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其贵,供职于重庆文理学院附属中学校,高级教师,中国作协会员,重庆文学院第四届创作员,永川区作协新诗专委会主任。数百件诗文作品发表于《诗刊》《星星》等。出版诗集《与一张白纸对视》《大地深处的绝唱》《远去的涛声》等。
钟其贵:写作——写着写着就成功了
(本期访谈主持人:陈泰湧)
上游文化:作为一名教授学生写作的语文教师和自己一直笔耕不辍的写作者,我们还是从你的写作启蒙谈起吧。
钟其贵:我出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的一个农村贫困家庭,物质匮乏,娱乐寥寥,上学、劳动之余,唯一的爱好就是读诗书。学生时代读三毛的散文,读汪国真的诗歌,读席慕容的诗文,还读三国,读水浒,读岳飞,读杨家将……我没有条件借阅,更没有钱买书,就以帮同学抄作业、讲作业或做习题的方式作为交换,而获得一本本图书的阅读权利。
当时对读书的热度与痴迷,如今想来有些不可思议:中午常常不回家,就泡在同学家开的书店里,下午放学回家才勉强吃点“干粮”;做完当天的功课之后,深夜经常躲着父母,继续挑灯夜读。
读高中时,有幸遇见一位良善的语文老师,他是已故的中国训诂学会会员水绍韩先生。他在课堂上,时不时地要展示自己或学生的已发表或是获奖的作品。也许就是在那个时候,萌发了我的一个执念,希望有朝一日也可以有作品发表或获奖。或许是心中有了这个执念,我尽可能躲过同学们的目光,躲在寝室一角用咸菜、豆瓣辣椒下饭,将寥寥无几的购菜票的钱截留成了“零花钱”,换回了一些书报。
我是水绍韩老师书房里的常客,他特别关照我,经常拿一些书报给我看,我每次去还书报的时候,他都要询问我阅读的感受和体会。水老师经常指引我,要在不断地阅读中加以积累,好词好句好文段好的篇章都可以摘抄下来,读多了,积累多了,思考达到了一定程度,就尝试着自己写,写着写着就成功了……
上游文化:这确实是有关写作的最重要的一步,我们有些人读书多,但不敢尝试写,或者写了一些文章不满意,就放弃了。写作就是要持续不断地写。“写着写着就成功了”,水绍韩老师真是一位名师。
钟其贵:从那时起,我就暗下决心,依照水老师的指引,悄悄行动。在读高二那年,在一次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我有一篇带着几分杂文笔法的文章《跟着理智走》经过水老师的修改润色之后,获优胜奖。我是学校唯一的获奖者,那篇文章后来还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那次获奖,成了我写作生涯中的一个亮点,三十多年过去了,记忆犹新。我对写作的热爱,或许就缘于我的恩师。
上游文化:你后来也从事教师职业,是怎么继续自己的文学梦的呢?
钟其贵: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高考失利,我毅然走上了自学考试之路,用一年的时间就自修完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课程。我以大专生的学历去自谋职业,就在离家较近的乡镇中学代课,三个月之后经上级考核正式录用为教师编制。
最初,我被安排教初中数学和体育。我一边教学,一边继续研读,同时也没有放弃文学阅读和写作,空闲时间全都被阅读和写作给填满了。我充分利用时间,合理分配时间,自修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业也如期毕业了。
在乡镇工作了8年期间,我在区县级、省市级、国家级杂志上皆刊登了文章,凭借一连串的作品发表,我被调入了县属高完中工作。在高完中工作9年,我坚持读写并进,撰写教研文章10余万字,陆续发表在了《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周刊》等报刊上。文学创作也是有多有少,有起有伏,但我一直坚持写,天天都在写,我确信,写多了,写着写着,就厚实了。
从2009年开始,我的诗歌作品相继发表在《星星》《诗刊》及《重庆文学》等刊物上,又陆续出版了几部诗集。也许因为我在写作上有了一点成绩,就开始协助编辑《永川文学》《大风》等刊物,还先后担任过永川区作协秘书长、副主席,后来又加入了重庆市作协,被选为重庆文学院第四届创作员。
上游文化:近几年你的创作情况如何?
钟其贵:工作与写作,两份事业,相得益彰。凭借在教学及文学创作上的成绩,在县属高完中工作了9年后,我被调入城区的市级重点中学工作,开启了人生工作的第三站。
在城区工作,无论教学及管理,还是做刊物及写作等事,做起来还算得心应手。
成绩与收获的背后,隐藏着颇多感慨。校外的活动,我尽可能少参加或不参加,家里的琐事全都交给家里的“半边天”去打理。
2022年的父亲节,我家独生女儿在她的朋友圈里留下一段话,并提取精要的文字发给我:“前半生,你用自己的经历读懂了苏东坡;后半生,愿你如余秋雨,慢下来,真正书写属于你的诗和远方。”知父莫若女,女儿懂我心,我没有虚度光阴,也没有辜负身边关心爱护我的亲人、朋友、同事对我的期待。工作与写作两兼顾,不停步,稳步前进,集结数十年来的光亮,抵达同事或朋友们羡慕的“高地”。
上游文化:时下各个领域“内卷”比拼,工作与生活节奏进入高速度,可否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和把控的?
钟其贵:德国古典浪漫派诗人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在他的诗歌中写道:“人生在世,成绩斐然,却还依然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中国也有一句耳熟能详的歌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两句都堪称经典,都谈到了现实的“生活”,都谈到了人生历程中所需要的“诗意”。人生本来苦恼多,生活本来不如意,只因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环境,各有不同。只是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心态,会有不同的存在方式,“苦恼”与“不如意”,可能会在“浪漫的”“自由的”“想象的”即所谓“诗意”中慢慢消解。作家、诗人、艺术家如此,芸芸众生亦如此。
我觉得,工作与写作,其实就是我的生活,且行且歌。我在《远去的涛声》后记中写道:“为生命而诗,为生活而歌”。工作可以退休,写作不会停步,正如生活还得继续。我知道,写作是一条“不归路”,路上崎岖蜿蜒,荆棘丛生,也不乏鲜花与掌声。我要慢下来,不追求像曹子建那样速写,七步成绝唱。
生命如歌,山高水长。踏歌而往,漫行不殆。
编辑:朱阳夏责编:李奇,陈泰湧 审核:阮鹏程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