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聚焦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丨简约却不简单

发布时间:2025-02-15 10:11:30

原标题:聚焦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丨简约却不简单

东南网2月15日报道(福建日报特派记者 肖榕)

哈尔滨亚冬会改变了以往办综合性大型赛事高举高打的方式,节俭成为办赛的重要议题和理念。

本次亚冬会举行冰壶比赛的场馆就是由一所小学的冰球场馆改造而来,这里原本是学生和业余选手的冰球场地。其中,运动员的休息区是一间大教室,里面的板报,包括电视屏幕全部都是教学使用的。运动员的热身区原本是一个化学实验室,里面摆放的健身设备全部都是从附近的社区借来的,比赛之后还将一一归还。

看似简单的背后却不简单。这所小学叫南城第一小学校,它的前身是新华小学,建于1956年。随着冰球运动在国内的发展,新华小学在2002年成立了女子冰球队。2017年,全国第一座建在小学里的冰球馆正式落成。

2019年,学校更名为南城第一小学校。学校冰球队在各级比赛中取得佳绩,涌现出一批优秀运动员。参加本届亚冬会的中国男子冰球队中有3人、中国女子冰球队中有6人是从这所小学的冰球馆走出的。

据统计,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南城第一小学校为代表,哈尔滨市平房区先后为国家、省、市培养冰球运动员266人,其中有68人入选国家队。2023年,南城一小被中国冰球协会授予“冰球摇篮”称号。因为多了一条冰球成才的道路,南城第一小学校和周边多所学校的数百名农村孩子改变了命运。

本届哈尔滨亚冬会包括冰壶在内的5个冰上项目场馆,都是利用原有场馆及设施升级改造而成。其中甚至还有1996年哈尔滨第三届亚冬会“遗产”,在近30年后的今日也依然在发光发热。

比如说,举办速度滑冰赛事的省冰上运动中心的速度滑冰馆,其实已经有30年的历史了,举办过大大小小的国际赛事,在本届亚冬会上共决出14枚金牌,也是产生金牌数量最多的一个场馆。

再比如,女子冰球比赛的场馆升级改造之前是哈尔滨体育学院的大学生滑冰馆。这个场馆于2008年投入使用,2009年曾作为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的比赛场地,比赛结束后一直作为哈尔滨体育学院的教学用馆。

公开资料显示,哈尔滨完成全部场馆升级改造花费是5.6亿元——作为对比,2007年长春亚冬会的“五馆一场”竣工时,场馆直接建设费用是8亿元。以最近的2023成都大运会和2023杭州亚运会为例,数据显示,成都大运会用于49个场馆建设的费用为180亿元左右,杭州亚运会用于57个场馆建设的费用为200亿元左右。

毫无疑问,承办一次综合性大赛带给一座城市的美誉度和商业价值是持续且长久的,但整个筹办过程的巨额投入也让很多城市不堪重负,捉襟见肘。

这也让我们更加关注哈尔滨亚冬会在竞技层面之外的变化:这届亚冬会从申办到承办只有600多天的筹备时间,这在以往的世界大赛和洲际大赛上从未发生过;这届亚冬会的全部比赛场馆都是已有场馆,而无新建场馆,这也是中国举办洲际大赛的第一次。

举办亚冬会,短短12天的精彩,但是它举办在社区当中,举办在学校当中,可以让这里的市民和孩子近距离感受一场运动会带来的激情和热情,也让亚冬会的“遗产”扎根进了更加肥沃的土壤。

从这个角度来讲,“绿色、共享、开放、廉洁”,这不仅是哈尔滨亚冬会的办赛理念,也在折射我们正在以更轻松的姿态和更实际的方式去扮演一种新的角色。

这样的平常心恰恰是我们走向体育强国的底气。

(肖榕)

责任编辑: 小云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