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观星台读“立春”
□本报记者 王延辉 祁道鹏 康亚飞
2月3日,农历正月初六,立春。
“东风解冻意,草木感春声。”立春,春之始也。当天,郑州登封,天空蔚蓝,阳光明媚,温润的空气中弥漫着春的气息。
在登封市东南15公里的告成镇有一处古建筑群——观星台景区,这方古朴清幽之所藏着古人探索时间的奥秘。
作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是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的核心发祥地之一。
立春之时,古老的观星台也迎来了新春的访客。游客或驻足于古老的圭表前,尝试从日影的微妙变化中捕捉时间的流转;或漫步于青石板铺就的小径上,与亲友探讨着关于节气和天文的知识。
“在立春这天来观星台,特别有意义,让孩子实地感受古人的天文观和时间观,了解节气的由来。”游客张珩特地带着两个孩子前来,他说,“一年春作首,希望全家人新年有一个好的开头。”
沿着步道行走在景区,过照壁,经山门,入戟门,周公测景台便映入眼帘。周公测景台高约4米,由石质台座和上面矗立的石柱共同组成。台座一旁,明嘉靖七年所撰刻的《重修测景台碑》记载着它的“前世今生”。
“这是中国最古老的天文观测建筑,为唐代在西周测日影定地中的基础上修建的重要天文遗迹。3000多年前,正是在这里,周公姬旦利用圭表之法‘测土深、正日景、求地中、验四时’,认定阳城(现登封告成)为‘天地之中’,确立了以此地为‘天地之中’的宇宙观以及二十四节气最早的两至(夏至、冬至)、两分(春分、秋分)。”二十四节气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吕宏军娓娓道来。
吕宏军介绍,春秋时期逐渐形成了“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秦汉时期确立了二十四节气。西汉《太初历》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体系,这对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北距周公测景台14.3米,巍然矗立的覆斗状建筑便是观星台,为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主持修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也是中国古代验证和测量二十四节气的天文场所。
“观星台把周公测景台放大了5倍,郭守敬利用观星台,昼参日影、夜观星象,校准了二十四节气,编制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比西方的格里高利历要早300多年。”吕宏军说,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被称为岁始,意味着一个新的轮回已开启。
立是开始,春是希望。阳光洒在观星台上,映照着日影变换、时序流转,也在提醒着人们:新岁的序章又悄然翻开,一年之计在于春。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