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调解案例丨邻里纠纷生嫌隙,释法说理巧调解

发布时间:2024-12-05 08:08:38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杨璐 栾海明

8月22日一大早,蒙阴县坦埠镇某村村民李某某怒气冲冲地来到坦埠镇“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的公明调解工作室,大声嚷嚷着要找公明主持公道。调解员公明见他情绪激动、脸色涨得通红,一遍遍重复开头的话,但始终讲不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

耐心倾听,把情绪安抚

为了更好地掌握纠纷的详细情况,调解员决定先安抚他的激动情绪,等他平静下来后,再引导他说清矛盾纠纷的详细过程。调解员把李某某礼让到沙发上坐下,然后倒了一杯热水,拍着胸脯对李某某保证,“能过来找我,就是信任我,请放心,事情一定负责到底,先喝口水,慢慢说。”

听到这句话,李某某的情绪平复了很多,但悬着的心没有完全放下来,端着水杯的手还有些许颤抖。调解员先和他聊家常,彻底放松后才开始进入主题,倾听他的“烦心事”。

细心梳理,把症结找准

前段时间,邻居公某新建了一处简易棚,该棚紧贴李某某的后墙,搭建时未提前与李某某商议获取同意。棚子建好后李某某发现该棚一侧支撑在自家后墙,对自家房屋的通风、排水等都产生了不利影响,特别是下雨时,雨水从简易棚上直接冲击李某某家的后墙。李某某担心,长此以往不仅会对外墙面造成损坏,还容易导致内墙发霉长毛。

鉴于以上情况,李某某先后4次找到公某,要求将简易棚拆除或从自己后墙处挪走,但公某一直未予理睬。最近,李某某再次与公某交涉,双方都没有控制住情绪,恶语相向,差点动了手。

听完了事由,理清了头绪,调解员找准了这起矛盾纠纷的根源。调解员认为,一是公某事前没和李某某商议,李某某感觉没有被尊重;二是事后李某某提出抗议,公某没有及时整改,而且态度恶劣态度,李某某认为欺人太甚。

作为资深调解员,公明知道农村这类常见的邻里纠纷,如果处理不及时、不恰当,当事人的情绪得不到正确的开导,很有可能会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产生不良影响。针对此案,内外墙体是否如李某某所说有产生损坏的可能,必须到现场实地查看才可确认。

公心调处,把矛盾消除

为进一步掌握纠纷的真实情况,调解员又联系了当事人所在村的村委负责人,一同到现场查看简易棚以及李某某家的内外墙体。经现场确认,虽然现在还没有特别明显的损坏痕迹,但时间长了李某某担心的情况会发生,尤其是夏天雨水大的时候,有导致墙体掉漆、发霉的可能。

确认情况后,调解员又来到当事人公某家里,做起了劝解工作。调解员一方面从传统美德方面,教育公某要团结邻里,互尊互重,践行好“远亲不如近邻”的古训;另一方面又用“乡言乡语”讲解了民法典有关相邻权的规定,引导公某在方便自己的同时,要兼顾团结互助的邻里关系。

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在情与法的教育下,公某意识到了自己的过错,当场表示立即整改,把简易棚拆除。同时,村委负责人把李某某喊来,讲明处理情况,李某某表示满意,也对之前的过激言行向公某表达歉意。双方当场签订调解协议书,一场争执多日的邻里纠纷在一天之内被成功化解。

这起矛盾纠纷只是公明调处案件中的一个缩影。邻里纠纷事情不大,但是直接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如果处理不及时,或者处理不好,都会成为群众放不下的“心病”。调解工作是个功夫活,只要肯下功夫、花上时间,总能把难事化解。30年来,公明已累计调处矛盾纠纷600余件,涉及金额1000余万元,公明已成为党委政府认可、群众信任的“和事老”“贴心人”。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