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在广西北部湘江地区突破国民党军第4道封锁线,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中国共产党生死存亡的大决战。
一. 战役背景:
1.王明、博古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路线战略失败。
2.第五次反围剿阵地战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惨败。
3.“举国”大搬迁:辎重、细软、坛坛罐罐,老弱病残妇一律搬迁,有时一天只能走几公里。
4.蒋介石为将中央红军歼灭于湘江以东地区,任命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指挥16个师共77个团分五路专事“追剿”红军;令桂军5个师在全州、兴安、灌阳等地阻击红军;令粤军4个师北进粤湘桂边,阻止红军南下;令贵州省“剿共”总指挥王家烈派有力部队到湘黔边堵截。
5. 毛主席正确意见被李德博古拒绝。 “红军从文市北上攻占全县后.....应该在黄沙河(避敌锋芒)过湘江,经庙头,攻白牙市,沿夫夷水东岸北上直取宝庆。接着可以向东北攻两市镇、永丰,也可以继续北上攻醮溪,再穿过湘中丘陵,攻打蓝田,并在此摆开战场进行决战。等粉碎围剿之敌后,或在湖南中部建立革命根据地,或返回中央苏区去。”(血战湘江,红军为何两度痛失战机?渡江令为何迟迟不肯下达?2020-08-02 )
二.战役过程:
1.四面合围:
1934年11月中旬,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第三道封锁线后,计划由湖南省南部向广西省北部前进跨越湘江。蒋介石四面调兵遣将总兵力近30万人追剿堵截。
2.退却逃跑:
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人博古(秦邦宪)、军事顾问李德(德国共产党党员)、红军总政委周恩来(三人团之一)、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中革军委主席朱德等一味退却逃跑,消极避战,为实现到湘西与红2、红6军团会合的计划,决定中央红军分两路前进。
3.浴血奋战:
中革军委于25日决定,中央红军分四路纵队从全州、兴安间抢渡湘江,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打到湘桂边境的西延地区。
11月25日,红军从湖南道县和水口间全部渡过潇水,当日,红1、红3军团击破桂军的阻击进入桂北。
27日,红1军团先头第2师渡过湘江,控制了脚山铺至界首间30公里的湘江两岸渡口;次日,红3军团第4师先头第10团也渡过湘江,进至界首以南光华铺、枫山铺地区。红5军团扼守蒋家岭、永安关、雷口关地域,迟滞追击的国民党军,掩护后续部队。此时,后续部队距湘江渡口仅80余公里,但因辎重过多,道路狭窄,行动迟缓,未能及时赶到渡口。此时,国民党“追剿”军第1路进至全州、咸水一线;第2路进至零陵(今永州)、黄沙河一线;第3路进至道县;第4、第5路进至东安地区;桂军5个师开至灌阳、兴安一线。
红1、红3军团奉命在桂北湘江两岸的新圩、脚山铺、光华铺等地区,急忙构筑工事,阻击国民党军,掩护中央、军委纵队及后续军团渡过湘江。
28日,桂军第44师在炮火掩护下,从灌阳向新圩之红3军团第5师(欠第13团)前沿阵地发起进攻。第5师凭借有利地形沉着应战,奋勇抗击。桂军正面进攻受阻,遂以一部兵力从侧翼迂回,第5师被迫退至第二道防线。
红3军团第5师以“不惜一切代价,全力坚守三至四天”的命令顽强抗击三个昼夜,损失过半,阻击了桂军一万多优势兵力的节节进攻。
其间,在下立湾祠堂设立了战地救护所,因战事紧迫,救护所里百多名红军重伤员来不及转移,被敌人捆绑起来残忍地丢进25米深的酒海井里用机枪扫射,120多名红军战士全部壮烈牺牲!
29日,桂军第24师及第7军独立团投入战斗,并有飞机支援,战斗更加激烈。红军与桂军展开白刃战,但终因力量悬殊,第二道防线被突破。
29日晚,驻兴安县光华铺之桂军第43师和地方民团向红3军团第4师第10团飞龙殿等阵地发起进攻。第10团凭借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打退桂军多次冲击,并趁夜暗主动出击,守住了阵地。
30日,红5师奉命撤出战斗,新圩由红6师第18团接防。在新圩阻击战开始的当日,“追剿”军第1路(湘军)3个师从全州南下,企图控制湘江各渡口,将红军拦腰截断。傍晚,红1军团第2师警戒部队在鲁板桥与湘军第16师交战,随后退至脚山铺阵地。
30日,红1师赶到脚山铺,与红2师一起打退湘军数次进攻,予以重大杀伤,红1、红2师也遭严重损失,部分阵地被湘军攻占。
12月1日凌晨,中革军委命令红1军团不惜任何代价守住阵地,以开辟西进的道路。拂晓,湘军在飞机掩护下,采取正面攻击与迂回包围的战术发动猛烈进攻。红1、红2师奋力拼杀,掩护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于17时前渡过湘江,向西延地区前进。
红一军团伤亡近6000人,最后红军战士与冲上来的湘军展开肉搏战,一军团指挥部腹背受敌,林彪军团长、聂荣臻政委持枪直接冲杀,团政委易荡平负伤倒地,夺过警卫员的枪来高喊:“快走,赶快突围!”然后照自己脑袋上就是一枪,以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为中央红军渡江赢得了宝贵时间。
12月3日,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进入西延地区。脚山铺至界首间湘江两岸被湘、桂军控制。此间,红3军团第6师第18团在由新圩向湘江撤退中,被桂军分割包围大部牺牲。在新圩、脚山铺、光华铺阻击战的同时,担任红军总后卫的红5军团,在永安关、水车一带阻击“追剿军”第3路的追击,掩护中央、军委纵队及红军主力渡过湘江。该军团第34师和红3军团第18团余部被阻于湘江东岸,转战于灌阳、道县一带,虽经英勇战斗,予敌重大杀伤,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陈树湘师长在突围的时候腹部中弹被俘,在敌人押送长沙的途中,忍着剧痛从伤口处掏出肠子用尽最后的力气咬断,壮烈牺牲,年仅29岁。陈树湘牺牲后,敌人将他的头割下,悬于道县和长沙城门示众。
30日,坚守界首以南高地的红10团一天之内牺牲了两任团长。
血战湘江共有14名团以上干部倒在了湘江两岸。
黄克诚大将亲眼看见自己一个排集体被敌人缴械,这是他南征北战一辈子唯一的一次。
解放后参加过湘江血战的韩伟将军一直想为红34师牺牲的战士争取烈士的身份。他见过一个民政部主管优抚工作的司长,人家很客气地说:“韩老,您要求给34师的6000官兵追认烈士,可是按照规定……”。韩伟一听拍着桌子站了起来,情绪激动地说:“34师都打光了啊,只剩下我一个团级以上的干部,我上哪去找证明人!”(你不知道的长征(四):湘江血战 文史狗/军迷/文旅老鸟/马拉松兔)
红一军团一师二团的政委邓华(当年24岁):从江西中央苏区出发,全团为3100多人,到湘江之战前,也不过1700多人,战后不足1000人。炊事班做好的香喷喷的饭菜,搁在那里原封未动,竟然没有个人吃,许多干部战士都在抱头痛哭!这哪里还像个部队!
平生极少流泪的林彪当时望着满山遍野的灰色尸体泪如泉涌。
毛主席得知爱将陈树湘师长牺牲的消息后,失声痛哭悲痛欲绝!
两天三夜的光华铺阻击战中,红三军团以2100多人牺牲的惨重代价,阻击了桂军的攻击,确保了中央纵队和后续部队从界首安全渡江。
在桂北,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三. 战役结果:
1. 突破湘江: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30万大军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2.惨重代价:
中央红军突破湘江后(连同前三次突破封锁线)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余人锐减为3万余人(包括非战斗减员)。
在长征出发前夕的10月8日,中革军委统计:红一军团三个师19880人;红三军团三个师17805人;红五军团二个师12168人;红八军团二个师10922人;红九军团二个师11538人;军委纵队4893人;中央纵队9583人。以上共计86789人。全军有枪4万支,子弹80万发,平均每支步枪十几发,轻机枪百余发。
通过前三道封锁线,红军共计损失22000人,但沿途有所补充。 12月5日突破湘江封锁线后,检点人员,约37000人。
作为主力的红一、三、五军团、少共师都折损近半,而主要由长征前刚动员入伍的新兵组成的红八军团仅剩1/10,1000余人,红九军团剩3000余人,损失8000多人。
8军团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
此役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损失最大的一次,也是中央红军创建以来牺牲损失最大的一次。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离开根据地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生死存亡的大决战。
3.将士觉醒: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血战湘江的巨大牺牲,引起了广大干部和战士对王明军事路线的怀疑和不满到达了极点,纷纷要求改换领导。
四.险胜原因:
1.坚定信仰: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广大红军将士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不动摇,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
2.先锋模范:
在敌众我寡的湘江战役中能突围,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部队领导的身先士卒,在最危急的时候众志成城,才能突破湘江封锁线。
在战斗最危急的时刻,上到军团总指挥、下到基层指挥员,全都一马当先,共有14名团以上干部倒在了湘江两岸。任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回忆,红军打仗“打的是党团员,打的是干部”,每一仗下来,党团员负伤之数常常占到伤亡数的25%,甚至50%。据不完全统计,长征路上仅营以上牺牲的干部就有432人。
3.鱼水情深:
红军长征走到桂北时,已经没有根据地作为依托,处境极为艰难。但在最困难的时刻,红军依然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老百姓依旧是红军最坚强的后盾。有的老百姓拿出红薯、玉米给路过的红军战士吃,有的农户偷偷把负伤的红军战士藏在家中,有的村民给躲藏在岩洞里的战士送药送食物,人民群众踊跃参加红军,为长征带来了新鲜血液。
五.贻误战机:
1.坐失良机:
1934年11月22号下午,白崇禧下令全州、兴安和灌阳一线的部队全部南撤,23日,何健命令刘建绪率湘军南下全州,填补桂军南移后出现的空缺。刘建绪26日部队才开始南移,于是,从全州至兴安长达60公里、被蒋介石视为天堑的湘江防线完全向红军敞开了。
当时红军通讯设备简陋,侦察手段落后,特别是博古和李德的“左”倾错误指挥,致使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来(红军总政委)未能及时掌握敌情的这一重大变化而丧失良机。
2.再失良机:
在何健下令的头一天(22日)傍晚,红一军团先头部队侦察科科长刘忠已经抵达全州城。他们惊讶地发现,历史上有名的军事要塞全州竟然是座空城,驻防的只有桂军一个民团,且战斗力很弱。
他向跟进的红二师参谋长李棠锷报告全州城无敌人正规军,提议“你们速渡湘江,占领全州”。李棠锷坚持要电报请示红一军团部批准才能攻城。“机不可失。”刘忠说,“你快进全州城,再电报给军团首长呀!李参谋长仍然没有同意。
(半生献身军事教育事业的长寿将军——刘忠 2020/08/10 血战湘江,红军为何两度痛失战机?渡江令为何迟迟不肯下达?2020-08-02 )
全州城是桂北战略重地,自古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参谋长李棠锷坐失良机。
3.三失良机:
由于通信不畅,直到25日中午这一情况才逐级汇报给林彪军团长,林彪立即向上级请示,建议迅速占领全州,强占渡口,以保证大部队过江。
林彪本来是机动灵活的战将,也犯了死等命令坐失良机的低级错误。
将近12个小时之后,25日下午5时,中革军委主席朱德署名发布突破湘江第四道封锁线的作战命令。红一军团才接到抢占全州的命令。但是,战机被延误了!湘军刘建绪部已经进占全州,桂系正规部队回防直扑向湘江西岸,那条洞开了整整五天的“生命通道”,自11月27日起在湘桂两军的合力围堵下,开始一点点闭合。
机会,在中央红军面前又一次消失了。中央主力红军主动钻进蒋桂湘30万大军配合的包围圈。
4.战略失误:
李德、博古、周恩来最高三人团负责中央红军的军事指挥与战略转移。
他们根本没有把此次战略大转移当做生死攸关的突围,反而认为是一次异地重建的“搬家”。 李德是德国人,是共产国际派往中国的情报员,却被博古等拉大旗做虎皮聘为红军的军事顾问。李德不懂中文,不了解中国国情,一切要等伍修权翻译,更没有大兵团作战经验,博古不懂军事,唯有红军总政委周恩来长期担任中央军委最高职务,周在三人团是起核心作用的,战略战术失误第一责任人就是周恩来。
为尊者讳,每每把责任推诿于李德和博古。周恩来朱德在中共内始终是高层不倒翁。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具体负责指挥作战,也难辞其咎。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动用5000人,把兵工厂、印刷厂、造纸厂等工厂里的设备通通带走,一些笨重的机器几十人轮流抬,野战医院还以为就在附近苏区打仗,所以连屎盆、尿盆都带上了。
长征前,中央专门成立中央纵队负责搬家,第一梯队3000人,搬运各种机械设备。第二梯队6000人,负责搬运各种大大小小的箱子,一些机器设备需要战士们肩扛手推,道路又是经常的泥泞不堪,战士们的疲惫已经到了极限。如此以来,一万能征善战的精兵变成了无用的轿夫。
中央纵队一天只能走十几公里。陈云回忆:“在大雨滂沱之下,我们在泥泞下蹒跚,12点钟之内一共走了4公里。”血战湘江五天中,中央纵队4天才走了72公里。为中央纵队安全过江几万红军将士坚守阵地死打硬拼牺牲。无法灵活机动作战,这是林彪彭德怀一生最憋屈的战役。
李德、博古、周恩来三人团一心只想着西进和红二六军团汇合,却全然忘记了肖克率红六军团吃尽苦头后带给他们的忠告——战略转移讲究的是轻装、神速!
毛主席三番五次苦口婆心地劝说领导层改变向西的行进路线,卸掉两个纵队红军战士们的辎重。李德、博古、周恩来三人团压根不把他放在眼里,毛泽东只不过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是个“土包子”,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权早已被他们彻底剥夺。
三人团很固执,只是命令林彪继续侦察全州的情况,并在26日汇报给他。如果有占领全州的机会,在27日可出兵占领全州。
这一命令无疑是误事的,因为前期的侦察已经探明全州空虚,应兵贵神速迅速出击,何必要再侦察一次?
11月28日,红军行军26公里;29日,行军32公里。本可一天走完的路拖了两天,而蒋军30万大军早已在湘江边严阵以待。
此时,红军只能顶着蒋军的炮火强行过江,而担任阻击任务的红1、红3军团,用血肉之躯为红军铺出一条求生之路。(湘江血战,林总建议立即占全州,李德一道命令,贻误战机 星推网络嘉慧 慎独 2020-04-24 )
五.突破湘江意义:
1. 经过湘江战役的生死绝境后,红军战士的意志像钢铁一样坚强,他们的生命像种子一样旺盛。湘江战役是长征走向胜利的新起点。(金一南)
2. 血的教训使红军对三人团指挥错误的不满情绪达到了顶点。毛主席在湘江战役之后,被越来越多的的红军将士呼唤重新出来领导红军,因为毛主席带领红军从来没有打过败仗,更没有打过这么惨痛的败仗。
当时担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的刘伯承回忆说:“红军广大干部从对比中逐渐觉悟到这是排斥了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贯彻执行了错误路线所致。部队中明显地滋长了怀疑不满和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这种情绪,随着我军的失利,日益显著,湘江战役,达到了顶点。”(湘江战役:在至暗时刻探寻希望曙光2019年07月09日 记者 王林 谢洋 胡宁 中国青年报)
3.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想要在湘江两岸消灭红军的梦想破灭了,蒋介石无奈感叹道:“无异纵虎归山,数年努力,功败垂成!”
4.左倾路线一败涂地:
红二师四团团长耿飚回忆:湘江战役的失败绝不是偶然的,是教条主义、机会主义在军事指挥上的失败,它推动了中国红军开始考虑党的领导权问题。
当李德过湘江后看到如此惨重的损失,曾经咄咄逼人,高高在上的李德如今自信荡然无存,他决定掏枪自杀。
只有24岁的博古感到责任重大,又一筹莫展,也企图拔枪自杀,可是被聂荣臻劝阻了。博古对自己和李德从欧洲带回的理论和战略,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聂荣臻回忆录》上P232 1983年12月第二版)
三人团周恩来开始反对博古、李德指挥红军,这就为随后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条件。
面对中共领导人的指责,李德灰心丧气地说自己只是个顾问,对失败不能负责。
李德在回忆录中说:中国革命 “必须由中国人的心理和传统,由中国军事经验的特点来决定,在一定的情况下采取什么主要战术。中国同志比我们更了解在他们本国打革命战争的正确战术。”
5.迷途知返:
中国共产党正在上升时期,他聚集了一批真正的革命家政治家,勇于承认错误,纠正错误。
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特别是湘江战役的严重失利,成为“左”倾冒险主义军事路线彻底破产的重要标志,为之后召开遵义会议并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干部和思想基础。
长征是红军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就是长征的转折点,党中央毛泽东挽救了中国革命挽救了中国共产党。
6. 红军在广西的时间虽短暂,但是影响深远,宣传了革命主张,为广西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