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文化中国行丨宋代青白釉花口凤首壶:一物得窥瓷都芳华

发布时间:2025-01-17 10:11:48

原标题:文化中国行丨宋代青白釉花口凤首壶:一物得窥瓷都芳华

作者方波

海南省博物馆所藏的一尊宋代青白釉花口凤首壶,口径约为6—7.3厘米,足径10.4厘米,高40厘米,壶身胎质洁白细腻,釉色莹润,白中泛青,类似青白玉般效果。壶口为四瓣花形,象征凤冠,颈部装饰呈凤首状,长颈渐宽,丰肩圆腹,凤首后部呈钩状,恰似一束长羽。

宋代青白釉花口凤首壶。海南省博物馆藏

该壶整体造型典雅含蓄,是宋代景德镇地区的典型器物,融合了中西方装饰艺术,展现了宋代工匠高超的瓷器烧造水平,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这件青白釉花口凤首壶在2002年被国家从日本回购,2008年由国家文物局调拨至海南省博物馆收藏,为海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凤首壶这一造型最早出现在唐代,受波斯金器造型的影响,该器型在唐代瓷器尤其是唐三彩制作中广泛采用。辽金时期,北方窑口沿承了这种风格,辽三彩及白瓷中都有这类造型。到了宋代,凤首壶在供出口外销的广州西村窑和景德镇湖田窑偶有制作,青白釉花口凤首壶,是其中的佼佼者,其壶身吸收了外来的波斯艺术装饰风格,并在材质和造型上进行发展创新,壶身的“凤”形象,突出了大喙、大眼的特征,寓意着吉祥与幸福,壶口的四瓣花造型则直接来源于波斯金银器,这种设计不仅美观大方,更增添了几分异域风情。

景德镇窑历史悠久,制瓷技艺源远流长。早在汉代,景德镇一带已开始烧制陶器。到了唐代,随着制瓷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景德镇窑逐渐崭露头角,开始烧制青瓷和白瓷。宋代,景德镇窑更是迎来了其发展的鼎盛时期,不仅制瓷技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瓷器品种繁多,质量上乘,尤以青白釉瓷器最为著名,这类瓷器是景德镇窑在宋代的一大创新,以青白色调为主,釉面光润细腻,色泽温润如玉,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

青白釉的烧制技艺并非一蹴而就,它离不开前朝陶瓷工艺的积累,以及宋代匠人的智慧与创新。早在唐末五代时期,景德镇就已经开始尝试烧造青白瓷,但真正意义上的青白瓷创烧于北宋时期,并在宋代逐渐达到了鼎盛。这一时期的景德镇青白釉瓷器,不仅胎质坚细,釉色温润如玉,而且在造型和装饰上也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青白釉其釉色介于青与白之间,随着光线照射角度的不同,青与白相互交融,呈现出如碧绿湖水泛起的涟漪般的美丽效果。这种釉色的形成,得益于高品质的制瓷原料——高岭土。高岭土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较高的耐火度,是制作青白釉瓷器的重要原料。在原料处理方面,宋代工匠们经过淘洗、陈腐、揉泥等多道工序,使胎料更加细腻纯净,为制作高质量的青白釉瓷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代青白釉瓷器主要采用刻花、划花、印花等装饰技艺,这些技法不仅丰富了器物的装饰效果,还提高了器物的艺术价值。刻花和划花多用于碗、盘的内壁和底部,而印花则多用于碗、盘的底部和外壁。青白釉瓷器的烧制过程需要严格控制火候和气氛。在烧制过程中,工匠们通过调节窑炉的温度和气氛,从而获得青白如玉的釉色和坚硬的胎质。宋代青白釉的釉色和造型,体现了宋人对自然美的追求与和谐、内敛的审美观念,其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器皿,更是文人雅士寄托情感、抒发情怀的艺术品。

宋代青白釉花口凤首壶,作为景德镇窑青白釉瓷器中的精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宋代景德镇窑的辉煌成就,更激发了我们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作者系海南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方波)

责任编辑: 小云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