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永久的怀念 | 参观百年贵州版画巡展父亲方小石木刻遗作

发布时间:2024-11-19 18:07:54

朋友微信告诉我,四川美术馆从11月6日开始进行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多彩高原·时光流痕——百年贵州版画巡展”,有多张父亲方小石的版画佳作展出。国家、贵州省和贵阳市高度重视版画艺术,贵州美术界的专家和老师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巡展来到了我工作生活的四川,我决定一定要去四川美术馆参观学习

“多彩高原·时光流痕——百年贵州版画巡展”作品布展分四个部分,首先进入眼帘的是“流入到兴起 (一九四九年以前)新兴木刻时期和抗战时期的贵州版画”,第一列有两张木刻,《向着自由的路——前进》的那一张尺幅大些,就是叔叔、父亲的佳作。

《向着自由的路——前进》是小青年的父亲,在1935年24岁创作的。国难当头,身处偏远的贵州,他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以刀为笔,以木板为纸,节衣缩食,添置木刻刀具、梨木版、油墨和印制工器具,以敏锐的嗅觉,高度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天才的创造力,坚实的绘画功底,使用“方晓时”的笔名创作了《向着自由的路——前进》这幅载入1939年出版的《全国抗战版画》史册的作品。

父亲以画中人的视角,推出整个画面,人物身着戎装,尽管只有三个战士,观众仿佛能看到的是一个络绎不绝的队列,走出山岗,走出森林,沿着自由之路,走向光明,走向胜利,走出了一条武装斗争的路子。

巡展的第二个主题是“扎根到成熟”,展示1949年后的贵州农村和城市轰轰烈烈的土改、农业合作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展出了父亲的多张木刻。

第一张《春耕》、第二张《机械化公社》、第三张《公社托儿所》和第四张《烤烟丰收》,都是他的20世纪50年代反映土改和合作化的作品。这些作品是他参加贵州农村土改及以后的支农、采访工作的所见所闻,亲身感悟,出自内心的作品。在刚刚解放的贵州艰苦、贫穷、民族问题突出的威宁、黎平及其他地区的农村,父亲在严寒天气里,忍着饥饿,痔疮流血,疥疮感染,蚊虫、跳蚤和臭虫叮咬的情况下,在完成大量艰苦、困难的土改各项工作的同时,起早摸黑利用手中仅有的黑色和红蓝双色铅笔,抓住稍纵即逝瞬间场景,抓住少数民族村寨富于特色的建筑,抓住难于重见的事物和标本,哪怕只有几分钟,蹲在地上,坐在石板上,盘腿坐在火塘子前,在只有打字纸大小的合页本上,记录了他的所见所闻。第五张《黔桂线建设工地》,是父亲对贵州解放首次建设铁路的生动的描述。每当我看到这些作品时,内心总会生出激动。

第一张套色木刻《春耕》创作于1954年。阳光明媚的春日,在青山环抱的大坝子上,小麦返青了,农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员忙着追施有机肥,喷药除虫,站着除虫的就像速写本里那个农村初级社的头,他还在这张速写纸画押表示赞喜;穿着白色土布衣服的年轻人刚刚挑来一担粪水,边上有个年轻的布依族妇女;远方还有一队挑粪的农民和有条不紊薅秧的农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劳动的山歌在山间回响,好一派春耕忙碌的景象。

第二张的题目是《机械化公社》黑白木刻。父亲对新生事物十分敏感,为支援农业生产,国家派发农业机械拖拉机给公社。贵州历史上哪有这样的好事,这可是1949年后贵州农村的新事、大事和喜事。父亲以线描的方式,详细地将拖拉机开到了他的速写本上,并创作了这幅木刻作品。在一个画面上要摆三台拖拉机,可是不容易的事,画面布置得错落有致,显示了公社的机械化水平,也揭示了人们对机械化的渴望。要知道当时报名参加学习当拖拉机手的妇女就很少,学成的凤毛麟角。背景略有倾斜的黑色长条,似包谷、似甘蔗、似竹木,使画面厚实而稳重,其上方的弧形留白,让画面十分通透空灵,画面的边框和野花草就像篆刻图章的边框那样,很有韵味。

第三张《公社托儿所》是父亲在支农采访工作中所见所闻,并且将这些个体人物及画面带进了他的速写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今天看来一个托儿所没有什么稀奇,可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特别是“人无三分银”的贵州来讲,公社成立不久,没有积蓄,没有房舍,没有师资,没有场所,更没有设施和玩具,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嘿!公社就是办起了托儿所。几个热心的阿姨婆母,在公社石墙房及晒坝上,聚力“开张”了托儿所,晒坝上的小鸡也成了小朋友的玩伴。画面上有四个大人,两个坐在小木凳上,好像在絮絮叨叨怀中宝宝的事呢;还有两个年龄较大的小朋友在一旁自己玩耍,好不惬意;一只公鸡和三只母鸡也来凑热闹。人物姿态自然、表现各异,画面有聚有散、自然和谐。

尽管农村公社期间开办的托儿所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它是解放初期人们美好期许和记忆。

第四张《烤烟丰收》。解放后贵州的香烟越做越好,数“花溪”牌的香烟最有名,也最贵,市面上“朝阳桥”香烟的品质好,价格适中,深受大众喜欢,销量最大。我们当时把香烟盒折成“三角板”做游戏,价值最高的就是用花溪香烟盒折成的。

当时烟叶种植和销售是农村主要的农副产品之一,有的公社把它作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积极发展。

20世纪50、60年代农村烤烟叶的烤制工艺,完全靠手工操作,一幅《烤烟丰收》,看似简单的木刻作品要把它展示无余,真是考手艺。几个老把式将烘烤房、晾坝、储藏室布置得井井有条,送烟叶的社员络绎不绝,有的老把式在点收、分级、编烟和堆码,有的在装炕、点火、烘烤。回潮下炕和分级扎把好的烟叶堆放在右边的储藏室,以便销售。

父亲敏锐地抓住了公社发展多种经营,开发优势副业,巩固集体经济的新鲜事物,放歌欣欣向荣的贵州农村,难能可贵。

第五张《黔桂线建设工地》。为了根本改变贵州“地无三里平”闭塞的交通状况,新生的人民政府在经济十分困难、百废待兴的情况下,于20世纪50年代陆续开工建设黔桂、川黔和贵昆铁路,苏式风格三层站房的贵阳火车站随之建成,成为旅客拍照留念的热门地点。1959年春节黔桂铁路的全线通车,结束了省会贵阳不通火车的历史,它是西南地区铺设的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和第一条省际铁路,是西南出海的重要通道。

父亲是一个很有热情的文艺工作者,他下工地,到现场,在人民轰轰烈烈搞社会主义建设的场景中,记录那些为之感动的人、事和物。这一张《黔桂线建设工地》看不到任何一种机械、车辆、钢铁的手脚架、起重机和吊车,可是工人们用土办法,在木材搭成的手脚架和爬梯上,奇迹般地将大型钢材制造的铁路桥梁安装就位,十来个工人在桥面上忙碌,护栏还有几块即将完成安装。桥下马车夫和马儿忙着运输砂石骨料和水泥……好不热闹。

我想,这是父亲经过认真思考和细心捕捉后作出的决定,一定要把这值得记忆的场景描绘下来、展示出来,在画面中展现贵州人的高超技艺和社会主义建设热情。

父亲还有一些木刻作品,在展会或者展会相应的集子里,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展厅中部布置了《镌刻时代和人生—致敬贵州版画人》的大型展屏,“版画人”三个字的顶上方,留着长发的那个帅气年轻人,就是青年时代的父亲;“国立艺专木刻研究会木刻展”条幅下的合影,照片右边第一人是大学生时代的父亲,他当时主持“国立艺专木刻研究会”的工作,编印《国立艺专木刻集》,并作序,校长吕凤子为集子题词“刀画集”;他还筹办抗战木刻展览,到重庆北碚展出。

在民族生死存亡、战火纷飞的年代,在斗争复杂激烈的环境中,在充满希望又十分艰难的日子里,在轰轰烈烈加油干的队伍中,父亲克服了各种困难,避开了各种风险,热情奔放地讴歌奋起的人们和伟大的时代,他是木刻家、国画家,更是热爱人民,热爱国家,热爱新生的人民政府的艺术家。我没有办法,也找不到更多的文字去描述他的睿智,他的魅力,他的胆识和他的才能,只有默默地思念着他。

(作者系方小石之子,原西南电管局副总工程师,四川省电力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会士,现退休。)

文/方文弟

编辑/姜雨熙

二审/曹雯

三审/黄蔚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