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春宝
节日期间,作为吉林“冰雪顶流”的长白山景区迎来客流高峰,众多海内外游客选择到此共享冰雪盛宴。文旅消费市场的持续繁荣离不开安全稳定的外部环境,为了探访长期以来默默坚守的“长白山守护者”,记者从吉林省抚松县松江河镇出发,乘坐运送物资的越野车,前往吉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长白山边境管理支队维东边境检查站,了解戍边民警们的工作生活情况。
一路上,凛冽的寒风在车窗外嘶嘶作响,零星的飞雪扑向挡风玻璃。驶过几个“肘子弯”,记者到达了被称为“雪海孤岛”的维东边境检查站,此时已接近上午9时。
“这里取名维东,就是取维护祖国东部边陲安宁的意思”“咱这儿海拔有1800米,历史最低气温达到-47℃,一年里有9个月的时间都在下雪”“冬天外出必须带着铁锹,在雪厚的地方铲雪开路”……见到记者,民警们格外热情,争先恐后当起了“解说员”。
37号界标是祖国东北海拔最高、距长白山天池最近的界标,被游客誉为“天池第一标”。维东边境检查站负责37号界标沿线边境巡逻管控工作。民警贺子伟告诉记者,他们一会就要进山沿线巡逻,记者便也随同前往。
这次巡逻不乘车,靠步巡,专门走人迹罕至的林间小道,目的就是确保景区外围安全。进山之前,民警们蹲在地上,用透明胶带缠起了裤腿。“必须得把裤腿塞进作战靴里,再用胶带缠好,雪才不会灌进鞋里。这是我们多年巡逻总结出来的经验。”贺子伟说着将胶带递给记者,示意记者也做好防护。
9时30分,巡逻队正式开始了当天的执勤任务。“注意脚下,不要着急!”在前方开道的民警冯祥琪喊道。走过齐腰的积雪,顶着呼啸的寒风,每前进一步都十分吃力,大家你拉我推,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山顶缓慢推进,不一会儿就裹了一身汗。
“等到了西景区警务室,咱们就能避风歇脚了。”听到贺子伟的话,疲惫的记者再度打起精神,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跋涉,巡逻队伍到达了长白山边境管理支队池西边境派出所西景区警务室。
警务室里热饮、便民充电、景区导览、应急医药等硬件设施一应俱全。“这座警务室是东北地区最高的警务室,2023年建成,不仅是我们开展警务工作的前沿阵地,也是过往旅客的休息驿站。”贺子伟介绍。翻开警务室留言簿,满是中外游客留下的各种字迹,细读下来,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感谢”二字,感谢民警帮忙找孩子、找钱包、找手机、找相机……反映出冰雪旅游途中的警民鱼水情。
吃了午饭,短暂休整后,巡逻队向着天池主峰迈进,这期间需要通过长白山西坡共有1442级台阶的“天阶”。从出发算起,巡逻队已经跋涉了3个多小时,在高海拔和高寒的影响下,记者的脚步越来越沉重,对比之下民警们却显得很轻松,这是因为他们几乎每天都要开展这样的治安巡逻。
终于来到了37号界标处!贺子伟指着界标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这是祖国领土主权的标志,也是我们的‘充电桩’,每次经过这里,卫国戍边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沿线巡逻一切正常,任务告一段落。贺子伟又和民警们来到长白山西景区,投入服务游客的工作中。下午时段,游客熙熙攘攘,执勤民警就是游客眼中的“搜索引擎”,根据记者观察,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他们就要解答将近20条问路咨询。另一方面,民警们还要时刻注意游客安全,提醒大家注意脚下、不要拥挤、有序打卡拍照。
“这么冷的天,民警们还坚守在岗位上为我们服务,给了我们满满的安全感,真的很让人感动。”一名外地游客对记者说道。
一天的勤务工作结束后,回到维东边境检查站营区后,记者看到几名民警正在整理拖车绳、千斤顶等器材。“可能还会有救援任务。”贺子伟解释道,为及时救助处于危难中的群众,维东边境检查站专门设立了应急救援常备力量,搜救迷路人员、协助抢救病发游客、极端气候救援遇险车辆的事儿年年都有。
最近一次雪夜救援发生在去年12月6日,贺子伟亲身经历。“那晚赶上了风吹雪天气,4名南方游客所驾车辆被困,车上的老人又着急又受冻,身体非常虚弱。”贺子伟第一时间把便携式氧气瓶和大衣给了老人。同行民警有的挖雪,有的给后轮胎安装防滑链,经过多次尝试,最终成功将车辆和人员转移至安全区域。
十余年间,维东边境检查站已累计救援各类车辆100余台、人员310余人。在长白山以“冷资源”持续撬动“热消费”的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上,以维东边境检查站为代表的长白山边境管理支队戍边民警一直高标准做好巡逻守护、秩序维护、安全防护、救助服务等各项工作,持续擦亮“平安旅游”名片,全力护航长白山冰雪消费市场。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