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修复到研究再到活化,他的工作始终围绕着古籍展开。他用双手触摸着历史的脉搏,用心感受着文化的温度。十七年如一日,他凭着一份对文化的热爱与坚守,让破损的古籍得以重生;用他的智慧与耐心,为文化的薪火添柴加薪
本期人物
本期人物
江苏紫金文化优青、金陵图书馆特藏发展部业务主管 潘健
江苏紫金文化优青、金陵图书馆特藏发展部业务主管 潘健
本报记者 祁绩 通讯员 胡欣玥
在金陵图书馆四楼,有一间特殊的房间——古籍修复室。
走进这里,时间都变得凝滞了,古籍修复师们一人一桌一灯一卷,安静且专注地工作着,只能听到翻动书叶和操作工具发出的细微声响。
潘健就是其中的一员。
他用镊子捏住细小的纸片,用毛笔尖蘸上浆糊均匀刷上,之后小心翼翼地贴在古籍书叶的残破处……他慢而细致,如同匠人在雕琢艺术品。
十七年如一日,潘健凭着一份对文化的热爱与坚守,让破损的古籍得以重生;用他的智慧与耐心,为文化的薪火添柴加薪。
“每一道细微的修补,都是对历史的深情凝视;每一次轻柔的翻阅,都是与古人心灵的深切共鸣。我们不仅要修复书籍的形体,更要唤醒沉睡的记忆,让那些古老的故事,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继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潘健说。
修复,让古籍“醒来”
修复,让古籍“醒来”
修复,让古籍“醒来”
最近,潘健正在修复《金刚经解义》,这本古籍如同一位经历数百年风雨的“病人”,被潘健放在工作台上,等待一场“续命”的手术。
他为古籍拍照、编写修复档案、制定修复方案……准备工作完成后,修复正式开始。
潘健介绍,首先要对古籍进行干清洁,去除附着在书叶上的脏污粉尘;之后再进行清点、标页码、拆线、拆包角和纸钉、溜口补破等步骤;到了复原阶段,还要对书叶进行喷水、压平、折叶、修剪、整理、钉纸捻、穿线、装订等工序。在装订步骤完成后,一本古籍才算真正修复完毕。
“这样的工作,我已经干了十七年。”回想起刚入行的时候,潘健记忆犹新。
2007年,从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的他,因为喜爱与书打交道,选择进入金陵图书馆工作。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文件中提出要“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古籍保护专业人员”。潘健报名了相关古籍工作培训班,开始系统学习古籍修复专业知识。
在培训期间,潘健修复了一部清刻本《天下郡国利病书》,这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顾炎武的著作,古籍破损定级为2级,书叶被老鼠啃食成一堆碎片。
“修复工作中最难的地方,是将所有损坏的文字归到书叶的原位。常会出现一页纸里有两三个文字的碎纸片难以定位的情况。”经过反复思考,潘健琢磨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同版本古籍经过拍照的数字化版本,按照1:1的比例打印出来作为“母版”,与需要修复的古籍进行比对,确认碎纸片的正确位置所在。最终,他耗时上百工时,完成了这一册书的修复。
这次古籍修复的经历,让潘健深刻体会了古籍修复工作的复杂性和挑战性,更让他感悟到每一次成功的修复,既是磨炼心性、寻求最优解的过程,也是对历史和文化的致敬。
普查,探古籍“家底”
普查,探古籍“家底”
普查,探古籍“家底”
除了修复古籍之外,作为金陵图书馆特藏发展部业务主管,潘健还负责许与古籍相关的工作,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古籍普查。
2013年,金陵图书馆开启了馆内古籍普查工作。潘健表示,这项工作的难点与挑战,可以用“从0到1和从1到100”来进行概括。
“在此之前,因为种种原因,金陵图书馆的古籍一直装在纸箱里存放。因此,想要普查,所有的事情都要从头做起——拆箱、整理、测量、编目、统计、校对……”在潘健印象里,这一过程充满坎坷,普查表单上几乎每条数据都是“从0到1”。在与同事埋头干了2年之后,这一工作才进入“从1到100”的阶段。
或许在旁人眼里,潘健的工作令人羡慕:着一袭蓝布大褂,自由畅游书海,轻拂纸上尘,与古书相伴的意趣丰盈而美好。但他表示,古籍的味道,其实并不都是书香,的是混杂着樟脑、芸香、菌尘和湿霉气。“如果不是责任与热爱,很容易因枯燥而心生挫败。”
在潘健及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江苏省金陵图书馆等六家收藏单位古籍普查登记目录》于2015年出版,金陵图书馆古籍普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潘健也和同事们帮助区县的图书馆进行古籍普查。2015年至2016年,他们来到南京个存藏古籍的区县图书馆进行实地考察,助力全市古籍普查帮扶工作。
2017年,潘健与团队编写了《金陵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十年概览》,对此前的古籍工作做了回顾和总结。在他看来,该刊物记录下金陵图书馆十年古籍工作的高光时刻,从一个侧面丰富了金陵图书馆馆史。
展陈,助古籍传承
展陈,助古籍传承
展陈,助古籍传承
古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如今的潘健,将目光聚焦在古籍保护的推广工作,让人了解古籍修复的意义。
正在金陵图书馆四楼举办的“‘古韵新声 卷帙长青’南京市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成果展”就是潘健探索古籍传承“出圈”的一次尝试。作为该展览的策展人,他希望展览能带领读者检验南京市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成绩单,提升公众对于古籍和传统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保护意识。
“在展览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挑选了一些有特色的珍贵古籍,例如入选国家级、省级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古籍以及朱兰印本、套印本、饾版、拱花本等各种让人眼前一亮的古籍版本。” 潘健介绍,该成果展同时展示了各种修复工具,以及古籍活化利用的成果,如藏书票、笺纸、帆布袋等文创产品。
在梳理展览材料时,潘健还惊喜地发现,江北新区图书馆也有一些古籍馆藏。预计明年他和团队将跟进和展开进一步的古籍普查工作。
据潘健介绍,该成果展自开幕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吸引了大量学生、教师、学者以及古籍爱好者前来参观学习,成为了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促进了不同群体之间的知识分享和交流。
不只是此次的成果展,近年来,潘健与团队已经做了许努力让古籍实现“破圈”传播。
他组织古籍展览、讲座、读书会等活动,吸引年轻人参与,增加他们对古籍保护的兴趣。2018年,金陵图书馆推出《赏珍见宝——南京市公共图书馆藏古籍善本展》,潘健与团队将甄选出来的古籍以图片的形式向公众展出,还展出了清代文学家、评论家和美食家袁枚的《小仓山房尺牍》《随园诗话》等古籍真迹。
“我希望通过我的探索,让这些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从修复到研究再到活化,在潘健眼中,自己从事的工作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浪漫之旅。他用双手触摸着历史的脉搏,用心感受着文化的温度。他默默守护着人类文明的瑰宝,希望每一份文化遗产都能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