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两个月前,当19岁的小涵(化名)因肠瘘复发被紧急送往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救治时,体重一度下降到只有20公斤。其实,十五年前,3岁的她就曾因严重肠瘘在东部战区总医院(原南京军区总医院)接受过长期治疗。从南京到合肥,不变的是,负责小涵全程治疗工作的一直是她口中的“医生哥哥”顾国胜。
作为一名肠瘘、腹腔感染治疗领域的专家,顾国胜师从我国肠外瘘治疗鼻祖、临床营养支持奠基人黎介寿院士,于2021年从东部战区总医院被引进安徽,不仅成立胃肠功能障碍中心填补省内技术空白,还着力打造全省腹部急危重症三级救治体系,为患者带来福音。
关键词:信任
一段跨越十五年的医患温情
直到19岁的小涵因肠瘘复发,体重骤降至20公斤,难以自主活动,她才主动联系了已经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工作的顾国胜教授,家人随后带其紧急赶往合肥。
原来,早在15年前,小涵就被诊断为克罗恩病合并肠瘘,病情危重,彼时,正是南京军区总医院顾国胜医生带领的外科团队为其施行的手术及营养支持治疗,挽救了她的生命。
顾国胜(右一)带领团队就开展手术。
“肠瘘,通俗来说,就是肠子破溃出现了‘洞’,肠液会流到腹腔、体外形成外瘘,或流到邻近的脏器形成内瘘,其发病原因主要有手术并发症、创伤以及炎症性肠病等。”顾国胜介绍,克罗恩病就是一种诱因不明、易引起肠瘘的慢性炎性肠病,“人体肠道内有超过99%的微生物都是细菌,肠瘘造成肠内容物流出肠腔,会引起感染、体液丢失、营养不良、器官功能衰竭和腐蚀血管导致大出血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据悉,小涵来自郑州,当年她的病情就已经十分复杂,家人带其辗转多地寻医、进行造口手术都无果后,在顾国胜及其团队的细致治疗下,最终得以复原。在小涵口中,顾国胜是平易近人的“医生哥哥”,也是盲插置管技术一流的“行走的造影机”,这样的称呼,她一喊便是15年。
这一次,小涵的病情来得急且重。“正是出于对顾主任专业技术的信任和他对病人认真负责态度的认可,所以南京我们去了,合肥也来了,顾主任在哪里,我们就到哪里看病。”小涵妈妈透露,幸运的是,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经过积极的营养支持治疗等,小涵目前体重已经增加十多斤,可下床进行简单活动。
跨越十几年的医患情,在顾国胜这里,并不鲜见。聊到患者,他还能非常详细地说出好几位患者的救治经过。“像炎性肠病合并肠瘘,其是一个慢性病,我们往往会对这类患者长期随访。患者对我们也十分信任,一旦有任何不舒服,就会及时跟我们联系,很多患者我们都是打了十几年甚至二十年的交道。”
关键词:突破
引进顶级专家填补省内空白
顾国胜坦言,东部战区总医院的肠瘘及腹腔感染患者中,大概三分之一来自安徽。由于肠瘘病人病情复杂,随时可能出现感染性休克、出血等并发症危及生命。因此,安徽亟需一支专业诊疗团队,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看好肠瘘。
为了填补这项空白,2021年11月,安徽省卫健委和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式,从东部战区总医院引进顾国胜教授团队。
三年来,顾国胜团队管理的床位数从21张增长至60张,治疗组也从一个扩展至三个,极大地解决了安徽肠瘘、腹腔感染患者看病难题,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就医负担。
从ICU到普通病房,除了手术时间,顾国胜坚持每天早晚两次带教查房,把多年的诊疗和管理经验应用于临床。在精心治疗患者的同时,顾国胜十分重视培养人才梯队,在新的岗位上传承黎院士的精神,将多年的从医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医生,还不断组织医生和护士前往南京、上海等地学习前沿技术,提升整个团队的全范围救治水平。
从21张床位到拥有60张床位,从一个人到三个治疗组,如今,从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越来越多,其中外省患者占比近三成,最远有来自黑龙江、云南、福建等地的患者。无论从收治患者数量还是治疗效果来看,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胃肠功能障碍诊疗中心都已跻身全国前列。
关键词:托底
打造三级救治体系
顾国胜坦言,从国内外的数据来看,目前腹部急危重症患者占到住院患者总数的1/3左右。国际指南要求,腹部急危重症患者需在“黄金6小时”内得到及时救治,最好在一个小时之内即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否则,其死亡率可能是普通住院手术患者的8倍。
“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肠瘘、腹腔感染患者很多都是从各地医院转到我们中心来的,此前经历的平均手术次数在两至三次。”顾国胜表示,肠瘘患者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如出血和感染,如果等发展到危重的程度,即常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状态,这时候进行救治往往就晚了。最关键的问题是早发现早治疗,防止向多器官功能障碍转化。
事实上,由于肠瘘、腹腔感染包括腹部急危重症发病较为隐匿,一般老百姓患病后往往无法判断,比如肠梗阻、缺血性肠鸣、肠卒中等,其起初可能只表现为轻微腹痛或便血,常常会延误诊断。因此,如何让老百姓在基层首诊时得到有效、规范的损伤控制,成为顾国胜及其团队一直以来不断攻坚的方向。
每年举办肠瘘和腹腔感染学习班,定期到市县级医院巡讲,把肠瘘早期诊断和治疗技术普及到市县级医院......曾几何时,许多基层医生遇到肠瘘等急腹症时,对于如何处理心中无底;现如今,有了顾国胜及其团队的技术加持,肠瘘并发复杂腹腔感染的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早期识别和治疗,有效避免了误诊漏诊问题。
“不断让技术向基层延伸,也是出于我们打造腹部急危重症三级救治体系的谋划。”顾国胜解释道,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现在已经是国家消化系统疾病区域医疗中心,“进入‘十五五’时期,我们的专科发展目标是建立全省的腹部急危重症救治中心,让先进的肠瘘和腹腔感染救治技术,包括营养支持、腹腔感染的控制以及腹腔开放疗法等应用于更广泛的腹部急危重症救治,不断托底整个安徽的腹部急危重症救治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大皖新闻记者 叶晓 见习记者 张婉馨 通讯员 王晓璐
编辑 许大鹏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