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劳模工作室里的“创新”能手们

发布时间:2024-11-05 14:09:00

废弃油桶制作的椅子、磨掉花纹的轮胎变身玻璃茶几……

初见这些物品,不知道的还以为到了一个创意十足的咖啡馆,只有身临其境才晓得,这些被废物利用变成宝贝的,是一群动手能力极强的劳模工作室里的创新能手们。

△李元兵

重庆交通开投公交集团南部公交维修一厂的“李元兵劳模创新工作室”里,这样新奇又养眼的废物利用,让记者眼前一亮,制作他们的,是工作室的技工师傅们。

“每年单位都会产生这样的废弃物品,按照正常程序,他们会进入废物处置的流程,而通过废物利用的方式,不但实现了废弃物品的二次利用,变废为宝,也节省了开支。”李元兵说。

而创新,还在不断地延续。

拆装汽车传动轴的十字节是一个技术活儿,拆装得不好,拆装的工具会对工人造成二次伤害,而他们利用废弃的仪器仪表改装的十字节拆装器,将原本很难拿出来的十字节,如“探囊取物”般轻松拿捏。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代表着创立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正因为有了劳模工作室这群有着肯思考、肯动手的劳动者们,企业的发展才有希望。

工作室里的休闲角

桌子椅子全部是用废弃物制作的

维修一厂的办公楼里,有一间“李元兵劳模创新工作室”,推开大门,坐在这里的感觉不像车间那样呆板,更像是在一间有品位的书屋。

△墙上的廉洁标语是大家用废旧离合器片制作的

工作室的中央,摆放着四张用废弃的油桶制作的椅子,椅子从三分之一处开始切割,按照座椅和靠背两部分来切割,用于坐人的桶身,巧手的师傅们进行了填充,下端填充的物品,坐上去感觉很平整,而座椅平面还手工缝制了一个圆形的坐垫。

靠背部分也有很多细腻的心思,记者注意到,为了避免油桶切割断面割手,还用车上废弃但干净的胶条对其进行了包边。

桌子是用三个废弃的轮胎堆在一起做的,轮胎表面的纹路早已随着轮胎的报废而遗弃,但并不影响其使用效果,为了美观好看,师傅们将轮胎还刷了漆,中间填充了养鱼用的石头,看上去美观大方,而实用性更是一流。

在车间,也有很多废物利用的影子。

位于拖布池的一侧,洗好的拖布整齐挂在一个油桶上滤水,水滴到油桶底部,顺着师傅们在桶底做的缓坡通过流水孔流到排水沟里,“以前拖布要么挂墙上,要么随意堆放,久而久之容易臭不说,从一个车间的整体形象来说,也不那么美观,现在有了这个收纳桶,看上去不但清爽了,实用性更是没得说。”车间主任万惠兵还指着远处的工具收纳桶告诉记者,“你看,多亏了他们发明的这些设备,整个车间现在要找个啥子,方便得很。”

不仅工作中如此,李元兵在生活上也积极帮助别人。

△除了帮助同事,李元兵(中)还长期帮助邻居老人

他的邻居,是两位独居老人,一位90多岁,另一位80多岁了,平时生活中的许多不便,都会敲开李元兵家的门,寻求他的帮助,十五年来,李元兵热心帮忙两位老人缴纳水电费、修理燃气灶、打扫清洁等,李元兵说,自己动手能力很强,又刚好是别人的邻居,能帮一点,是一点。

传帮带的最好诠释

劳模师傅带出优秀的徒弟

李元兵在2016年,被授予公交集团劳模称号。

作为一名钣金工,如果说荣誉是对他最好的认可,那么热爱这份工作则是他获得这些荣誉最好的答案。

△工作室成员在探讨技术和难题

2015年,李元兵代表公司参加公交集团“清华泰能杯”第四届维修技能竞赛,比赛的内容是用铁皮、锤子等工具,敲出一把“滴水不漏”的壶。

喜爱这份工作的李元兵不慌不忙地把眼前的铁皮切割成不同的大小,一阵敲打之后,变成壶身、壶底、壶把手、壶嘴、壶盖等部位,每一个部位之间,又用焊枪一点一点地焊接起来,然后再用砂纸对焊点进行打磨。

两小时后,他“一骑绝尘”地举手说自己完成作业时,周围参赛的选手都看呆了:他,真的做到了。

成为劳模后,他带着徒弟过关斩将,屡创佳绩。

△李元兵(左)和程小龙(右)

程小龙是他的同事,因为一起比赛时亲眼见证了李元兵精湛的技术,最终拜师李元兵,成为他的徒弟。

对于徒弟,李元兵的第一要求是:人品好,不怕吃苦。

程小龙说,对于人品的要求,师傅认为,学习技术并不是为了拿奖而拿奖,而是要把这些技术反哺到修车当中,“如果只是为了拿奖,师傅说,可以不用跟他学。”而吃苦的精神,是要贯穿到工作中去。

“那些越难恢复的车身,我们越要不怕吃苦去勇于挑战。”后来,公司要求给每一辆公交车上配置一把机油壶,这下,可给程小龙带来了机会,他没事就去学敲壶,一把、两把……到最后,修理厂的半个屋子里,都堆满了他做的油壶。

2020年,为了弘扬劳模精神,充分发挥技能人才的先进作用,维修一厂创建“李元兵劳模创新工作室”,希望能把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延续及感染更多的人。

这个工作室里,如今更是人才济济,其中单人技能竞赛中,有6人在重庆公交集团组织的技能竞赛中获得荣誉,5人在重庆交通开投集团组织的技能竞赛中获得荣誉,5人在2022年重庆市交通建设工会组织的技能竞赛中获得荣誉。

同时,1人荣获公交集团“公交优秀青年”称号,1人荣获公交集团第二届“最美公交人”称号。

程小龙还在“巴渝工匠”杯重庆城市公共交通行业(汽车维修—钣金)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创建“五步创新工作法”

他带领着团队朝着高效工作方向在迈进

有序的工作,会事半功倍。有效的工作,会成效显著。

2024年,李元兵带领着同事们创建“五步工作法”,包括技术、修理、敬业、服务和安全这几个方面。

△大家坐在自己制作的桌椅前学习

其中技术篇更像是他和很多成功同事的心得:学习技术、勤学善思、刻苦钻研、不断探索,“看起来只有16个字,但要钻研进去,需要投入精力,更需要用心去热爱这份工作”。

公交车在修理后,地板需要复原,而新车的地板采用的无缝衔接的形式,也就是采用热烫的形式,让地板膜和地面无限贴合,而这个技术,修理时并没有学过,“我们就想着,既然要做就要做好。”

△劳模工作室发挥了极大的互助作用

接下来,大家通过对地板材质进行研究,采用高温热烫的形式,解决了这一难题。

再比如,工作中对敬业的诠释,也值得点赞。

公交车上的拉手吊环,也是易损件,一些皮质的吊环,由于使用中的正常损耗,出现了脱皮等情况,非常不美观。按照一般思维来看,整体更换是最方便的,但程小龙说,大家把吊环拆下来以后,将坏掉的皮质部分进行剔除,再使用他们对比多次选择的尼龙材质进行包裹更换,不但降低了更换的成本,还延长了使用寿命。

在日常工作中,李元兵要求大家积极主动,“越是难的项目,对于我们来说,越要努力去做。”李元兵说,维修一厂一共有19名钣金工,在这里,大家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协作关系,“木桶的短板理论就说明,任何一个人差了,都不行。”所以,在钣金工的团队里,技术是没有秘密的,只要你想学,就会有人主动教你。

成立4年来,“李元兵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上不断地发扬光大,激发调动大家的创新积极性,同时,分享维修经验,努力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为城市公交的运营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

上游新闻记者 王渝凤

编辑:岑欣颖责编:孔令强 审核:宋岩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