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姚登贵《中医气血论》养生格言书法展在太原开幕

发布时间:2024-12-16 18:08:31

12月8日上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卫生健康技术推广传承应用项目办公室指导,山西鸣岐医疗集团主办的姚登贵《中医气血论》养生格言书法展在山西省太原市并州饭店开幕!本次书法展共展出150余件书法艺术精品。

姚登贵《中医气血论》养生格言书法展开幕式现场

《中医气血派》创始人姚登贵在书法展开幕式现场

据悉,11月23日,《中医气血疗法》入选2024健康中国传播大会重点指定“中医药文化推广项目”,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与认可。《姚登贵中医气血论养生格言书法展》是山西鸣岐医疗集团以文化搭台传播中医、弘扬气血疗法的一次突破。书法展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医气血疗法的弘扬与普及迈上新的台阶!

杨建波主任宣布书法展开幕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卫生健康技术推广传承应用项目办公室综合处杨建波主任宣布“姚登贵《中医气血论》养生格言书法展”开幕!

山西鸣岐医疗集团董事长崔鸣岐在书法展开幕式上致辞

崔鸣岐董事长在开幕式致辞中回顾了他与姚登贵老先生十余年间从相识到相知一路同行的不凡历程,谈到了他对《中医气血疗法》从初步认知到理解升华的精进过程,随着不断深入学习和系统掌握气血疗法的精髓要义,他更加充分认识到姚登贵先生的《中医气血疗法》不仅具有划时代的医学价值,同时具有广泛的社会推广价值。崔鸣岐董事长表示:作为一个肩负社会责任的企业,鸣岐医疗理应将这一当代中医文化瑰宝传承好、推广好,使其更好地满足现代人的健康需求,造福百姓。

崔鸣岐董事长(右一)、姚登贵先生(左二)陪同李俊林主委(右二)参观书法作品

自古以来,书法被认为是养生之首,有着“寿从笔端来”的说法,中国书法史上流传下来的诸多名家作品中就涉及许多治疗各种常见病症的药方,而从古至今中医名家不仅医术精湛,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用书法艺术形式表现姚登贵先生《中医气血论》的理论格言,用行云流水的笔墨线条书写中医常识,将书法与中医完美融汇并展示给广大群众。

中华文化促进会咨询委员李顺通、国家卫健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卫生健康技术推广传承应用项目办公室副主任蔡博文等领导在书法展开幕式讲话时,对《中医气血疗法》在传承发扬中医文化,造福百姓健康事业中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书法家代表王冰专在发言中分享了自己在创作书法作品中对书法、对《中医气血疗法》的切身感受。

蔡博文副主任开幕式致辞

蔡博文副主任在致辞中指出:将书法与中医气血理论的核心思想有机结合,既是文化携手,精神共享的创举,也是山西鸣岐医疗集团践行“2024健康中国传播大会”精神的积极探索。目前,传承项目办公室正与山西鸣岐医疗集团进行积极沟通,为中医气血疗法的进一步普及与推广设计合理路径,设想通过科室共建、学术研讨、成果汇报等多种模式,为中医气血疗法搭建更宽广的舞台。

中医气血派传承人姚朝辉接受《黄河新闻》采访

山西黄河电视台、太原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书展盛况进行了深度报道。中医气血派传承人姚朝辉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通过这样的文化促进活动,大大加强了百姓对气血疗法的了解和认识,为气血疗法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百姓健康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次书法展对加快实施山西中医药强省建设,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传统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共享共建健康中国,推动健康中国行动的总目标早日实现,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姚登贵《中医气血论》养生格言书法展·嘉宾合影

姚登贵《中医气血疗法》介绍

上世纪七十年代,姚登贵先生开始潜心研究中医气血相关理论,并在总结前人气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历经五十余年的探索实践,形成了一套以气血辨证为核心的中医诊疗体系——中医气血疗法。该疗法实现了《中医气血理法》的体系化和方药的标准化,在中医药创新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在临床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医药在新时期传承创新的成果体现。

2023年2月“中医气血疗法”被列为运城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3年4月“姚登贵中医气血论”通过国家“科学技术成果”评审,2024年2月,“姚登贵中医气血论”成功入选三晋首批中医学术流派,2024年11月23日,在北京召开的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和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共同主办的健康中国传播大会上,《中医气血疗法》入选大会重点指定的中医药文化推广项目,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责任编辑:吴英兰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