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纸短情长”匠心续写千年纸韵

发布时间:2025-02-14 15:07:41

刘靖,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中国文房四宝纸笺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传统工艺研究会理事、高级工艺美术师、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安徽省掇英轩书画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荣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江淮工匠标兵”,被文化部授予“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春节前夕,由合肥市文联指导、合肥市书法家协会与巢湖市文联联合主办的“印田掇英”篆刻作品展,在安徽省巢湖市黄麓镇掇英轩艺术馆展览大厅开幕。展览现场精美纸笺与各式印玺相得益彰,为活动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掇英轩作为本次展览的承办单位,为传承和弘扬篆刻艺术发挥了积极作用。

刘靖作为掇英轩的负责人,多年来始终致力于传统纸笺加工技艺的传承创新与传播推广。他将失传百余年的粉蜡笺神奇“复活”,让一大批销声匿迹的传统纸笺产品得以重新面世,中国传统纸笺制作技艺在他的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匠心守护 古艺重生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中,纸笺加工技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历史与艺术的光芒。刘靖作为这一技艺的传承者与创新者,长久以来始终用自己的不懈努力,书写着他与纸笺的不解之缘。

粉蜡笺诞生于唐代,为宫廷御用之物,是当时纸笺品类中最高等级的产品,常用作官府文书及圣旨的书写,在文房用品中享有“圣纸”的美誉。由于制作技艺一直密不外传,粉蜡笺在近代失传了百余年。1997年,在历经数百次的实验后,刘靖成功将失传的“手绘描金粉蜡笺”技艺成功恢复,其工艺精湛、制作精良,至今未有人超越。

采访中,刘靖向记者介绍,“粉蜡笺是由魏晋时期的‘粉笺’和唐代的‘蜡笺’融合、演变,最终发展形成的一种名贵的再加工宣纸。粉蜡笺的‘粉’并非指的颜色,而是制作中对需要纸张进行‘填粉’处理工艺,而‘蜡’则是指‘上蜡’工艺。纸的表面经过涂蜡与鹅卵石砑光后,书写更顺滑、触感更温润,有的粉蜡笺还要进行描金、洒金,可见其工艺及材质的珍贵性,即便是在古代粉蜡笺也是普通人很难见到的‘圣纸’。”

刘靖出生在一个与纸笺有着深厚渊源的家庭,家庭的熏陶为他从事纸笺制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刘靖而言,走进纸笺的世界,既是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掇英轩是最早致力于恢复粉蜡笺的纸笺加工作坊,早在1992年,刘靖的父母就成立了合肥市掇英轩文房四宝研究所,“掇英”寓意拾回中国古代文明的精华。1994年底,掇英轩搬至巢湖市黄麓镇杨岗村。

“我的父亲刘锡宏在学生时代就掌握了工艺美术专业知识,对文房四宝有着特殊的感情,母亲杨宁英也在文房四宝相关岗位上积累了丰富的纸笺产品知识。我大学学的是工业产品造型专业,系统学习过传统工艺美术的理论,这也为我后来在纸笺加工图案设计、色彩运用等方面打下了基础。当时,我虽然很喜欢广告设计的工作,但还是遵循了家人想专心研制粉蜡笺技艺的意愿。1995年10月,我告别了都市的繁华与喧嚣,回到了老家巢湖市黄麓镇杨岗村的掇英轩,跟随父母学习纸笺加工技艺。经过两年刻苦学习,我熟练掌握了拖染、涂布、托裱、砑花、洒金等多种纸笺加工技艺。此后,我接过父母的接力棒执掌掇英轩,开始了对纸笺加工技艺的深度探索。”刘靖说道。

当时,刘靖的父亲对他说:“粉蜡笺是我国唐代著名的纸笺,很多人想恢复它都没成功。你既然决定要走这条路,如果能先把它攻克下来,将来会对你的发展有很大帮助。”父亲的话犹如指路的明灯,让刘靖一下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此后,他在父亲的帮助下,一边在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寻找制作粉蜡笺的零星记载,一边在上百种化学原料中进行试验。在粉蜡笺制作技艺的恢复过程中,刘靖遇到的最大难题是解决纸笺吸水的“粉”与防水的“蜡”配比问题。

“之前,曾有很多人尝试恢复粉蜡笺,但是都遭遇了‘滑铁卢’,纸笺要么脱粉或拒墨,要么不堪折叠。但我并没有退缩,更不会轻易放弃,为此,我北上故宫博物院、荣宝斋,南下安徽省博物馆、泾县宣纸博物馆,试图在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寻找‘复活’粉蜡笺的蛛丝马迹。当时,我还把市场上能找到的蜡、矿物粉、动物胶、植物胶等材料都买了回来,经过上千次比对、分析、反复试验,终于寻找到制作粉蜡笺的配方及工艺流程,再历经数次配方调整、完善,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在1997年11月,制作出了质量上乘的粉蜡笺小样,随后我又耗时两年时间,对于此项技艺进行优化与完善,最终才得以批量生产出‘手绘描金粉蜡笺’。”回忆往事刘靖感慨万分。

粉蜡笺制作技艺重获新生得到了时任安徽省文房四宝研究所所长田恒铭的高度赞赏。北京荣宝斋对掇英轩的手绘描金粉蜡笺给予了高度评价:“做工精细、用料考究,其制作技艺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可代表中国传统手工制纸之最高技艺。”

在成功恢复粉蜡笺之后,刘靖又相继开发出泥金笺、绢本宣、流沙笺、草木染色笺、羊脑笺、硬黄纸等多种纸笺产品,并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相关课题组合作,复原了明代造金银印花笺。他还将现代丝印技术引入金银印花笺的制作中,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制作出的新型金银印花笺物美价廉,带动了我国纸笺加工行业丝网技术的引进使用。2005年,粉蜡笺制作技艺被载入中科院“九五”重大科研项目《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与印刷〉》中。2008年,刘靖所传承的“纸笺加工技艺”被原文化部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掇英轩也获评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2017年,刘靖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随着知名度的提高,掇英轩每年都会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订单。在去年由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举办的第53届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期间,掇英轩的精品纸笺备受欢迎。一位新疆客户通过直播看到掇英轩的纸笺后,当天乘飞机到西安会场找到刘靖,下单采购了一批纸笺。

刘靖告诉记者,“近年来,传统纸笺越来越受到欢迎,尽管市场需求很大,但掇英轩却始终保有传统手艺人的纯真,纸笺加工是个慢工出细活的行当,每一张纸笺都需要严格把关。粉蜡笺不是一般的产品,它是祖先留下的财富,品质是它的生命,惟有匠心坚守,才能使其永续辉煌,世代流传。”

创新传承 致力传播

“让传统技艺能够更好地传承创新,这是每一个非遗人的心声,也是我这些年一直追求的目标。为了让传统纸笺加工技艺适应时代发展,我努力推动纸笺加工行业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在纸笺加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道路上,我忙得不亦乐乎,手艺人、研究者、老师,这几个角色在我身上不停地变换着。”刘靖说道。

近年来,为了让中国纸笺加工技艺在年轻一代传承人中被不断继承与发展,刘靖将纸笺加工技艺的推广引入了大学课堂。作为非遗进校园的早期实践者,自2007年起,刘靖每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为本科生开展选修教学,7年间先后向300多名学生传授纸笺加工技艺。他讲授的课程深入浅出,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很受学生欢迎,旁听的人也很多,甚至还吸引了众多海外留学生。

2015年,他被中国科大人文学院聘为兼职研究员。2016年起,他又连续担任了文化旅游部、教育部、人社部主办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国手工造纸技艺传承与发展研修班”的导师,向全国260余名学员传授纸笺加工技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成果,其中就有来自泾县、富阳、夹江等重要手工纸产地的骨干人员,也有来自故宫、国家图书馆、中国书店等单位的手工纸研究者,大力推进纸笺加工行业内的技术共享和进步。

2022年9月起,他连续4个学期,担任教育部中国文房四宝工艺基地中国科技大学全校公选课导师,通过现代化师徒制的模式向本科生、研究生传授纸笺加工技艺,并在大学里收了44个“徒弟”。

刘靖说:“现在已经是第五个学期了,每学期48课时,虽然是小班制,但感兴趣的学生还是挺多,今年我还带了两个研究生。传统技艺的学习需要沉下心,考验的不仅是学习能力,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纸笺加工技艺,没有个两三年,是无法熟练掌握基本技能的,而想要做好,至少需要八到十年的工夫,并且要学习多个学科门类,成为‘全能’人才。”

掇英轩每年都有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生来此开展研学活动,同学们在这里可以亲身参与到纸笺制作的各个环节中,深度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纸笺加工技艺。2024年,10月14日,安徽省非遗研究会召开一届六次常务理事会,向十家单位、学校、传承基地以及企业授予第二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学基地”称号。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纸笺加工技艺”保护单位——安徽省掇英轩书画用品有限公司成功入选,成为巢湖市唯一入选单位。

采访结束,刘靖感慨地说:“纸笺加工技艺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我有幸成为这门技艺的传承人,感到无比自豪和荣幸。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纸笺加工技艺并能参与其中,让传统技艺走进人们的心中,走进百姓的生活。我将继续坚守匠心,传承技艺,让中国传统纸笺技艺的‘奇花’不断绽放出时代的光华。”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