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陈丹
编者按:一年春作首,奋斗正当时!2月5日,济宁市“新春第一会”走在前、勇争先——全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这是一次凝聚共识、激发斗志的盛会,更是济宁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冲锋号角,彰显出这座城市寻求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充足信心和不懈恒心。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将推出“走在前 勇争先”系列融媒报道,展现济宁在逐绿前行、创新求变之路上的新作为、新担当、新成就。
一个关键词:“进”
2月5日,济宁市委、市政府召开走在前、勇争先——全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会。作为春节假期后的“新春第一会”,其不仅是工作动员令,更是新一年发展的冲锋号,宣示了“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冲刺”的坚定决心。“进”的步伐、“绿”的方向……成为本次大会的关键词,本期解码“进”的步伐。
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正是济宁的有力写照。
作为老牌工业大市,济宁工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较好,国民经济41个工业大类济宁有38个。近年来,济宁更是坚定实施“制造强市”首位战略、工业经济“头号工程”,新能源电池、机器人、工业母机、医药、碳材料、稀土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工程机械、高端化工、食品、纺织服装、造纸等传统产业发展稳健。2024年,济宁市地区生产总值为586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8%。新一年,济宁又成为新增的26个国家物流枢纽之一。
正因如此,省委赋予济宁“走在前、勇争先”的重大使命。如何扛牢这份使命担当?“进”是一个关键词。
“进”是方向,以进促稳、关键是进,只有保持一定速度的“进”,才能为稳就业、防风险、惠民生提供坚实支撑,要坚定不移扩总量、提能级,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厚实根基。
“进”的三重奏
如何支撑“进”的步伐、凝练“进”的招式、在“进”中谋求新质生产力。市委书记温金荣提出增长三重奏,即“优存量”“扩增量”“强变量”,为新一年发展擘画施工图。
“优存量”,即“一个万亿、五个倍增”(全市工业经济迈向万亿级,实现工业经济总量、规上工业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外贸进出口总额“五个倍增”),这与此前济宁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济宁两会一以贯之,体现济宁对省委“注重提升质量与做大总量一体考量”的坚决落实,彰显济宁打造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决心与信心。通过做实“链长”制,推动各类产业集群集聚,园区建设等,济宁正在“一个万亿、五个倍增”的新征程上奋力奔跑。
“扩增量”,即坚持“项目为王、招商为要”。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强引擎、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长期以来,项目招引建设,为济宁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源源动力。宁德时代新能源电池、小松全球智能制造基地、新加坡金鹰集团莱赛尔纤维项目等一批项目落地济宁,让“扩增量”更有底气。
春节假期,宁德时代新能源电池项目建设、龙拱港货运等一批项目、企业假期不打烊,以春来竞早飞的姿态,厚植前“进”动力,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据了解,新一年济宁市将实施扩大有效投资“1113”工程,全速推进1100个省市县重点项目,突出抓好10个超百亿、30个超30亿大项目,做实每一个增长点、支撑点。
“强变量”,即走好科技创新“先手棋”。温金荣以Deepseek凭借一系列模型发布在全球AI领域引发轰动举例,勉励与会干部、企业家要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打好主动仗,让关键变量成为强劲增量。对于科创类企业,济宁市2024年新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1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14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800家、省科技领军企业突破100家。面对这样一份成绩单,济宁没有丝毫松懈。新一年,济宁市科技局将通过突破企业研发投入、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突破高新技术攻关等举措强化科技赋能,为全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可见,“进”的手段不尽相同,而这种差异化的策略,正是济宁基于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潜力因地制宜制定而出,彰显了对于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和运用。同时,这也是对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热切回应。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