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郭松民 | 美国,在中国的大银幕上脱魅——评《唐探1900》(之一)

发布时间:2025-02-12 14:16:27

  01

  据预测,《哪吒2》的终极票房将达到146亿人民币,这无疑是一个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同时也意味着,《哪吒2》的确和某种强烈的社会情绪形成了共振。而在我看来,这种情绪,就是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点击阅读】。

  《哪吒2》的大受欢迎,曲折地折射了人们试图通过向家庭、师徒关系等等的回归,来获得安全感,并摆脱自己在社会上所陷入的各种困境。

  但人们可能没有意识到的是,当社会重新赋予父权,乃至种种裙带关系所提供的支持以道义、情感上的合法性、正当性时,社会的游戏规则并不会变得更公平,或者对青年更有利,新的门阀、“县城婆罗门”乃至“周公子”之类,也会同时获得道义、情感上的合法性、正当性,成为人们习焉不察的巨大存在,却使寒门青年实现阶层跃升的愿望变得更加渺茫。

  所以,春节档的几部热门电影,如果一定要排序的话,我倒宁愿把《唐人街探案1900》排在第一名,尽管我对陈思诚去年的《解密》有严厉批评【点击阅读】。

  把《解密》和《唐探1900》做一个比较,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即中国的主流电影导演(不仅是陈思诚),一旦要表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或社会主义革命,他们的镜头就变得躲躲闪闪、黑暗压抑,似乎随时可能发生不幸事件,但如果要他们表现旧民主主义革命,包括“国军抗战”之类,他们的镜头语言就变得流畅、明亮,甚至荡气回肠。《唐探1900》中,小岳岳的一句“救中国”,就令不少观众落了泪。

  说到底,这还是一种情感认同的表现吧?我发现,情感才是最诚实的东西。

  02

  为什么这次比较推崇“唐探”呢?

  理由有两点:

  第一,作为一部商业类型片,“唐探”可谓中规中矩,起承转合相当完整,讲了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

  导演愿意讲故事,就意味着他还是愿意同观众对话的,故事讲得越耐心,越合情合理,意味着对观众越尊重。很多导演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根本不愿意好好讲故事,或随便塞给观众一个漏洞百出的故事,然后直接对观众宣讲他的理念,如陆川所做的那样【点击阅读】。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唐探1900》完成了一个讲述美国的“范式”的转变,即把美国从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一样的所在,还原为其真实面目: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

  这个转变极其重要。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开始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历史进程。

  过河,彼岸是哪里呢?

  虽然没有人公开回答过,但所有的精英都有一个心照不宣的默契:彼岸即美国。对于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来说,美国并不仅仅是“另一个国家”,而是一种散发着巧克力和奶油香味的“人间天堂”,是一种信仰,甚至是一种不容置疑的价值观。

  这种对美国的想象,表现在电影中,就是美国永远是蓝天白云,绿色的草地与白色的别墅,美国的故事永远是温馨浪漫,美国人则永远是聪明、勇敢、善良、单纯……

  甚至在钱学森的传记片《钱学森》中,钱老到了晚年,还在纠结回国是不是正确的问题【点解阅读】;

  在陈凯歌的《梅兰芳》中,中国人到了美国才惊讶地发现,原来“美国是一个自由的国家”;

  在《刮痧》《中国合伙人》中,被美国文化认同和接受,似乎成了中国文化的最后归宿;

  在《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美国是如此浪漫,能够成就最不可思议的爱情【点击阅读】;

  在《黄河绝恋》中,嫁给美国,一头扎进美国的怀抱,成了公开宣布的隐秘梦想……【点击阅读】

  不一一列举了。

  所有美国不好的一面,都被导演自动屏蔽了。

  几十年如一日地美化美国,导致相当一部分国人,尤其是文化精英,在精神上被美国PUA,乃至自认贱民,主动依附,由此导致的政治、经济后果都是非常严重的,也限制了中国人对未来道路的想象。

  在《唐探1900》中,美国被还原为“另一个国家”,当然不是人间地狱,但也绝非天堂。

  在中国的大银幕上,美国终于脱魅了,我们在精神上也再次获得了自由!

  希望这一变化,能够成为一个新的开始。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