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持续性房颤患者来说,导管消融治疗一定不陌生,它被公认为是治疗房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到底哪种消融术式更佳?业内尚无定论。
北京时间11月18日深夜,美国心脏协会百年纪念会主会场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蒋晨阳教授代表全体研究人员发布了关于持续性房颤治疗的最新研究结果(PROMPT-AF)。这一研究成果将对房颤导管消融临床实践产生重大影响,有望改写国内外临床指南。
据了解,该研究(PROMPT-AF)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领衔,联合国内12家医疗中心共同完成。研究结果于发布会同日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JAMA发表。这是我国心律失常领域原创手术方案首次在该期刊发表,标志着中国在房颤导管消融治疗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蒋晨阳教授介绍,近20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导管消融已被公认为是治疗房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由于持续性房颤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以及受制于消融能量的局限性,各中心所采用的消融术式不尽相同,尚无有效的临床循证证据表明哪种消融策略更能改善持续房颤的长期结果,最佳消融策略始终存在争议。
PROMPT-AF研究是一项全国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Marshall静脉化学消融术与“2C3L”术式结合的策略消融术后1年无房性心律失常复发为70.7%,显著优于传统治疗方案组的61.5%。因此,PROMPT-AF研究为全球持续性房颤治疗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被认为是近年来最具突破性的持续性房颤消融新策略。
作为该研究的领衔中心之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律失常诊疗团队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在房颤等心律失常疾病的诊治及全病程管理方面,始终保持高水准的技术和先进的治疗理念。其牵头开展的绿色电生理房颤手术集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于一体,实现了对传统导管室最优化的扩容,让患者能够当天入院、当天手术、次日出院,不仅改善了患者和家属的就医体验,同时极大提升了优质公共医疗资源的利用率。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