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国际共运两条路线斗争史(22)托洛茨基主义的“不断革命”论

发布时间:2024-12-03 12:22:23

  托洛茨基是联共(布)党内和第三国际时期的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反革命两面派,是炮制反革命的“不断革命”论的首脑,是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另建托派第四国际的罪魁。

  列宁、斯大林反对托洛茨基主义的斗争从二十世纪初到三十年代,前后进行了三十多年。从一九〇三年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建立的时候开始,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分两步走还是两步并作一步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能否在一国取得胜利等一系列问题上,列宁与托洛茨基主义进行了多次坚决的斗争。

  一九二四年列宁逝世以后,斗争更加尖锐复杂。托洛茨基适应国内外阶级敌人妄图推翻苏维埃政权的需要,恶毒地攻击列宁,拼命地反对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破坏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

  这时,托洛茨基主义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主要危险。斯大林为了捍卫列宁主义的革命路线,领导全党同托派反党集团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大论战。这场斗争的焦点是社会主义能否在一国获得胜利的问题。

  托洛茨基主义的主要理论——“不断革命”论,就是专门用来反对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一国获得胜利的理论的。其特点是在革命词句的掩盖下,取消无产阶级革命,反对无产阶级专政。

  这场斗争,是一场搞马克思主义,还是搞修正主义,是坚持无产阶级革命,还是取消无产阶级革命,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还是复辟资本主义的斗争。

  这场斗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取得彻底胜利,托洛茨基主义遭到彻底失败而结束。这场斗争的胜利,巩固了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促进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而为后来的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二十世纪初,世界历史进入了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成为直接实践的问题。当时否认无产阶级革命、取消无产阶级专政的右倾机会主义,即第二国际伯恩施坦、考茨基修正主义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主要危险。

  在列宁反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时候,掩盖着以极“左”面目出现的托洛茨基主义。当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已经声名狼藉的时候,混进苏联党内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托洛茨基就改变手法,以极端“革命”的姿态,抛出了他的反动的“不断革命”论。

  托洛茨基口头上命鼓吹不断革命,实际上是不断取消革命。托洛茨基主义就是披着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词句外衣的另一种修正主义思潮,就是形实右的机会主义。

  机会主义头子在不同的情况下改头换面,这是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中出现的规律性现象。但他们的目的是不变的。他们总是妄图把革命群众引上邪路,从内部来瓦解共产主义运动。

  列夫·达威多维奇·托洛茨基(一八七九——一九四〇年),出身于俄国埃利萨弗特格勒(后改名为基洛夫格勒)市郊的一个富农家庭。青年时期受到资产阶级激进派思潮的影响,曾经参加过反对沙皇的活动。

  一八九八年被捕,流放于西伯利亚。

  一九〇二年逃往伦敦,参加列宁创办的《火星报》工作。

  一九〇一年至一九〇三年间,托洛茨基曾标榜自已是《火星报》的拥护者。但是,他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一九〇三年秋天,他开始暴露了机会主义面目:同年底,成为一个激烈的孟什维克(列宁:《论高喊统一而实则破坏绕一的行为》,《列宁选集》第2卷第506页)。

  从那时起,他朝三暮四地动摇于自由派与马克思主义者之间,时而从这里时而从那里抄袭个别字眼和响亮的词句,采取反革命两面派手法反对列宁主义。

  一九〇五年革命失败后,他进而堕落为孟什维克取消派。

  一九一二年布尔什维克把孟什维克取消派清洗出党、形成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时,他已不在党内。这时他打着非派别组织的旗号,大搞派别活动,另行建立反党联盟。

  一九一七年二月革命胜利后的革命高潮时期,他又进行政治投机,表示悔过,又归附于布尔什维克党,并窃据了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的职务。十月革命胜利后还窃据了人民外交委员(外交部长)和人民军事委员(国防部长)等要职。

  从此,他利用自己在党内所窃取的那部分权力更加猖狂地进行反党反列宁主义的罪恶活动。伟大导师列宁逝世之后,托洛茨基的反党活动更加肆无忌惮。

  一九二六年夏托洛茨基和季诺维也夫结成反党联盟。

  一九二七年被清除出党。

  一九二九年被驱逐出苏联。在国外,托洛茨基继续进行反革命活动。

  一九四〇年八月,托洛茨基被其党徒杀死于墨西哥,成为死有余辜的叛徒、卖国贼。

  托洛茨基一生所贩卖的托洛茨基主义是什么货色呢?

  托洛茨基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唯心论的先验论。托洛茨基说:规律是预先预备的而且包含在钢似的公式中的(见《文学与革命》)。

  他把人的思想看成是先于经验,先于实践的东西他还说:一般支配特殊定律支配事实理论支配个人经验是他的哲学的人生观的基础(见《托洛茨基自传》》。

  他否认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否认革命实践的重要性。从这种唯心主义先验论出发,他形而上学地规定了自己政治活动的原则。他说:社会革命的激进主义——是我整个的内部生活之永远的枢纽(见《托洛茨基自传》)。这是托洛茨基经常披着革命外衣反对列宁主义的思想根源。

  托洛茨基主义的社会史观是唯生产力论。托洛茨基认为:无产阶级专政不是秘密地夺取政权,而是已成为民族多数的有组织的工人的政治统治。”“假如没有生产力的增长那就谈不上所谓社会主义的问题。(见《苏俄之前途》)从这种反动的唯生产力论出发,托洛茨基否认经济上比较落后的俄国有实现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可能。

  托洛茨基主义的政治路线是所谓不断革命论。托洛茨基声称他的“不断革命”论是由“互相联系的三个方面构成的(见《<不断革命>论》》。

  一是所谓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不断性这个“不断性”,实际上是把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他说,在帝国主义时代,落后国家的“民主革命”“可以直接把社会主义的任务提上日程”;因为资产阶级“转入反革命营垒”,农民是没有革命性的“落后的一帮”,只有“无产阶级是革命的主要动力”(见《<不断革命>论》)。

  因此,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不仅要立即最深刻地侵犯封建所有制,而且要立即最深刻地侵犯资产阶级所有制,这样民主革命可以与社会主义革命一起完成,从而成为“不断革命”。可见他所说的不断革命”,恰恰是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这两个不同性质的阶段否认革命的阶段性。这种“左”倾空谈就是要使无产阶级单枪匹马地冒险蛮干,实则是破坏革命、取消革命。

  二是所谓社会主义革命的不断性这个“不断性”,实际上是要一步登天,一下子建成社会主义,否认社会主义改造要逐步进行:否认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过渡时期。

  托洛茨基认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农民的愚昧幼稚常常使他们对无产阶级采取敌对的态度,无产阶级会和“广大农民群众”发生“敌对冲突”,因此,执政的无产阶级不仅要最深刻地侵犯资产阶级所有制,而且将不得不甚至更为深刻地侵犯整个私有制(见《<不断革命>论》)。

  可见他所说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不断性”,就是要把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农民的小私有制同时一起剥夺,而且还要用比对资产阶级更加彻底的办法来剥夺农民。这种谬论的要害仍然是否认农民的革命性,结果必然是破坏工农联盟从而破坏无产阶级专政。这完全是一种形“左”实右的反动谬论。

  三是所谓世界革命的不断性这个“不断性”,实际上是否认各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否认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可以首先在一国或几国取得胜利。他认为:既然农民是反动的,无产阶级在国内找不到同盟军,那么,胜利了的无产阶级只有把革命推进到其他国家去,得到其他国家无产阶级的直接援助,才是出路。

  他说:在一国范围内维持无产阶级革命只能是暂时状态”,在孤立的无产阶级专政之下,各种国外矛盾必然随着成就的增加而增加因此,“世界革命是一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前提(见《<不断革命>论》)。

  如果世界革命不能同时胜利的话,那么,哪一个国家都不要带头去进行革命。显然,这是打着“世界革命”的旗号,从根本上破坏世界革命、取消世界革命。

  贯穿在托洛茨基“不断革命”论中的一条黑线,就是否认农民的革命性,否认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力量,这表明他与鼓吹农民反动性的拉萨尔、考茨基之流完全是一丘之貉,这充分暴露了托洛茨基主义的极右实质。他从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剽窃了“不断革命”的词句,只不过是为了掩人耳目、蛊惑人心。

  托洛茨基主义的组织路线是分裂主义。前期,托洛茨基主张革命者和机会主义者在一个党内共处并组织各种大小集团的理论(斯大林:《托洛茨基主义还是列宁主义?》,《斯大林全集》第 6卷第302页)。

  后期,他鼓吹极端民主化的理论和把老部和新党员对立起来的理论(斯大林,《托洛茨基主义还是列宁主义?》,《斯大林全集》第6卷第306页)。托洛茨基鼓吹这些“理论”,都是为着破坏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团结。

  在实际活动和作风上,托洛茨基大搞阴谋诡计,大耍反革命两面派。他竭力以赞扬列宁、称颂列宁的姿态来歪曲列宁、污蔑列宁、妄图以托洛茨基主义代替列宁主义。

  他背着党中央,招降纳叛,组成托派反党集团:他采取造谣污蔑挑拨离间等手法攻击中央领导同志,妄图分裂党,他甚至策划暗杀和暗害活动,发动反革命政变,妄图篡党夺权,在苏联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

  托洛茨基主义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种机会主义思潮。在许多国家都有托洛茨基主义的追随者和鼓吹者,他们以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为武器,否认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的事实,反对工人阶级实行统一战线的方针否认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的反帝反封建性质反对在一定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结成联盟,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破坏党的统一和纪律,要求党内派别活动自由。

  托洛茨基主义的披着革命外衣的特点,使它在一部分缺乏革命坚韧性的怀有小资产阶级情绪的群众中和缺乏革命锻炼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中有一定影响。

  各国共产党内存在的托派集团和托派思潮严重地破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因此,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列宁、斯大林和国际马列主义者与他们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