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海南铁路的“数字匠人”:从海量数据的“蛛丝马迹”中揪出隐患

发布时间:2025-02-14 23:11:21

原标题:海南铁路的“数字匠人”:从海量数据的“蛛丝马迹”中揪出隐患

南海网2月14日消息(记者 王小畅 通讯员 孙磊 蒋程炜 张戈祥)14日8时,海南铁路海口综合维修段检测分析队办公室内已是一片忙碌。一块电脑屏幕上,方寸之地,数千张接触网图像如流星般划过,座位前的丁勇紧盯着每一帧画面——作为供电6C检测分析员,他的战场不在铁路线上,而在数据图像的洪流中。鼠标轻点间,他像一名执剑的“数字匠人”,用代码与像素为铁路接触网安全筑起一道坚固屏障。

工作中的丁勇。通讯员 张嘉豪 摄

铁路接触网是高速动车组动力来源。6C系统被誉为铁路供电系统“神经中枢”,该系统包括弓网综合检测装置(1C)、接触网安全巡检装置(2C)、车载接触网运行状态检测装置(3C)等6个子系统和一个综合数据处理中心,集成了高清可见光摄像机、红外热像仪组等专业设备,其中3C装置如同“鹰眼”,每秒捕捉动车组运行中接触网上千个细节。丁勇的工作,便是从这些海量数据的“蛛丝马迹”中揪出隐患。多年来的分析工作,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进入春运,动车组开行密度加大,丁勇的工作量随之倍增。“分析工作不仅需要严谨细致,更需要争分夺秒,确保每天回传的数据全面得到分析和处理。”丁勇说。

一次视频回放分析中,一处接触网平腕臂形状出现了细微的变化引起他的注意。这个细微变化在镜头中转瞬即逝,对普通人来说根本不可能发现,可丁勇迅速察觉到并反复回放:“金属连接处的弧度比标准值偏移了2毫米。应该是平腕臂材质出现问题,受力状态发生了改变,一旦恶化会影响接触网运行安全。”丁勇迅速将这一情况上报并录入6C系统督促处理。

经现场检修人员前往问题地点进行复核,证实了他的判断。随后检修人员申请作业“天窗”,对该处平腕臂进行更换,成功排除了这一潜在的安全隐患。类似这样的情况,丁勇多次发现并及时上报处理,得到单位的通报表扬和奖励。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句话被贴在他的工位旁。丁勇是一位接触网工老师傅,31年的现场经验,让他的眼睛如同“鹰眼”----他能从光影的微妙差异中辨出绝缘子老化,也能在数据曲线的波动里预判螺栓松动。仅2024年,他就对全段接触网3C数据来回分析了36遍近5万公里,发现隐患362处,全年零误判。

只要有动车在铁路线上跑,6C系统回传的数据洪流就永不停歇。每天上班,检测分析队多台服务器同时启动,高峰期每小时处理上千张图像。丁勇和他的同事们必须在当天完成分析,否则可能错过发现并及时处理隐患的最佳窗口期。同事形容他“像一台精密仪器”:早8点提前到岗,午休时间仍目不转睛盯着屏幕看,下班前最后一分钟还在核对报表。

“检测分析工作要抓重点部位,把控重要参数,结合参数波形图重点分析波形突变点。到了关键部位,如分相、锚段关节、站场咽喉区,要放慢分析速度。遇到疑似隐患时,就更换动车组前后受电弓视角仔细比对,结合4C图片、1C波形进行确认。”丁勇介绍道。

铁路安全持续稳定从来都不是偶然。它是无数个“丁勇”在屏幕前争分夺秒筑起的铜墙铁壁。他们藏身于春运背后,让每一列飞驰的动车拥有了照亮归途的底气。(王小畅 孙磊 蒋程炜 张戈祥)

责任编辑: 小云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