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次我们把认识的过程说过,现在要讲认识的性质了。我们认识卓别麟是滑稽大王,认识他有小胡子,认识这小胡子和希特勒有共通点……我们所认识到的这一切,是真的吗?这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头脑里的幻想吗?这一切都是卓别麟先生本身所有着的吗?
一定有人回答道。“这何必还要问呢!小胡子当然是真的,卓别麟的本身当然是滑稽大王,那里会是我们的幻想?”
但是,世界上偏偏有一些观念论的哲学,偏偏要反对这种意见。把我们所认识的一切,都看做幻想,看做主观的东西,以为客观事物的本身,和我们的认识是不同的。
佛学里的思想,就常常带有这一种色彩。例如佛经里有这一个故事:两个人在海边散步,看见海中远远的有一只帆船在行动。一个人就说:“你看,那船在动呀!”另一个人却反驳他说:“不是船在动,是风在动,因为船是风吹动的。”第一个还是要坚持他的主张,说;“总之,船在动着就不假。”两个人就是这样争辩下去,一个死咬着是风动,一个总是主张船动,坚持着不肯让步,后来是去求释迦给他们评判。释迦的回答是这祥的:“船也并没有动,风也并没有动,都是你们两个人的心在动罢了。”
这故事,这评判,不是很荒唐吗?但佛学上是把它当做了不得的大道理,很郑重地记载在经典上的。因为这是佛学上的一种很重要的主张。凡是我们所看见的,所认识的,都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真相,我们以为船和风在动,其实不过是我们的心中生出来的幻想罢了。这样一来,小胡子,滑稽大王,都是我们的心里生出来的东西,卓别麟先生的本身上并没有这一回事。
依照这一种思想来说,认识的性质,是主观的。
还有一种思想,也是不承认客观的认识。它是这样主张:一个人的认识,常常随着他的生活地位等种种状况而有变更。在那破产的农村里,我们看见许多饥民把草根树皮当做了美味,但这草根树皮,在生活稍稍好一点的人看来,决不会相信是食物的。草根树皮的本身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没有作最后解答的能力。我们只是依着自己的欲望和要求,造作出一些适合于自己的见解来罢了。所以我们的认识是主观的,我们只知道主观的真理,而没有方法接近客观的真理。
近几十年来有一种叫做“实用主义”(Pragmatism)的哲学思想,就是这样的。它发生在美国,而被我们的胡适搬到中国来应用。实用主义这名词,又有人译做实验主义。它主张一切知识都应该经过实验,经过证明,才可以断定它是不是真理。这对不对呢?这倒好象是很对的。但我们注意不要受骗!实用主义所主张的实验,是非常滑头的东西。草根树皮是不是美味呢?实用主义就说:“拿来实验罢,先吃一吃看看。”倘若吃的人正是饥民,他告诉实验主义者说比观音土好吃多了。那么实用主义就会宣传道:“这就是实验的结果,草根树皮是美味呀!你们穷人何不都去吃草根树皮呢?”倘若遇到了有钱人,对实用主义者说:“我看见草根树皮就恶心了。”那么实用主义又会说:“不错,这又是实验的结果:草根树皮是会使人恶心的,有钱人本来应该吃珍馐美味!”
这样,大概可以看出实用主义的真面目来了。凡是有实用效果的或者实验成功了的,实用主义者都看做真理,不管这种实验是不是可靠。实验的结果前后不同,他们也不管。实用主义者只问眼前是怎样,就算怎样。只要眼前实用得下去,就是真理。至于将来怎样只有等将来再说。所以胡适博士因为香港总督赠了他一个博士头衔,就大大的赞扬大英帝国,至于大英帝国本身究竟怎样,它对于中国是站在什么地位,胡适博士都可以不管,因为眼前这一个博士头衔,在胡博士看来,就足以证明大英帝国是好的了。
实用主义只注意眼前的实用,只要能满足眼前的应用,都看做真理,只要适合眼前的目的的,-都是真理,人的目的,常因生活地位等种种状况的不同,而有种种差异,所以各人心目中的真理,是有种种不同,真理是各人主观的东西,没有客观的真理。你认为是真理的,在他看来完全是假事,他认为是真理的,你也看做虚妄。现在是真理的,过一会儿马上也可以成为假事。所以:在实用主义者看来,凡是我们自己在眼前所知道的真理,都仅只是在眼前,仅只是对于我们眼前的地位才能算做真理,并不能应用到过去或将来的。这种仅只能应用在眼前,仅只能适合眼前的地位,状态或目的的真理,叫做相对的真理。
实用主义只承认主观的相对的真理,结果,就把真和假分不清楚了。例如这里有一个胡桃,我们说:“这胡桃是可以剥开来吃的”,这话是不是真理呢?实用主义者为要实验,就要求剥开来看:要果然可以吃,他才承认是真理。但如果这里还有一个小孩,我们为要阻止小孩去吃这胡桃,就骗他说,“这胡桃有毒,吃了就死!”小孩真的不吃了,那么,实用主义者也会以为这是真理。因为小孩的被骗,表明“有毒”的话有了实用的价值,能适合着眼前的目的,所以这也是真理了。
也许有人以为真正的实用主义,决不会这样傻,无论怎样荒谬,总不致于把胡桃看做有毒的东西,把骗小孩的假话当做真理罢?但我们要知道,这里的胡桃的例子,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所以就是实用主义者也不至于真的会陷入那样的谬误。但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就不尽然了。实用主义既然只承认真理是相对的,所以凡是相对地有一点实用效果的道理,就认为是一种真理。科学自然是有实用价值的,实用主义者不反对科学是真理,但同时,与科学决不相容的宗教,在实用主义者看来,也可以算是真理,因为宗教的迷信,很有迷惑人的力量,这也是一种实用的效果。所以美国实用主义的首倡者詹姆士还极力主张人们要信宗教。用我们的胡适博士来说:例如关于中日的间题,李顿调查团报告书上所陈述的一切解决办法,其虚伪和滑头处,也和骗小孩的胡桃有毒不相上下,然而胡适却把它看做了不得的真理,这也是实用主义的杰作之一!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明白,如果跟着实用主义者,主张人类所能认识到的真理只是相对真理,那结果会得多么荒谬!一脚踢开了罢!让我们走自己的路,找出我们自己的主张来。我们怎样说呢?实用主义主张相对的真理,主张各人的生活,地位等等状况能左右他的思想,使得各人有各人的真理。这一点我们可以反对么?这一点倒不必反对,因为事实上实在是这样的。生活地位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物的见解也决不会相同的,中国民众的排日,我们是因为日本先侵略我们的缘故。然而日本的侵略主义者却偏偏要说是我们先排日,所以日本才不得不来侵略。这就因为日本侵略主义者的地位完全和我们相反,所以他们的见解也和我们完全相反。如果我们不承认生活地位能左右人的思想,那就难免要抹杀事实了。但我们是不能抹杀事实的。那么,我们只好仍然回去跟着实用主义者走,也主张真理只是主观的和相对的么?这也是不对!怎样才对呢?
人们因为地位不同,思想见解也不同。这各种不同的思想见解,实用主义者一律都把它看做真理,这就是我们不能跟它走的最重要的一点,也就是实用主义的荒谬的地方和骗人的地方。我们知道,对于一件事情,许多人虽然都有见解,但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见解,也有完全错误的。只有那正确的见解,才可以算做真理;而实用主义却是连错误的见解也当做了真理了。对子胡桃,骗小孩的人说是有毒,卖胡桃的人为了生意经的地位关系,一定要非常夸大地宣传它的肉是多么肥美可口,买胡桃的人仔细地观察之后,也许会觉得那胡桃内部怕是被虫吃枯了。这三种见解,那一种是真理呢?依实用主义来说,三种都应该是真理(当然都是相对的真理),然而在实际上,只能够有一种是真理,或者真的是肥美可口,或者真的是被虫吃枯了。总之,只有和胡桃本身的情形一致的见解,才是真理,更概括些说,只有能够反映出客观事物的真理来的见解,才是真理。真理必须和客观事物一致,不能够由主观随意捏造出来,主观的真理是没有的,因为完全由主观产生的见解决不会是真理,凡是真理,都得要有客观性。
人们的见解不一定都是真理,那么,要谁的见解才是真理呢?更具体一点说:人的见解是因生活地位而不同的,那么,要处在怎样的地位上的人,才能够抓得到真理呢?这回答,我们在以前就说过了:真理,只有站在前进的实践的立场上的人,才有能力把握得到,骗小孩的人,他不愿意把胡桃破给小孩吃,不能打破胡桃的现状,他的立场使他不能说真话。卖胡桃的人,他要将完整的胡桃卖出去,他的地位使他不能打破胡桃来看,所以他只能空唱“肥美可口”之类的高调,他的话也就不见得是真理。只有那买客,他怕吃亏,他要尝试,他要打破了胡桃壳来检查它的肉,胡桃的本身是不是好的呢?经过他的检查,才暴露出真相来。所以他的见解才能够和客观的东西一致,才是真理。社会上的真理,常常是由被压迫者把握着,而压迫者所说的话,常常是在骗人,常常不是真理。外国有一句格言:“压迫人的人,就是聪明的,也会变为愚蠢。”这就因为他的压迫者的地位,使他不能把握到真理的缘故。
中国是被压迫的国家,日本是压迫者。中国民众因为受日本侵略,才起来排日,而日本偏要说是因为中国先排日,它才来侵略。为什么呢?就因为它是压迫者,他的地位使它不能不强词夺理,不能不说出许多欺骗人的话。要把握真理,就得要站在前进的实践的立场上,站在打破现状的被压迫者的立场上,只有这样,我们所认识到的一切才能够与客观世界一致,才不会是主观捏造的见解。不过,现在又要问了:我们这样所把握到的真理,是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呢?如果一成不变,将来永远都会是这样,那么这就叫做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不仅仅在适合眼前的目的,不仅仅是在一种地位上有实用的效果。它是永远的,普遍的。如果我们能完全把握到绝对真理,那么,我们的认识就完结了,永远不再进步了。
事实上,我们的认识是不断地在进步,将来还要无限地进步,所以我们决不能够完全把握绝对真理。既不能完全把握到绝对真理,那是不是又要跟着实用主义者去,主张只有相对真理了么?这也是不对的。实用主义者所谓的真理,完全没有标准。在我认为是真理,在你可以完全看做虚伪。今天是真理的,明天也可以完全推翻。明天的真理,不一定比今天进步,只不过是换一个花样罢了。我们所谓的真理,是以客观的事物为标准,合乎客观事物的真理,是不容你随便否认的,你如果不承认,那只是你的错,不是这真理错。所以这种真理,是有绝对性的,不过不是完全的绝对真理。它只是绝对真理的一部分。到了明天,如果我们的认识增加了,我们又可以知道更多的一部分,又可以知道得更完全些,更进步些。这种进步,不是象实用主义所想的那样完全换了一个花样,而是使今天所认识到的真理更深刻起来,使今天的真理发展到更高的阶段,使它更完全地去接近到绝对真理。这样,我们所把握到的真理,因为它不是完全的,所以在形式上它是相对的,这就是说,它在今天才是这样,而明天就不一定是这样了。但同时,又因为它是与客观一致的真理,虽然不完全,究竟也是绝对真理的一部分,明天的进步,并不是完全将今天的真理推翻。所以,在内容上来说,我们的真理始终是绝对的,凡真理,都有绝对的内容,相对的形式。因为内容是绝对的,所以决不能容欺骗者随便否认,因为形式是相对的,所以它能够不断地发展,进步,一天比一天深刻,一天比一天完全,一天比一天更接近完全的绝对真理。
真理不断地发展,我们的认识的进步是无限的。
注:《哲学讲话》,最早在上海出版的《读书生活》杂志第一、二卷(1934年 11 月至 1935 年 10 月)连载,1936 年 1 月出版单行本,同年 6 月出第四版时,改名为《大众哲学》。1978 年 10 月三联书店印行新版时,选用的是作者 1950 年的修改稿。为了使读者了解《大众哲学》的原貌,现在选用的是第一版。解放前出过的三十二版中,作过较大修改的是第四版和第十版。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