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天眼问政”栏目接到贵阳市民王先生反映,称自去年起,他感觉肚脐腹部沉重不适,前往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胃肠科就诊时,接受了无痛胃肠镜检查。
“检查后,医生只是给我开了药,让我回家吃药。但服药后,我的症状毫无改善。”王先生说,后来他也曾前往其他中医院就诊,医生也表示问题不大,开了中药调理,可依旧没有效果。
直到今年2月5日,王先生再次来到贵医附院消化内科就诊,向医生详细说明了之前的检查结果、服药无效等情况后,医生的回复让他很不能接受。
“在我反复强调症状一直未得到缓解后,医生不仅语气不佳,还不耐烦地说‘没病不要吓自己,去看精神科’这样的话。作为患者,我多次就医就是希望能得到专业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即便此前检查报告显示问题不大,但症状持续存在,医生本应耐心倾听我的诉求,为我分析病情,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对我敷衍了事。”王先生表示,医生的态度,影响了其对医院的信任,他希望医院对医生的行为予以纠正和处理,同时加强对医护人员沟通技巧和职业素养的培训,改善医疗服务质量,避免其他患者再遭受类似的经历。
事实情况究竟如何?记者日前向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了解了相关情况。2月10日,贵医附院相关负责人回应表示,针对患者王先生的反馈情况,医院第一时间调查核实,经了解:患者王先生因“脐周不适数月”于2024年9月就诊于贵医附院胃肠外科门诊,完善了胃镜、肠镜检查,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结肠直肠炎,混合痔。外院腹部CT显示:肠淤积。
2025年2月5日,患者因“腹部饱胀不适伴隐痛9月”就诊于贵医附院消化内科门诊,结合患者检查结果,医生告知没有严重问题,但患者因症状不缓解,且担心肠镜检查时肠道清洁不干净,检查不清楚,担心遗漏肿瘤或息肉病变可能,门诊医师再次予开肠镜复查,并完善肠癌基因筛查(患者未查)。
因消化内科是除了心理科之外最容易遭受心理如焦虑抑郁、睡眠、压力等影响而导致各种腹部不适、腹痛、腹胀等的科室,而且,消化内科门诊身心疾病较多,比如功能性肠病(反复或持续出现肠道症状如腹胀,腹痛,大便习惯改变等,但相关检查则没有提示结构性改变和生化学异常)约占消化科门诊所有患者的10%~30%,结合目前患者检查,未见明显器质性病变(即无结构性改变及生化学异常),门诊医师语言安慰患者要尽量放松心态,不要乱想,并建议必要时心理科(即精神科)就诊,来帮助确诊该患者腹部饱胀不适伴隐痛的具体确切病因,再决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及后续长期的健康生活方式管理。
此次关于患者与医生之间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主要是因为医务人员与患者沟通不足,造成患者对疾病本身和医生言语存在一些误解。目前,医院科室对医生本人进行了约谈。接下来,也将进一步加强医务人员管理和培训,督促医生进一步提升服务意识,注重沟通方法,让患者听懂听透,避免因沟通引发误解。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高琴
编辑 徐微微
二审 杨韬
三审 刘丹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