很难想到这里曾是一片荒草滩,时常沙尘漫天。

“2016年以来,雅尼湿地及周边开展生态修复面积共计5100余亩。”林芝市巴宜区林草局局长姜文涛说,巴宜区投入1亿多元,先后开展湿地植被恢复、水域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

环境变好了,越来越多人慕名而来。湿地公园周围的22个行政村,也吃上了“生态饭”。立定村就位于雅尼湿地的核心区域。“立定村具有天然地理优势,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发掘文旅潜力,拓展村民增收渠道。”广东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巴宜(东莞)工作组组长陈健华说。2022年6月,工作组接过援藏“接力棒”,入驻巴宜区,为立定村谋定了文旅发展路线图。

2023年开始,工作组联合巴宜区相关部门推进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改善立定村村容村貌。该项目一期将于近期完工验收,二期也在筹备中。

“在传统的农牧业之外,旅游是一条致富新路子。”立定村乡村振兴专干央吉拉姆说,除了湿地公园景区建设的土地流转分红外,村民还到湿地公园做管护员、卖特产等,2023年该村在景区方面的收入达到了72万元。

眼看着绿水青山变成了“幸福靠山”,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环境保护的行列。如今巴宜区有45名湿地管护员,均为当地村民。央吉拉姆在立定村生活了20多年,看着家乡的变化,她由衷感叹:“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同样在绿水青山中谋得致富路的还有其米家所在的林芝市嘎拉村。每逢春天,嘎拉村500多亩百年野生桃花竞相绽放。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带动村民在家门口致富。

“2023年,嘎拉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302.3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67万元。”林芝市真巴村党支部宣传委员、村委会副主任尼玛多吉告诉记者,村里每年都会举办桃花节。

其实在2013年以前,嘎拉村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当地人以砍伐木材为生,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也容易引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2013年7月,广东第七批援藏干部赴林芝市巴宜区展开对口支援。

2014年,工作队提出建设“桃花村”品牌的发展思路,并筹集860万元资金建设嘎拉小康示范村。同时,整墙修路、建设游客接待中心、组建旅游合作社,使村庄生产生活生态和谐交融,俨然一幅桃花源景象。

其米对此感触颇深:“最早的时候村子里没有电,也没有这么好的房子和路,现在什么都有了。”她告诉记者,她家每年可以拿到8万多元的桃花节分红,家里的两台装载机能挣七八万元,生活越来越宽裕。2018年,其米家里盖起了新房子,院子里种满了她喜欢的花。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发展产业是致富的根本手段,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交通相对不便,如何才能发展好产业?答案是,因地制宜。

沿着娘曲河一路进山,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娘蒲乡同吉村,一群来自东北的梅花鹿,正在高原生态养鹿基地里悠闲散步。

2023年,工布江达县从东北引进了一批梅花鹿和马鹿,越冬后在今年5月成功产出16只仔鹿,西藏第一家规模性鹿养殖基地就此诞生。一年多来的试验证明高原养鹿确实是条增收致富路。该基地已经研发出冻干鹿心粉、鹿茸血片等12种产品,年产鹿茸及茸血(酒)等产品1000斤以上。同吉村通过为该基地提供饲草料、劳务输出等,实现增收60余万元。

“一头鹿的年产值大概1万元,基地165头鹿的年产值预计在200万元以上。”娘蒲乡党委书记陈云飞说,将力争在2025年底前达到千只以上的养殖规模,形成西藏首个高标准规模化的高原生态养鹿基地,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

“我们这里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一级)白唇鹿的自然保护区,养殖试验也有助于白唇鹿的人工驯化,扩大其种群规模、丰富本地的畜禽资源。”陈云飞介绍。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还要打开销路、扩大市场,让雪域高原上的好产品走得更远。

在林芝市朗县,有着100多年种植历史的特有辣椒品种“小牛角”,这几年就从深山走到数千里之外的广东。朗县地处林芝市西南部,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小牛角”,维生素C和花青素含量远高于其他品种。

但一直以来,这里的辣椒并没有成规模地走向市场。2022年7月,朗县乡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决定做辣椒酱,“我们要推动朗县辣椒产业化、品牌化发展,但怎么管理公司是个难题。”该公司党支部书记格桑旦增一时有些发愁。

同年,广东第十批惠州援藏工作队来到了朗县。得知情况后,工作队协调派出惠州交投智慧停车投资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陈振辉,进行针对性服务。走访调研后,他从薪酬管理、人员考核、销售渠道等多个方面着手,制定了一套可参考的管理制度。

“现在我们有办公室、运营部、生产部、销售部,管理体系理顺了。”格桑旦增说。

为了让深山里的辣椒走向广阔的市场,工作队主动“牵线搭桥”,让朗县辣椒在“2024脱贫地区农副产品产销对接活动”上亮相。在这场推介会上,朗县辣椒和粤港澳大湾区深度结缘,深圳一家公司成为“朗香缘”辣椒酱在大湾区的总经销商,双方达成了600万元的合作协议。如今,该公司生产的三分之一辣椒酱销往广东。

工布江达县和朗县的案例,是西藏产业发展带来居民增收的缩影。2020—2023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2023年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5642元,迈上6万元新台阶。

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

在林芝市巴宜区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中心,有99名60岁以上的老人生活在这里,他们或残疾、孤寡,或无所依靠。该中心由政府投资兴建,是一所集养护、康复、医疗、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型社会福利服务机构。

“我没有儿女,这里管吃管住,还能和老伙伴唱歌、打牌,没想过能有这样的幸福生活。”73岁的洛桑曲扎在中心住了4年。他说,中心每年会发3次新衣服,每月还能领到360元的零用钱。

为提高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水平,西藏在2015年就实现了有意愿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的目标。截至目前,西藏共有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中心81家。其中,集中供养特困人员5807人,分散供养7036人,设有养老床位12722张,集中供养特困人员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14778元。

远在600多公里外的山南市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68岁的措姆也过上了曾经想都不敢想的日子。

普玛江塘乡是世界海拔最高的行政乡,平均海拔5373米,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40%,年平均气温为零下7摄氏度。以前,这里的人均寿命不超过50岁。为解决这一难题,2018年普玛江塘乡实施集中供暖供氧工程。“如今乡里6个行政村,一共283户1063人,家家户户都实现了供暖供氧。”普玛江塘乡党委副书记李云龙说。

措姆回忆,以前家里住的是草坯房,面积小且没有水和电,现在住进了200平方米的供氧供暖小康房,水、电、路、讯、网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现在生活条件真好,开了暖气不怕冷,每天我还会吸两三个小时氧气,睡眠好,身体也好。”措姆笑着说。

如今,越来越多的西藏人享受到了供暖和供氧。从“十二五”开始至2023年底,西藏全区城镇供暖项目投资累计达到283亿元,年均投资20亿元左右。目前,全区供暖项目覆盖人口约70万。

除此之外,曾经困扰西藏地区农牧民的还有孩子上学难题。

西藏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仅4人左右,在牧区则更少。离家远、接送难,成为孩子上学最大的阻碍。近年来,教育援藏让农牧民的孩子不仅能上学,还能上好学。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西藏全面实现从学前教育到高中的15年免费教育,凡是在西藏公办学校就读的学生均可享受该政策。对于农牧民子女,在1985年开始就在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享受包吃、包住、包学费的“三包”政策。

山南市浪卡子县中学初三学生丹增扎西便是“三包”政策的受益者。他家住在距离县城近200公里外的牧区,上学单程就要三四个小时,住校成为他最好的选择。

“假期学校会安排车把我们送回家,但周末我喜欢待在学校,因为可以和同学弹琴打鼓、唱歌跳舞。”丹增扎西在学校学了一年多的架子鼓。他说,学校开设了音乐、舞蹈、藏文书法等兴趣班,钢琴、吉他、热巴鼓、架子鼓等乐器一应俱全,学生有很多选择。

社会保障兜底、农村住房改造、资助贫困学生……一系列政策保障下,西藏地区“焕新貌”,人民生活更幸福。

南方日报记者 刘汉能

责任编辑: 小云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