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九点半,和你一起唠世界。
今天我们要聊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兰州有个孩子因为压岁钱被爸爸收走,竟然用爸爸手机报警说“有坏人抢钱”,等警察叔叔赶到才发现是父子俩闹矛盾。这事看着像段子,背后却藏着传统教育和现代法治的大碰撞。
根据民法典,8岁以上孩子的压岁钱是受法律保护的“私人财产”,家长只有保管权。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却扎心了——73%的家长还觉得“孩子的钱就是家庭共同财产”。这不,兰州这位爸爸就是典型,结果却闹到警察上门调解,硬生生把培养财商的好机会变成了亲子战场。
这事或许有更好的解法。比如学学北京海淀区某小学推行的“家庭议事会”,每月开个家庭会议讨论财务计划,给孩子三分之一表决权。或者参考新加坡的《儿童发展账户法案》,把压岁钱写进家庭教育合同。要是这对父子能签个《压岁钱管理协议》,约定好储蓄比例、消费范围,哪还用闹到报警呢?
说到底,这场“压岁钱保卫战”给我们敲了三记警钟:第一,现在的孩子要的不是“听话”,而是“对话”;第二,财商教育得从娃娃抓起,压岁钱就是最好的教具;第三,家长得从“管理者”转型成“引导者”。有学校就开展了“零花钱实验”,让孩子自己记账、做预算,结果发现参与家庭财务决策的孩子,消费观比同龄人成熟得多。
00后开始用法律武器守护压岁钱,这一行为是对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尊重未成年人真实意愿”条款的践行,凸显当代青少年的法治意识以及“有困难找警察”的现代公民意识。同时也说明传统的“家长权威”模式已经跟不上趟。与其把压岁钱变成“定时炸弹”,不如引导孩子把压岁钱分成多个部分,如“储蓄罐”“梦想基金”“零花钱”等,既培养理财能力,又建立家庭信任。毕竟,压岁钱里包的不仅是钞票,更是给孩子的人生第一堂财产权课。
本栏目第107期节目就到这里,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策划 赵世龙
视频制作 高艳
海报设计 王银艳
编辑 郭芳霞
二审陈朝晖
三审 尹长东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