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光明日报》一版刊发了朱启平写给《光明日报》的信,让他更加坚定自己的初心:将继续扎根西部,此生无悔,为教育事业倾尽全力。
信中,朱启平写道:“这段时间,贵报报导的《扎根西部,新时代学子这样选择!》,在我的朋友圈刷屏了!读完报导,我心中涌起了无尽的思绪。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毕业后选择回家乡从教的心路历程。”
朱启平老师在和学生探讨问题
“和学生做朋友,做有温度的教育。”是从教10余年,毕节市第一中学教师朱启平坚守的教育理念。
上山采野菜、摘杨梅、挖药材……为了读书,他干过许多行当。“2004年春节前,凌晨在水果批发市场帮老板下货时,被水果箱竹签刺入手中,捅穿了左手食指第二和第三指节。这一天,我赚了8块钱,买了两斤猪肉和一斤豆腐,过了一个好年。”哪怕时隔20年,回忆起这段经历,朱启平仍然控制不住哽咽起来。
2007年,朱启平在电视上看到一则新闻: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看到这条新闻后,我激动得一晚上没睡,北京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成了我努力的终极目标。”朱启平说。
追逐光,成为光,散发光。在校期间,朱启平创办了贵州岩口爱心支教队,每年暑期领着志愿者们到家乡支教,给家乡的孩子们送温暖。
很快,他的支教事迹受到了媒体关注,希望工程在岩口建立了一所公办希望小学,北京师范大学在这里建立了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援建了图书室和计算机教室,当地办学条件得到持续改善。
朱启平老师在上课情景
2013年,朱启平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毕业后,进入毕节一中。“北师大的老师和同学们给了我一束光,我要用这束光去照亮更多学生,让他们走得更远。”朱启平说。
成为教师的朱启平时时面含春风,像待弟、妹一样对待学生,学生们都喜欢叫他“启平哥”。
2014年,他朱启平教的班级上来了一位学生。朱启平注意到,孩子虽然基础差、厌学、自卑,但很有礼貌。
朱启平便给孩子的父母打去电话,说孩子很懂礼貌,只要肯努力,成绩会好起来的。
听到消息后,孩子告诉朱启平,这是第一次有老师打电话给家长表扬他。得到激励,孩子开始认真对待学习。高考时,考出602分的好成绩。
每当有学生过生日,朱启平还会用北师大明信片给他们写一张贺卡,用他的人生经历,鼓励学生勇敢追梦。11年,朱启平写了1658张明信片。
朱启平还鼓励孩子们遇到困难给他写信。在朱启平办公室的柜子顶上,有一个大大的箱子,里面装满了几百封学生写给他的信。曾经,来自织金的学子小曾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朱启平写了一封信:“启平哥,我家条件不好,有时候好迷茫……”朱启平了解到小曾的困难后,和妻子商量,决定每个月资助小曾400元生活费,直到他考上大学。如今,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大三的小曾每次获得奖状都要和“启平哥”分享。
朱启平老师在辅导学生
参加工作以来,朱启平和同为教师的妻子,从工资中拿出了3万多元,资助了10多名困难学生。
这些年来,朱启平获得很多荣誉,2024年“新时代的贵州人”、贵州省“最美劳动者”、毕节市级“骨干教师”......但他最喜欢的称呼,是来自孩子们的“启平哥”。
作者:毕节日报记者 胡艳群
一审:张杨
二审:孙延
三审:马本立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