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什么时候能不再有这种“离别式”春运?

发布时间:2025-02-05 20:16:26

  这2天大伙应该都陆续返程回工地搬砖了,离别父母亲人谁心里好受?所以我其实一直都非常质疑“春运”,更质疑怎么能把离别伤感之内核硬给整活成喜悦氛围:

  早年间还有“摩托车大军”回家过年还记得吧?2010年前后,很多农民工都是骑个摩托车骑行数天回家。

  对了,08年雪灾,广州车站近乎40万人滞留长达11天,吃喝拉撒都成问题:

  我历来认为这么大规模人口迁徙不值得歌颂,老说“回家过年”,“回家包饺子”,但大多数人想得是要1年回1次家,包1次饺子吗?他们是想能否可以天天和家人在一起包饺子。

  为什么非要如此离别呢?为什么3 4线城市的打工人要1年回1次家,1年看1次父母,1线城市土著他们却可以天天都能陪着父母包饺子?

  不还是钱嘛;老家里没工作,好工作全被本地“鹅城家族”给牢牢控住,想进来就打钱;有些关键岗位你打钱都不好使。

  怎么办?除了外出打工没第2条路。

  这次回家我相信大家都能亲眼目睹了农村现状。农村现在就个成语可以概括:老弱妇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 妇女,青壮年呢?在城市贡献剩余价值和廉价劳动力。

  从80年代开始,内地乡镇企业被迫迁往沿海,让无数人背井离乡的春运就这么开始了,农民也有了个新抬头叫“农民工”,当城市里各路媒体大V高歌经济腾飞之余,是不是也该看到农村付出了多少?

  农村壮劳力出山打工,土地留给妇女耕种,留守儿童没爹娘管教,大概率会变问题少年;农村老人没有配套养老设施,有些村子老人那是自S成风;还有口头禅:亲儿子不如树儿子/药儿子,得了绝症或干不动活了,找棵树或者喝农药。

  这么多触目惊心的问题又被1个文雅的“农村空心化”给霸道囊括了。

  而且这问题只说了一半,即使去城市务工的农村年轻人也没有被城市接纳,尤其是小镇/农村做题家。他们在大学毕业以前其教育生活成本全是自负,全是在小镇或农村,然后毕业在大城市当廉价人矿,其劳动力和产出成本也是被收割了1次,

  而且若想在城市扎根,那要缴“进城税”—集6个钱包买房,就这买房商业贷款优惠力度也跟户口绑定;比如上海户口跟外地户口其贷款优惠又不一样,这又被收割1次。我管这叫“城乡剪刀差”,1个农村或小镇年轻人在城市被榨了2次。综上,城市里的舆论节奏还说,你们农村人占了便宜,是城市给了你一碗饭吃。

  愚昧。

  其实这么多年大城市化本质就是以前的“圈地运动”,表面上是所谓提高利用效率,节约成本,实质上也是为资本或少数人服务罢了。

  在这条路线中,炒房被合理化甚至神圣化,毕竟高利润低风险,房价会高,财富会集中。另一边小城市会被大城市一步步吸干,美其名曰“虹吸效应”,少数人被赶进都市,小镇的教育医疗就业包括行政效率等会越来越萎缩,而迁出去的年轻人其生活成本也会越来越高。

  这就是大城市化最鲜明之特点:人力成本不断被打压,因为你不干有的是人干,普通打工人疯狂内卷,资本家得利,这是生产端。

  同时你又想在这“扎根”那你得买房,你就要承担当地土地财政转移后的债务,让那些已经有巨额财富的食利者过上更好生活,典型如房东,这是消费端。

  这种多数人背井离乡少数人躺着收钱的路线源头又是什么?是发展中国家典型路径依赖,即以外向型经济为内核的工业化 城镇化。

  某种程度来讲,不公平除了大多数人不满意以外,越是不公平TMD效率就越高,资源越不公平规划,越能形成对外界的竞争优势。

  比如日本八幡制铁所、毛子莫斯科工厂群、德国鲁尔区(这个德国我后面单独再BB),以及我们各种城市群商圈这种,无不例外,都是偏激地把资源集中在某些地区,产业集群越集中,形成规模效应就越大,其国内各类成本就越低,也更能在国际竞争中形成比较优势。

  因为我们竞争力不够,我们掌握不了科技、军事支撑下的原材料、能源、高端技术、货币等定价权,咋办?只能用低成本的产品来换取参与世界交易资格,继而再用交易规模来获得一点点定价权,当年“2亿衬衫换飞机”就是这意思。

  从80年代开始大城市化,内因就是国内基础设施落后,只有城市才有基建,外因就是要吸引外资继而要把劳动密集型产业放沿海,靠近国际航线,客观上就形成了大城市化。

  所以我一直都看不惯城市那些舆论媒体左手拿高楼大厦右手拿GDP数据,再配几张城市地标建筑,一天到晚说我们发展多好多好;实质上跟你们有啥关系呢?

  中国经济奇迹式腾飞,分明是在发展早中期从农村和小镇抽取廉价建设用地 廉价劳动力,极大增加了招商引资优势,这也就是为啥我们之前叫“世界工厂”,因为我们生产廉价商品在国际市场很有竞争力,同样1个玩具,人家卖20美元,咱们2美元,咱们人力成本低嘛,但外贸顺差高,好,以后就靠出口外贸赚钱,这就是典型外向型经济。

  到现在也形成了路径依赖,这也更是为啥现在不再提“世界工厂”改提“新质生产力”,因为原有路径不再适合当下及以后了。

  我更反感现在有的人用单一GDP来衡量各省尤其是城乡之间贡献度。比东北3省老大哥跟长三角、珠三角,人们都说北上广深市场经济发达,喔?市场经济发达然后呢?

  上海24年人均产量仅40斤,广东是120斤,分别仅够支撑2周和1个半月人均粮食消耗。上海本就是直辖市,可耕地面积少,广东18W平方公里,人均产粮尚不如重庆、天津。

  反过来我们看东北,东北都在说不行了,萧条了,用市场经济视角看是这样的。但东三省产粮总量可达11874万吨,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20%,远超两湖和江浙。东3省是我国最大粮仓,换言之,东北粮食安全=全国粮食安全!

  别拿吃饭不当回事啊我跟你讲,当初上海疫情可都考验过了,你市场、金融再发达有啥卵用?能变成大米小米吗?人民币能吃了解饿吗?

  我上面说这些不是为了抨击城市而抬高农村,不是这意思,我是建议有些人别太偏激更别极端,不是所有发展重点都是城市,更不是把农民、农村、农业就直接当“包袱”一样给抛了。

  要知道每年中央1号文件那首提农业,啥叫1号文件?就是平时没事谁都看不出来,可一旦忽略那是能要命的。

  怎么改变?就是现在上面所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外双循环发展格局”。我在这个框架上再狂妄地加1个:推动技术、资金加速流动,劳动力原地不动。

  即技术、资金、劳动力这3要素,只让前2者高强度运转,后者低烈度甚至是静默运转。

  技术和资金可通过各类手段、渠道,跨行业、跨地区的普及,而劳动力靠一定福利、就业吸引,将其牢牢绑定在原户籍所在地,彻底实现劳动力在地化,彻底让老百姓就在家门口就业。

  我再说1遍,要减少人口的流动,起码不能像现在这么离谱,动不动数亿人春运。要增加资金和技术的流动,起码不能像现在这么死气沉沉,金融房价吸血,实体却百业萧条。

  现在完全搞反了,资金脱实向虚,技术深沟高垒,最有附加价值、最该流通的资本、技术要素不流通,低附加值、最不该流通的劳动力要素搞得跟真的一样,玩命流通。

  这么做目的就1个:让多大数人在家门口就业,让春运成为过去,让以后人们的离别只有短短几周最多半年的“出差”,而不是以“年”为单位的“春运”,让男人陪在妻儿旁,让儿子陪在父母的摇摇椅身边。

  家安定,人心自然安定。

  而且近几年,我们都说年味淡,相比年味淡我更怕年味散。大伙也应该都有体会,现在过年回家看谁的面子?全是看家里老人面子,现在原子化社会,都讲究“断亲”,同龄表哥表姐啥的都很少来往了,那回家全部是奔老人去的。若干年后谁还回家?没人回了,家就彻底成了长满杂草的老房了。

  望有朝一日,人们可以再次天天跟亲人朝夕相伴来取代现在1年1次春运,而不是等家成了破败老房后,来怀念今天归乡返城,而城市和农村也不再对立,而是互为表里,相互成就。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