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治日报》报道,不少未成年人的家长现下正被AI剧情聊天软件所困扰。这些打着“角色扮演”等旗号的AI剧情聊天软件,在吸引未成年人的同时,也悄然滋生了一些灰色地带。据《法制日报》记者实测发现,在部分AI剧情聊天软件的对话中,出现了色情擦边、语言暴力以及侮辱用户的内容。
北京市民马先生的儿子今年10岁,非常热衷AI剧情聊天软件。“我问怎么聊?和谁聊?孩子就回一句‘说了你也不懂’。”
马先生点开这款软件,发现孩子在与软件里的人物聊天。这些人物拥有不同设定和性格,有知名游戏动漫角色,也有“大小姐”“名侦探”等不同身份的原创角色。
一些角色人物会主动提出“你要跟我约会吗”;有些则设定目标“把她追到手”,再配上或娇媚或英俊的动漫画风。
另一些AI人设,则展现出非同一般的攻击性。会主动发送诸如“有本事打我啊”“看你又胖又丑的样子”等信息……
来自浙江的李女士也发现她正在读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使用了一款AI剧情聊天软件。
“里面的聊天对象可以设置为‘出轨对象’,并能够进行拥抱、亲吻等行为。我都不知道如何引导和教育孩子,让她明白这些内容的危害性。”李女士担忧地说。
除了聊天内容直白露骨、语言暴力之外,一些AI剧情聊天软件的功能使用也与充值机制密切关联,例如通过充值VIP会员或购买虚拟钻石等,增强智能体的记忆力、加速智能体的回复速度、解锁语音通话功能等,吸引未成年人“氪金”。
不少受访家长对AI剧情聊天软件可能损害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表达了深切忧虑,还提出了他们的疑问——青少年模式去哪儿了?
记者调查发现,尽管不少相关平台声称推出了青少年模式,试图通过限制内容、设定时间等方式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平台青少年模式存在形同虚设的问题,未成年人能轻易绕过这些限制,接触到不适宜他们年龄段的“擦边对话”内容。
部分平台“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网络安全该如何发力?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近日发布《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其中重点提出了未成年人模式建设的整体方案,鼓励和支持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和应用程序分发平台等共同参与。
在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看来,上述指南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模式并非摆设,而是需要多方联动,特别是AI生成的内容,应当与青少年模式相契合。此外,平台需要对AI模型进行伦理审查,以保障其生成的内容符合相关法律与法规的要求。
本栏目第72期节目就到这里,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文字来源 法治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策划 杨仪
视频制作 高艳
海报设计 王银艳
编辑 郭芳霞
二审 黄茜
三审 尹长东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