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癌症的预防和治疗手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发现就已经中晚期到早筛早诊,从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到免疫治疗,精准医疗让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甚至痊愈,癌症正逐渐从“绝症”变成一种可防可控的“慢性病”。
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提出,1/3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1/3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治愈,1/3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延长生存期、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在上海,20年来癌症发病率上升77%,死亡率上升21%,但去除人口老龄化影响后,癌症发病率上升趋缓,死亡率已经开始下降,癌症病人的生存期也大幅度延长,5年生存率已持续升高至59%,比10年前提高了14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在我国处于领先水平。
为增强癌症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上海市民肿瘤防治知识手册:“看透”癌症》(以下简称:手册)印制40万本,向上海各区市民免费发放。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了解到,该手册浓缩诸多疾控专家、名医大咖的观点,聚焦“肿瘤防治”这一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精准把握当前最热的健康趋势。
近日,上海市疾控中心慢防所肿瘤防治科主任顾凯接受澎湃新闻专访,解读手册核心要点,帮市民厘清四大癌症常见误区,介绍在癌症逐步转变为慢性疾病的大背景下,上海市癌症防控工作的创新做法。
上海市疾控中心慢防所肿瘤防治科主任顾凯
改变观念,抓牢“三早”
顾凯介绍,20年间癌症诊疗技术等发生了很大变化,癌症已经从绝症转变到了慢性病,市民的防癌观念也应该随之更新,不需要过分害怕癌症,而是要抓牢“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前把肿瘤“关在笼子里”。
他从慢病三级预防角度详细介绍,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针对癌症发病的危险因素分为不可干预因素和可干预因素,基因遗传不可干预,但其他的危险因素大部分都是可干预的,干预以后就可以减少发病,手册的发布就是提倡市民要主动参与到癌症的自我干预,改变不良生活行为来预防癌症的发生。
“在手册的第3页有一张《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常见5大类23种可改变的癌症危险因素表》,第5页有一张《7种常见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和筛查方法》和第6页的小贴士《身体的癌症危险信号》,市民可以简单明了地对照评估自己的癌症风险,参照前后具体文字以及查阅分章节的详细内容,自觉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在体检或就诊过程中注意相应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肿瘤。”顾凯说。
二级预防是早期发现与治疗,是非常有效的癌症防控手段。在上海,主要是由疾控和妇幼保健网络牵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临床医院,共同开展癌症筛查工作。
“大多数老百姓不会主动做筛查,生病感到不舒服了才去检查,一查就已经是中晚期了,所以我们通过在居民中识别高风险人群参加有组织筛查。”顾凯表示,上海大肠癌、乳腺癌、宫颈癌的筛查是上海目前具有代表性的主要的二级预防筛查项目,目前正在开展的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项目更是在社区将筛查癌种扩展到了常见的6类癌症。
以大肠癌为例,顾凯详细介绍,2012年上海市大肠癌诊断时早期比例为12%,大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57%,而到了2024年最新数据,诊断时早期比例为达46%,通过社区筛查检出的大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达到了85%,较同年全市50岁以上大肠癌患者生存率高出21个百分点,大幅延长了大肠癌患者生存期。
三级预防是规范化治疗与康复,当下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癌症病人的生存期也在大幅度延长。常见癌症的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或趋于稳定,五年生存率也普遍提升。根据手册,甲状腺癌的五年生存率接近100%,乳腺癌已超过90%,前列腺癌达86%,肺癌和胃癌都提高到了40%以上。
顾凯说:“很多老百姓会陷入两种极端,一种是害怕查出来有问题,恐癌不参与筛查;另一个极端是筛查后过度紧张,因为害怕造成很多的心理负担和精神方面的压力。其实这些癌症的筛查方法都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采取定期规范的筛查和随访,科学监控良性及癌前期病变的进展,必要时采取恰当的医疗干预,这才是科学对待癌症的态度,最终实现“带瘤生存”(live with cancer),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都可以大幅度提升。”
顾凯举例称,大肠癌从肠道里的慢性炎症开始,长到息肉,再长良性的肿瘤腺瘤,再长到原位癌,最后变成癌,整个过程至少要8至10年。这么长的一个时间阶段给了我们很好的机会做好一级、二级预防,居民要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学会如何进行常见癌症的预防和早筛。
顾凯介绍,这是上海第一次向全体市民发放癌症知识手册,手册通俗易懂,覆盖了十种常见癌症,占到所有恶性肿瘤发病的2/3。“由于癌症等慢性病的发病原因往往是多因多果,所以通过这本手册预防到的病种会更多,综合受益会更广,癌症防治的总体策略经过了数十年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考验,成熟且易行,各癌症分章中,还有较新诊疗技术手段的介绍,内容非常丰富,对居民来说是一本非常好的健康读物。”
解读癌症四大误区
影视剧作品中对癌症治疗,化疗的表演常常有呕吐、脱发、疼痛、甚至虚弱、死亡等令人惧怕的场景,突出反映化疗的副作用,加剧了病患对癌症及其常规治疗的恐惧。
顾凯认为,这些刻板印象是需要纠正的,比如止痛,在整个临床上的应用已经非常规范了,癌症是能够有效的止痛的。再比如化疗,数十年来,随着多种辅助减轻副作用的保护药物的开发和可及,同一化疗方案导致的副作用强度也在大幅度降低,靶向药物和免疫制剂等新型药物的副作用可能不是表现为强烈的呕吐和脱发,而是其他。规范诊疗方面还有许多基础内容需要科普,提高受众的正确认知,免受片面误导。
根据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开展的各项肿瘤预防、筛查和病例随访工作中,顾凯及其团队主要总结了四大误区。
误区一:生癌就是等死。因此拒绝检查、拒绝治疗。
解读:“癌症不等于死亡”,只要及早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不仅可以延长生存时间,20世纪70年代之前,医学界的确对多数癌症回天乏术,但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医疗条件的改善,诊治癌症的效果已今非昔比。许多癌种,如乳腺癌、大肠癌等,治疗效果越来越好,患者生存率也越来越高。
但是,为什么如今癌症仍是上海市居民的第二大死因,占全部死亡的1/3呢?
由于大多数癌症患者是7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是慢性病和老年退行性疾病的多发阶段。因此,这些人死亡是癌症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所致,不能单纯归因于癌症。
误区二:片面认定自己生癌的原因。比如“我患乳腺癌是因为天天喝豆浆”“我患甲状腺癌是长期吃加碘盐引起的”“我因为长期熬夜疲劳,所以患了肝癌”……
解读:癌症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传染病最大的不同就是病因复杂,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导致的。到目前为止,人们发现的致癌因素众多,但有较明确病因关系的,也只有吸烟、被动吸烟与肺癌、喉癌,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等寥寥数种,病因和疾病发生并没有必然关系。
比如,饮食不规律、长期熬夜、心情抑郁等不健康生活方式的确都是致癌因素,但所产生的危害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多数是辅助的诱因,与其他致癌因素共同起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患者喜欢将自己的病因归咎于某单一因素,有的说法还通过各种媒介广为传播。
豆浆致癌、碘盐致癌和牛奶致癌等观点已被证实为不实之谈,其中常喝豆浆和食用豆制品不仅不会致癌,还可以对乳腺癌的发生和复发起到预防作用。因此,大家应正确了解科学的防癌知识,以避免被一些“伪科普”所误导。
误区三:癌症发病正在年轻化。比如妇女体检中乳腺癌、宫颈癌、甲状腺癌等癌症的数量以每年十几例的速度递增,有的患者只有20多岁。同时媒体一直有报道,癌症发病正在年轻化。
解读:“癌症发病正在年轻化”,这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认识误区。虽然年轻癌症患者数量有所增多是事实,但年轻人癌症发病概率增高或发病高峰前移的现象并未出现。年轻化的概念是指发病高峰从大年龄向小年龄转移。而上海市疾控中心的监测数据表明,上海市癌症发病没有明显的年轻化,相反是老龄化了,中老年癌症患者的比例逐年上升,青壮年和少年儿童的比例在下降。20岁以后,各年龄段的癌症发病率都在上升,但上升的速度,呈现出年龄越大上升越快的趋势。
此外,对于部分容易被早发现的癌症来说,发病年轻化则是癌症早发现工作取得成效的体现。
一般癌症从发生到因为出现症状而被发现,可以潜藏在体内3-5年甚至10年之久,而通过体检和癌症筛查,很多癌症得以被提前发现,增加了癌症的早期比例,提高了治愈的概率,也使得患者的发病年龄(实质是诊断年龄)提前了3-5岁甚至10岁之多,呈现出“癌症发病年轻化”的假象。
误区四:癌症患者需要终身服药。甚至到处求医并要求医生开药,遭到婉拒后就选择了小广告中所谓的神医抗癌门诊,购买了大量中药和保健品长期服用。
解读:癌症是一类疾病的总称。如果按部位分,可以分成40多个大类、200多个小类,如果按病理类型细分,可以分成上千种。所以,除了非常特殊的病理类型,大家都习惯按大部位加上诊断期别分类,如乳腺癌早期、肺癌晚期等。
由于癌症早发现工作的加强,越来越多的癌症在早期被发现,而且是越来越早,最为突出的就是乳腺癌、大肠癌、甲状腺癌和宫颈癌。许多病例仅需要简单的手术切除病灶即可痊愈,不必再接受额外治疗,“癌症需要终身服药”属谬误。
患者一旦走入误区,既容易徒增烦恼,又容易上当受骗。即便是正规的中药和保健品,无原则地大量长期服用,也容易导致肝肾受损,增加肝肾疾病的发生风险。此外,现在越来越提倡癌症患者在康复期间(不仅是康复之后)就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除了正常的饮食和作息,还包括工作、旅游、健身、夫妻性生活和生儿育女等。
从大肠癌筛查扩展到6类癌症
顾凯表示,上海癌症防控在我国处于领先水平,但也面临着新挑战。
“癌症总体来说是一类受老龄化影响很大的疾病,年龄越高病发就越多,发病率一直在上升,虽然去除老龄化影响因素,上海癌症的死亡率在降低,但老龄人口的患癌比例也不可忽视。”他介绍,随着上海市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人均期望寿命的持续升高,上海市民的癌症发病率将继续上升,相比于国外发达国家,癌症5年生存率接近70%,年龄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实现了双降,上海目前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癌症防治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顾凯介绍,2013年起,上海市启动了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由市疾控中心组织实施并提供技术指导,面向50-74岁常住居民,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费提供大肠癌初筛,定点医院提供初筛阳性对象的肠镜检查,十多年来效果非常明显。
目前,上海正在推动《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社区多种常见癌症综合风险评估和筛查管理服务项目,已将单一的大肠癌初筛扩展到了肺癌、大肠癌、上消化道癌、肝癌、乳腺癌和宫颈癌等6类癌症,在全市16个区50个社区试点,形成了居民自主管理、社区专业管理和临床筛查检查相结合的全流程筛查管理服务体系。
同时,该项目还将建立常见癌症筛查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利用大模型、自助检测技术等识别高风险人群,实现常见癌症自主风险评估。
2025年,社区多种常见癌症综合风险评估和筛查管理服务将逐步向全市推广。
(原题:专访肿瘤防治专家丨当癌症成为“慢病”,我们如何做好防控?)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