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严守28道工序,百年技艺成为省级非遗——益阳熊氏皮鼓鼓声不绝

发布时间:2024-11-22 15:11:08

原标题:严守28道工序,百年技艺成为省级非遗——益阳熊氏皮鼓鼓声不绝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张佳伟

初冬的清晨,小山村布满了雾气。熊卫国起床后,便开始赶制皮鼓。

这面直径1.33米大鼓,是为益阳碧云峰太清宫定制的。他用木棒敲打牛皮与鼓桶接触的边缘,将牛皮往下拉,让牛皮绷得更紧。“这样做出来的鼓才会声音浑厚。”熊卫国说。

熊卫国,益阳熊氏皮鼓第五代传承人,将家族百年制鼓技艺申报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空调设计师回乡传承老手艺

1983年,熊卫国出生在益阳市赫山区龙光桥街道马头冲村的一个制鼓世家。

100多年前,熊家便开始制鼓。熊卫国的爷爷熊涛云靠这门手艺,养活6个子女。

在农村,红白喜事、唱花鼓戏等,都要用上皮鼓。熊氏皮鼓音质浑厚、经久耐用,远近闻名。

被寄予传承厚望的熊卫国,2005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广东格兰仕公司,成为一名空调设计工程师。

2010年,熊涛云离世,留下的遗言,希望制鼓技艺传承下去。

当年底,熊卫国放弃高薪工作,回乡传承手艺。

传承创新工艺,年销售破百万元

回乡后,熊卫国改扩建工坊,跟着父亲熊新年学制鼓。看过制鼓却没动手做过,熊卫国感到制鼓真不容易。

两张牛皮加一个鼓桶就是一面鼓。究竟难在哪里?难在有28道工序。“其中一步没做到位,做出来的鼓,要么声音不好,要么使用寿命不长。”熊卫国说。

熊氏皮鼓主要由鼓皮、鼓桶、竹胎、竹钉、响丝等部分组成,手工制作一个至少7天、多的长达3个月。鼓皮采用3年以上公牛皮,韧性更好;削皮定音属于核心技艺,皮子的薄厚对声音的影响大,要削到4至5毫米厚。鼓桶得选用硬度较高的杉木、椿木、樟木。竹钉要选用3年以上的老竹子,手工削尖并炒制,炒过的竹钉可以防虫……

由于工序繁杂,产量难以扩大。2013年,“急于求成”的熊卫国,请了10多名工人,一起制作皮鼓。虽然年产量近3000个,但30%遭退货,原因是声音不合格,鼓桶、鼓皮开裂。熊卫国损失10万元。

熊新年告诫熊卫国:“做鼓不能急,要把产品做好。”

熊卫国沉下心来,在父亲的指导下,改良10多道工序。做出来的鼓品质比以前更好,重新获得客户信赖,不仅占据本地市场,衡阳南岳大庙、邵阳玉清宫都有其“身影”。

熊卫国珍藏着一面皮鼓,是他爷爷40多年前制作的。虽然历经岁月洗礼尽显包浆,但用来固定鼓面的竹钉一个未掉,鼓桶没有开裂,声音依旧浑厚。这面皮鼓,成了熊卫国品控的标准。

熊卫国用6年时间,完成熊氏皮鼓知识产权体系整体性保护。2021年,熊氏皮鼓制作技艺,从传统技艺升格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熊氏皮鼓销售额首次突破百万元。(张佳伟)

责任编辑: 小云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