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基于“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浅谈“经济中心论”局限性

发布时间:2024-12-08 21:16:54

  自“抓革命,促生产”被搁置后,“经济中心论”在社会发展理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这种观点强调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的积累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首要目标。然而,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角度来看,经济中心论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本文将对此展开探讨。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概述

  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包括对食物、水、空气、睡眠等的需求,这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安全需求涉及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等方面。社交需求则是对情感关系、归属感的渴望。尊重需求包括自尊和受到他人尊重。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是个体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者潜能,发挥自身的天赋和创造力。生理需求和安全需要主要体现在经济层面,是低维度的需求,而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则体现了更高维度的精神需求。

  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在不同理论领域说法略有不同,如元素和集合、个人与社会、个体与集体、国家和公民等等。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辅相成的。无数个体组成的社会也从不同层面体现了社会的需求。如粮食安全体现了生理需求,国家也提出了“中国饭碗,装中国粮”的战略。国防现代化体现了无数个体的安全需求。水利建设、交通建设是对个人物质方面的保障。以上可归类于物质层面的低维度国家需求。而个体中更高维度的需求则体现为人们追求的人人平等的政治经济平等(按劳分配的经济制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以及废除西方腐朽文化的社会主义文明(如意识形态领域以歌颂占绝大多数的工农为主)等精神文明。

  不同个体的需求是不同的,有舍身求义者,有欲壑难填者。不同外部环境也影响个体需求的发展,有晚清时期麻木愚昧的普罗大众;有新中国时期的六亿神州尽舜尧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基本物质需求满足时,精神等层面的高纬度需求必然会成为绝大多数的普遍追求。同一时期,个体需求也各不相同。统计学中流行的聚类分析法与社会科学中阶级分析法的底层逻辑相同,这一分析方法对剖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尽管自然科学逻辑推广到社会科学会遇到利益者的阻挠。

  二、对“理性经济人”的批判

  关于理性经纪人的假设,是传统经济学的基石。然而,这种局限于微观层面的假设存在致命缺陷。这种假设仅仅将人的需求局限于物质层面,忽略更高层次的需求,这是一种短期效益的目标,将其推广至广泛的社会层面,具有明显的缺陷,甚至是错误的观点,主要论点如下:

  1)忽视了非经济利益追求:人类的需求是多维度的,并非仅仅局限于经济利益。例如,在社交需求层面,人们可能会为了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放弃一些经济利益。在企业内部,如胖东来类的企业,能与员工共同分配蛋糕,实现了利己和利他的统一,实现了近期和长远利益目标的统一。在家庭、朋友或社交团体中,个体常常会做出利他行为,如帮助他人解决经济困难、参与志愿活动等。在军事领域,如抗美援朝战争,靠单纯的利益刺激,无法激发出战士们超常的战斗意志。

  2)资本雇佣制度的致命缺陷。在企业内部利润、权利分配时,完全忽视了员工群体的经济及管理权益,仅仅体现资本的利益诉求,这是一种自相矛盾、不彻底的理性经济人制度。现实中,由于资本(总体层面)权利的强大,抹杀了劳动员工进一步的经济需求和参与管理需求,也扼杀了海洋般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日复一日,企业内部关系,必然转变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冷冰冰的经济关系,缺乏精神层面的交流、共享精神等。

  3)资本利润最大化是腐败、假货滋生的土壤。在逐利的商业浪潮中,资本对利润最大化的盲目追逐,仿若一片藏污纳垢的 “恶土”,悄然滋生出腐败与假货泛滥的乱象。当 “利润至上” 成为信条,部分企业便在这条歧途上一路狂奔,将以次充好视作缩减成本的捷径,把装点门面、忽视实质品质当作迎合市场的 “精明” 手段。这种一味逐利的冲动,已然化作一股强劲的内在驱动力,源源不断地为劣质产品充斥市场提供着温床,让商业道德与匠心品质在这片 “土壤” 里艰难求生,致使产品质量滑坡、行业信誉蒙尘,市场生态岌岌可危。即使用监管这种“堵”的策略,也难以消除这种汹涌而来的洪流。社会迫切需要一种“疏”的策略来消除这种恶劣的影响。

  4)时代需要新型“社会人”制度。在经济理性人的假设中,将人定义为一个仅仅懂得短期利益的工具人。然而,在时代进步,知识普及,思维辨别能力普遍提高等背景下,幡然醒悟的“唐僧”们,对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基石上的企业已深恶痛绝,而自媒体拥护的企业典型“胖东来”,则成为普罗大众热捧的典型代表。

  、经济中心论的局限性

  经济中心论认为经济增长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关键。它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物质生产和经济发展中,以 GDP、人均收入等经济指标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准。在这种观点下,社会政策、资源分配等都围绕着如何促进经济增长来制定,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自然会提高,其他社会问题如教育、医疗、社会公平等也会随之解决。

  经济中心论是“理性经济人”在宏观经济层面的具体体现,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

  1)严重忽视了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忽视了政治、精神、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的需求。例如,在一个只追求经济增长的社会中,大量资金一股脑儿涌入能直接拉动经济的产业项目,却鲜少顾及关乎社交需求的便民公共设施搭建、滋养民众精神世界的文化场馆建设,使得这些凝聚人心、维系情感的关键领域长期处于 “营养不良” 状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满足人们积极参与企业管理、经济管理、精神建设等方面需求的制度发展滞后。

  2)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进程中,常常借助资本的力量来拉动经济增长,企业也自然而然地将利润视为核心追求目标。然而,在此过程中,企业内部的员工却常常沦为 “工具人”。企业利润的分配、分工体系的构建等经济要素与资本方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而员工却与之关联甚少。在这种历经无数次循环往复的经济运行模式下,类似指数型的分配机制势必导致贫富两极分化的加剧,进而引发一系列难以用单纯经济价值衡量的社会问题,如社会矛盾激化等。这无疑对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亟待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以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平衡发展。

  3)以利润最大化为特征的片面的经济中心论,往往会走向其反面。某行业的利润最大化往往会挤压相关产业的合理利润,甚至造成其他行业的经济凋敝。金融资本的过度扩张往往造成实体经济的萎缩。少数精英的海量资本与多数群体少量资本的两极分化现实往往会恶化经济的正常循环,甚至会造成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等。

  4)时代呼吁能增强人们主人翁意识,又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发展策略。例如,企业内部具有参与管理、利润分配等的具体实现路径,而非“先富带后富”等空想愿景。社会层面,借助于网络等新型条件,能赋予公民能积极参与微观和宏观的公共事务管理权利等等具体渠道,实现90%以上的多数“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激发海量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等。

  综上所述,经济中心论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和特定情境下有其合理性,但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全面视角来看,它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发展不能仅仅围绕经济增长这一单一目标。社会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各个层次的需求,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文化建设、生态保护等多方面的关系,以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和真正的社会进步。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