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上游新闻记者从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获悉,陆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教研室曾文团队与西南医院医院神经内科周振华团队发布最新合作研究成果,对血栓治疗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
研究团队首次提出,可通过构建基于核酸适配体的人工标志物体系,对血栓药物敏感性进行快速检测,调节药物释放比例,实现溶栓个性化治疗。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成为威胁人们健康与生命的重要因素,如何科学、有效帮助患者溶栓是相关疾病治疗的重要部分。
在临床上,利用静脉药物溶栓是常见方法,但不同患者使用相同的溶栓药物,疗效有较大差异,且药物溶栓的效率也有待提高。
如何提升溶栓用药的准确性?
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团队发现,临床病人的血栓中凝血酶表达存在差异,且凝血酶表达水平与血栓的难溶程度存在显著关联,“这代表凝血酶对于血栓难溶程度具有指示作用”。
是否能通过快速检测凝血酶,了解血栓难溶程度,实现精准溶栓?
曾文主任介绍,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团队提出了可让基于核酸适配体的人工标志物与凝血酶进行反应,提取出血液标志物,再利用高灵敏光学传感技术对该血液标志物进行检测,快速了解血栓难溶程度。
研究团队将人工标志物与纳米溶栓药物结合,设计了智能纳米巡警体系。
当人工标志物与纳米溶栓药物结合的产物注入血管后,它会随血液巡游,识别血栓凝血酶并产生人工标志物反馈血栓难溶程度,再通过无创光控精准调节局部药物释放比例,降低溶栓风险,实现溶栓个性化治疗。
周振华主任介绍,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不仅能显著提高溶栓效率,还能有效减少溶栓后出血的转化风险,降低个体疗效差异,具备临床转化应用潜力,为解决因临床溶栓治疗用药不精准而导致的出血风险高等难题提供了全新理论与技术支撑。
目前,相关成果已在国际权威期刊公开发表。未来,相关研究团队还将围绕血栓诊断治疗和血管再通领域开展深入研究,继续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寻找更科学的治疗方向。
上游新闻记者 石亨
编辑:夏洪玲责编:林祺,廖异 审核:阮鹏程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