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琼中十佳人才 | 乡村医生张敬才:28年坚守大坡村 做群众健康“守门人”
编者按:劳动铸就梦想,奋斗开创未来。日前,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开展了2023年度“十佳人才”奖获奖人才表彰活动。在琼中加快建设“一县三城五地”和打造成为海南自贸港“绿色高地”中,有着这样一群优秀人才,他(她)们在各自领域里脚踏实地、守正创新、默默奉献,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特别策划开展——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2023年度“十佳人才”专题系列报道,展示琼中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弘扬奋进风采。
大约40平方米的卫生室,功能上分为治疗室、药房、全科诊室和库房,室内的陈设透露着岁月的痕迹。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中平镇大坡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张敬才,已经在这里坚守了整整28年。
因为高中时被选中参加培训,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坚定地选择成为医生;因为离不开村里的病人,所以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张敬才将“作为乡村医生扎根基层”当做自己的使命,守护着大坡村一千多人的健康。
南海网记者 潘頔
“两屋一桌” 守护乡亲情
1996年,已经从医20余年的张敬才,面对农场兵团卫生队的工作调整,他面临新的选择。这时,大坡村的书记找到他:“我在村里给你一间房,做村级卫生室,这样乡亲们就有地方看病了,你愿意来吗?”他没有犹豫,立刻答应下来。两间茅草屋,一张看诊桌,大坡村卫生室就这样开起来了。
张敬才整理病例。记者 潘頔 摄
28年来,张敬才穿梭田陌,走村串户,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医术服务乡亲。
“以前背着药箱徒步走几公里是家常便饭。去到的地方,我都会留下名片或者手机号,24小时手机都不敢关静音,就怕村民们有需要我的地方。”回忆起行医岁月,张敬才感慨万千,但他没有怨言。
在大坡村,张敬才是整个村子里的“家庭医生”,前来看病的村民很多,张敬才心中装着一本厚厚的“乡亲健康手册”。
张敬才为村民上门诊疗。受访人供图
每年,张敬才还配合上级单位为65岁以上老人进行健康体检。对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他还经常带着自己的“百宝箱”上门提供医疗服务,宣讲医疗保障政策,让医疗保障政策落实到每家每户。
全心全意做患者的“贴心人”
上世纪90年代,一位村民气喘吁吁地来找张敬才:“张医生,张医生……快点起来去看看我老婆,可能快生孩子了。”情况紧急,他拿起药箱,拔腿奔向患者家。经过他及时的治疗和助产,一个8个月的早产儿安全降生,母子平安。
28年来,大坡村及周围乡村被张敬才救治的病人难以计数,来过几次的老病号都跟他相处成了朋友,在四邻八方赢得了好口碑。
“这里每个人的情况我都了解,特别是哪些老人有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换了别的医生来还得从头开始检查,一时半会也不能了解得这么清楚。”张敬才说,能够为大家做点事情,觉得很值得。
张敬才为村民上门诊疗。受访者供图
“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我最开心的就是听到病人痊愈后说的那声‘谢谢’,这也是让我最有成就的事情。”从青春年少到头发花白,张敬才初心未改,依然坚守在村医的岗位上,为父老乡亲的健康“保驾护航”。
小乡村不再“看病难”
春去秋来,扎根基层医疗的这些年,张敬才完成了自我的进步,也见证了国家基层卫生事业和琼中乡村振兴的长足发展。
“这几年要比以前好得多了,尤其在老百姓这块,什么病都能报销,以前五保户在我家取了药也没有钱,这几年小病我在村里就看了,大病才去大的医院,整体来说真的是变好了。”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张敬才有着切身体会。
张敬才使用医保报销系统。记者 潘頔 摄
村里修好了水泥路,卫生室也从茅草屋变为砖房,诊室器材的不断备齐,药柜里的药品种类越来越齐全,慢性病常见病报销政策也不断惠及,大家看病不再如从前那般艰难,“全民有医保,看病不再难”逐渐落地。
“现在卫生室里新添了电脑、测压抑、打印机等设备,我自己弄不明白,下午都会前往镇卫生院进行学习,反复实践直到熟练用才会停下。”张敬才说,自己学会用这些新设备,村民们看病就方便许多,所以即使遇到点学习上的困难,都不是事,能真正学会,让村民享受好处,才是最重要的。
如今的中国已经实现了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也在不断缩小。但是,张敬才仍没有忘记自己曾是那个用双脚走遍山川的“乡村医生”。(潘頔)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