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理事会近日宣布,日本和欧盟之间倡导在法治与自由公平贸易等多领域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协定”于2025年1月1日正式生效。该协定与日欧间的“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并肩同行,自2013年3月启动谈判,于2018年7月在东京正式签署。
此后,欧洲议会、理事会等逐步完成批准、表决流程。协定涵盖了政治对话、政策协调、经贸往来、安全防务、科技人文交流等诸多关键领域内容。在政治层面,将强化双边沟通机制,针对全球性议题协调立场,增强在国际舞台上的声音;经贸领域,将破除非关税壁垒,促进双边贸易投资,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共同拓展海外市场;安全防务领域,开展联合训练、情报共享、协同应对危机;科技人文领域,促进学术互动、文化交融、人员往来,为双边关系奠定民意和社会基础。
有分析认为,日本出于军事突破、安全保障、经济拓展与战略谋势等多元动机,全方位推进与欧洲合作,将冲击亚太地区稳定、重塑美欧日三边关系动态、对全球治理带来不可预测的变量。
一、日本多领域推进对欧合作的深层意图
(一)军事领域:寻求突破与扩张
近年来,日本与欧洲主要国家之间的军事安全合作不断升温。2024年7月,日本航空自卫队同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空军举行联合演习,战术编队飞行、空战模拟、空中加油等课目轮番上演,以期增强协同空战能力;8月,日本海上自卫队派出“出云”号直升机护卫舰、新型潜艇等装备,与意大利、德国、法国等国海军于地中海、西太平洋等海域举行联合训练,从海上巡逻、反潜作战到舰艇编队战术机动,全方位磨合战术配合;9月,日本陆上自卫队与法国陆军部队在日本境内首次举行联合演习,模拟山地作战、城市巷战场景,交流特种作战技巧与步兵战术协同。与此同时,日本同欧洲多国持续推动双边、多边机制化交流。
2024年11月,日本与意大利签署《物资劳务相互提供协定》,在后勤保障层面深度捆绑,确保战时或紧急状态下物资、人员、维修服务等能顺畅互通。此前,日本已与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建立外长与防长“2 2”会谈机制,定期就防务和地区安全问题交换意见,围绕地缘政治热点、军事战略调整、军备技术合作等议题协调立场。日本还与北约发布新版“安全合作四年计划”,设立机密情报共享专线,将双方安全合作进一步机制化,构建紧密军事协作网络。2024年11月,日本与欧盟签署“安全保障及防卫伙伴关系”协议,表明双方在战略与安全层面的合作已迈上新台阶。
日本如此急切地推进与欧洲军事合作,其意图耐人寻味。一方面,日本有意在军事安全领域对标欧洲大国,突破战后体制束缚。长期以来,和平宪法和专守防卫原则严格限制日本军事发展,而摆脱这些限制,实现国家安全战略转型,是日本一些政客梦寐以求的目标。
岸田执政时期,日本宣布“对标北约”,从2023年开始在5年内将防卫预算提升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大力投入研发、采购进攻性武器,重点打造以远程导弹、隐身战机为核心的“反击能力”,试图改变被动防御态势。石破政府上台后,日本与英国、意大利加快推进联合研发新一代战斗机计划,觊觎欧洲先进航空技术,同时极力争取参与欧洲下一代无人机项目,力求在未来无人空战领域抢占先机。通过与欧洲军事合作,日本期望国际社会逐步接纳其由“和平国家”向“能战国家”的角色转变,进而挑战战后国际秩序,为扩军备战扫除障碍。
另一方面,日本企图借助欧洲力量提升自身国际军事影响力。在多极化趋势下,日本不甘于仅做美国亚太战略“马前卒”,欲在全球军事舞台崭露头角。与欧洲军事强国联合演训、机制对接,能让日本学习先进作战理念、军事管理经验,提升军队现代化水平;借助欧洲在国际军事舆论场的话语权,日本可以宣扬自身军事“进步”,塑造“可靠军事伙伴”形象,为海外派兵、军事干预等行动铺垫民意基础,在国际军控、维和等议题上也能提升发声分量,逐步实现从军事受制约国家向军事自主、外向型国家蜕变。
(二)安全领域:巩固同盟与对冲风险
日本与欧洲国家不断强化安全机制交流,除“2 2”会谈深入探讨网络安全、反恐、情报共享等安全议题外,还新设诸多专项对话渠道,如网络安全工作组、反恐联合协调中心等。在情报共享方面,从最初的一般性情报交换迈向深度融合,涵盖政治情报、军事动态、极端组织活动、网络威胁情报等领域,借助先进加密技术、大数据分析平台,实现情报实时共享、联合研判,为双方提前预警、精准决策赋能。
联合演训也从军事领域拓展至非传统安全范畴。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危机、跨国犯罪等场景下,日本自卫队与欧洲应急力量模拟联合救援行动,如在地震海啸模拟演练中,双方协同开展搜索救援、医疗救护、物资分发,磨合跨国应急指挥体系;面对网络攻击威胁,日欧组建模拟联合网络战对抗团队,模拟黑客攻击与防御,测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韧性,提升网络攻防能力;在打击跨国犯罪领域,双方执法、情报、军事力量联合开展海上缉私、跨境追逃行动,共享犯罪线索数据库,阻断毒品、走私品、非法移民流通链条。
日本如此着力推进对欧安全合作,核心目的有二。其一,巩固同盟关系网,对冲美国战略调整带来的不确定性。日本与一些欧洲国家同为美国盟友,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美国优先”的孤立主义阴霾重现,让日欧如履薄冰。美国在贸易、军事安保承诺、全球治理参与等方面政策摇摆,令日本担忧其亚太战略收缩,欧洲则惧怕跨大西洋关系疏离。在此背景下,日本积极充当欧洲干预亚太事务的跳板,与欧洲国家深化多边安全合作,打造“准同盟”体系。双方在军事互援、情报共享、联合威慑方面紧密协作,既为对冲美国战略转向风险,也试图合力“引导”美国回归传统盟友责任,维持全球战略平衡,确保自身利益不受美国单边主义冲击。
其二,引入欧洲势力维护自身安全利益。近年来,日本周边地缘政治安全形势趋于紧张,与俄罗斯岛屿争端、与韩国历史矛盾叠加,尤其在东亚海洋权益博弈中,日本倍感压力。日本一些政客反复炒作所谓“中国军事威胁论”,妄图在美日同盟基础上,拉拢欧洲国家介入亚太事务,借欧洲第三方势力“制衡”中国,为自身在地区竞争中攫取谈判筹码,在领土争端、海洋划界等问题上制造有利于己的舆论氛围,同时借助欧洲先进安防技术、应急管理经验,强化本土安保体系,提升应对多元威胁韧性。
(三)贸易领域:经济与战略双重考量
贸易领域是日欧合作的“主战场”。在日欧“战略伙伴关系协定”及“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之后双方将大幅削减关税壁垒,超九成日本出口至欧盟的工业产品、农产品逐步实现零关税,日本汽车、电子零部件、机械装备等优势产品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将获得提升,市场份额预计将会显著增长;而欧盟的高端机械、精密仪器、奢侈品、农产品等预计也会在日本迎来热销,双向贸易流将日益畅通。在非关税壁垒方面,双方围绕技术标准、认证认可、知识产权保护等协同立法、互认互通。
统一汽车排放标准、电子电器安全认证流程,简化企业出口合规成本;强化知识产权联合执法,打击盗版、侵权,为创新产业合作营造良好生态。投资便利化改革将会促使双向投资激增,欧盟企业加大对日本新能源、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投资,日本企业则深耕欧洲绿色技术、高端制造、数字经济领域,在当地设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融入欧洲产业集群,拓展产业链全球布局。
日本全力深耕对欧贸易合作,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经济与战略谋划。从经济维度看,拓展海外市场、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压力是主因。日本国内市场长期低迷、人口老龄化加剧,经济增长乏力,急需外部市场驱动。欧洲作为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之一,消费潜力巨大、产业层次高,是日本企业盈利增长的关键支撑。同时,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贸易政策多变,日本对美出口受阻,欧盟市场成为分散风险的“避风港”,通过强化对日欧自贸规则构建,可以帮助日本在贸易博弈中稳住阵脚,保障经济稳定运行。
从战略层面考量,提升经济话语权、配合地缘政治布局是其深层动机。在全球经济治理格局重塑之际,日欧携手试图在贸易规则制定上抗衡新兴经济体影响力,以“高标准、严规则”的自贸协定为蓝本,推广自身倡导的数字贸易、环保产业、劳工标准等规则,引领全球经贸规则走向,巩固西方阵营经济主导权;在地缘政治上,贸易合作深化为日欧安全、外交协同注入经济动力,经济相互依存转化为政治互信,使双方在亚太、中东、非洲等地区事务协调立场更有底气,日本借欧洲经济力量强化自身地缘政治存在,为实现其政治大国野心铺垫基石。
二、日欧合作对地区及国际格局的影响
(一)对亚太地区的影响
日欧强化合作将对亚太地区的战略平衡造成显著冲击。随着双方军事互动日益紧密,联合军演、情报共享、防务合作常态化,日本自卫队在欧洲军事技术、战术理念滋养下,作战能力将获得逐步提升,尤其在海空作战、网络战、电子战等领域,新型装备加速列装、作战体系不断优化。这无疑将改变亚太军事力量对比,使得地区军事生态愈发复杂多元。
以日欧联合海上军演为例,先进舰艇编队、反潜巡逻机、舰载直升机在西太平洋频繁展开实战化演练,涵盖反潜作战、防空拦截、海上补给等课目,能够极大提升日本海上自卫队远海作战、制海控海能力,从而打破地区原有的海上力量平衡态势。日本还可以借助欧洲军工技术,加速国产先进战机、导弹等武器研发列装,构建攻防兼备军事力量架构,这会进一步纵容其军事野心膨胀,加剧地区紧张局势。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日欧合作将给亚太地区地缘政治格局蒙上阴影。日本积极充当欧洲介入亚太的“桥头堡”,与欧洲国家在南海、东海等热点海域联合巡航、抵近侦察,打着“维护航行自由”幌子,行搅乱地区局势之实。欧洲势力渗透将使地区争端问题国际化、复杂化,原本双边或多边协商解决的问题,被外部势力政治操弄,和平解决难度陡增。如在南海问题上,日本此前与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联合发表涉南海声明,对中国正常海洋维权行动指手画脚,为菲律宾等国撑腰打气,妄图以国际舆论压力迫使中国让步,迟滞中国海洋发展步伐,破坏地区和平稳定大局。
(二)对美欧日三边关系的影响
可以预测,日欧合作深入推进,将使美欧日三边关系发生微妙而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日本在三边关系中自主性有所提升。以往,日本在美日同盟框架下,外交、军事政策多受美国掣肘,充当美国亚太战略的“马前卒”。如今,通过与欧洲建立紧密战略伙伴关系,日本在安全、经贸、科技等领域将获得更多合作选项与资源支撑,从而在三边互动中拥有更大周旋空间,其结果就是敢于在部分议题上提出独立主张,不再完全唯美国马首是瞻。
在经贸规则制定领域,日欧携手推进数字贸易、绿色经济等高标准规则制定,日本借此提升在全球经济治理话语权,在面对美国贸易霸凌时,能联合欧洲制衡美国单边主义行径,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如在美日汽车贸易摩擦中,日本可以借助欧日自贸协定生效契机,拓展欧洲汽车市场份额,降低对美市场依赖,同时与欧洲车企联合研发新能源汽车技术,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强对美谈判底气。
另一方面,欧洲在亚太地区借日本“东风”拓展势力范围,必然会引发美国的猜忌。美国虽然乐见盟友在遏制对手时协同发力,但欧洲势力深度介入亚太,将会一定程度上冲击美国主导的亚太战略布局,其担心欧洲与日本“另起炉灶”,削弱自身对地区事务的主导权。
此前,美国在日欧合作深化过程中,时而拉拢、时而敲打,一直试图将日欧合作方向与节奏纳入自身战略轨道,维持三边关系“动态平衡”。例如在日欧加强军事合作时,美国一方面鼓励双方在情报共享、联合演训上深化协作,服务于其印太战略威慑体系;另一方面,对日本与欧洲军工企业独立研发高端武器、构建排他性防务合作机制保持警惕,通过军售、技术管控等手段限制日欧军事合作“脱轨”,确保美国军工复合体在盟友军备市场的主导地位,维护三边同盟内部等级秩序。
(三)对全球治理的影响
在全球治理舞台,日欧合作扮演着复杂且多面的角色,既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注入动力,又在大国博弈棋局中搅起波澜。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日欧凭借先进技术研发与产业优势,合作推动绿色能源转型、碳减排行动。双方联合投资研发新一代太阳能、风能、氢能技术,共建跨国绿色能源示范项目;在国际气候谈判中,日欧以“气候先锋”姿态协调立场,催促施压各国提高减排目标、完善碳交易等气候金融机制,力推《巴黎协定》落地实施。但与此同时,在国际规则制定与多边合作体系层面,日欧合作不乏“小算盘”,暗藏加剧大国竞争隐忧。
在世贸组织改革进程中,日欧试图以双边自贸协定高标准规则为蓝本,推动多边贸易规则向有利于发达经济体方向重塑,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国有企业规制等条款,从而增加新兴经济体融入全球贸易体系的难度,维护西方传统贸易优势地位,继而引发南北阵营规则话语权之争。
在全球安全治理领域,日欧与美国主导的北约加强联动,将欧洲地缘政治博弈思维引入亚太,鼓吹“印太战略”军事化,推动构建排他性地区安全架构,冲击以东盟为核心的亚太合作体系,将会给地区和平稳定带来不确定性。例如,日欧与北约频繁举行跨区域安全对话、联合军演,将网络战、混合战争等概念植入亚太安全语境,挑动地区国家选边站队,破坏多年来亚太地区形成的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安全生态,最终将使全球安全治理碎片化风险加剧,动摇多边合作的根基。
三、中国的对策建议
日欧战略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后的一系列合作动向,是国际政治、经济、安全多领域复杂互动的缩影。对此,中国既要精准洞察日欧合作背后的利益算计与潜在风险,也要立足自身发展大局,以坚定、灵活、多元策略应对挑战。
(一)加强外交沟通与协调
面对日欧合作带来的复杂局势,中国应强化外交沟通协调,主动出击,积极作为,与日欧分别开展多层次外交对话。其中,在双边层面,利用领导人峰会、外长会谈、战略对话等契机,坦率阐明中方立场主张,就彼此关切的核心问题深入交流。例如,在中日外长会谈中,严肃指出日本与欧洲军事勾连对地区稳定危害,敦促日本恪守和平宪法精神;中欧战略对话时,强调中方愿与欧方在经贸、环保等多领域深化合作,但反对欧方借日欧合作介入亚太、干涉中国内政。
在多边场合,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世贸组织等国际组织框架内,协调与其他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的立场,针对日欧在贸易规则、全球治理议题上“抱团”行径,联合发声抵制不合理主张,推动多边合作朝着公平、包容、共赢方向发展,坚决维护国际秩序公正性与开放性。
(二)强化军事防御与战略威慑
在军事层面,中国需要未雨绸缪,强化军事防御与战略威慑能力。优化军事力量战略布局,依据国家安全战略需求,加强东部沿海、南海等方向海空力量部署,提升预警探测、防空反导、反潜作战能力。例如,构建多层岛链预警体系,部署先进防空反导系统,确保能及时有效应对外部军事挑衅;加速军事现代化进程,加大对关键军事技术研发投入,推动高端武器装备列装,像加快新型航母、隐身战机、高超音速武器研发服役,以强大实力塑造态势,让潜在对手不敢轻举妄动。
此外,适度开展军事外交,邀请周边国家、友好国家观摩军事演习、参与联合训练,展示捍卫主权决心与和平诚意,增进军事互信,管控误判风险,在国际舆论场赢得主动,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
(三)深化经济合作与开放
在经济领域,中国要坚定不移深化开放,拓展对外经济合作空间。持续推进与日欧经贸合作,挖掘贸易投资潜力,在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企业联合研发、技术转移转化;积极参与区域自贸协定谈判,加快中日韩自贸协定、中欧自贸协定可行性研究与推进进程,以开放姿态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高端环节,争取规则制定话语权,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此外,降低对单一经济体贸易依赖,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的经贸往来,优化贸易结构,分散外部风险。例如,加大对新兴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助力当地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增强中国经济发展韧性与回旋余地。
(四)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在全球治理舞台上,中国应担当作为,积极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网络安全等全球性挑战议题上,主动牵头或深度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分享中国经验、技术与资金。例如,在气候变化领域,持续推进节能减排行动,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绿色技术援助,助力全球绿色转型;联合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构建利益共同体,在世贸组织改革、国际金融体系调整等进程中,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引领全球南方阵营,合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变革。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