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既然作为资产阶级眷养的学者,那么他提出的理论毫无疑问地为资产阶级服务。实际上即使罗素能指出人有所谓“社会性”,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也会像韦伯等庸俗社会学者一样把问题归咎于“宗教”、“权威”等表面的资产阶级自己臆想出来的的概念去了。这归根结底还是阶级性的问题,站在哪个阶级的立场上,就为哪个阶级说话。
另外,编者再补充一点,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社会当中也有竞争,有无产阶级之间举行的劳动竞赛。但这种竞赛绝对不可能像资本主义社会当中,以最丑陋最罪恶的私有制的互相兼并,以实现资产阶级利益的方式存在。归根结底还是两条路线,政治挂帅还是经济挂帅,是服从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革命第一,还是服从资产阶级的个人利益,利润第一,竞争成果第一,这是一个根本的区别。
罗素最致命的地方,就是站到资产阶级的立场上,进行分析,罗素割裂了物质和意识,跑到了纯粹的意识主导一切,是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的反动思想,其实就是让无产阶级不要去搞暴力斗争,不要去搞革命,一个资产阶级圈养的缩头乌龟罢了。
此前,笔者曾就罗素对于马克思主义地观点有过批判,但对于罗素自身的哲学缺乏深入,这次就是围绕罗素的哲学进行分析,将以罗素的《幸福之路》为切入点展开对其哲学思想的批判,以期能达到对于资产阶级哲学的揭露的目的。
《幸福之路》内容梗概
全书构造很简单,就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探索为何不幸福的原因,第二部分就是如何变得幸福给予解答。
首先,在第一部分中罗素总结了八个使人变得不幸福的原因,分别是:慧极则伤、竞争、无聊与兴奋、疲劳、嫉妒、罪恶感、受害妄想、舆论恐惧。
对于认慧极则伤产生的不幸福感,罗素这样说道,凡是当真把自己的不幸归因于自己的宇宙观的人,都是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实际上,他们是因为自己尚不清楚的某些缘故而不幸福,但这些不幸福却误导他们聚焦于人世间那些不如意。听起来更像是说一种虚无主义,即明白的越多越发觉得迷茫与不幸福。罗素给出的建议就是换个视角,享受人生,例如爱情、艺术。
对于竞争,罗素认为是比谁更成功的比赛,将胜利看的过分重要或是视为幸福之源,就会陷于烦恼和不幸。因此不应该把竞争视为主旨,这样会神经衰弱。
对于无聊与兴奋,罗素认为无聊是一定存在的,所有需要兴奋,但不宜过度,否则就象鸦片一样。
对于疲劳,罗素认为肉体疲劳只要不过往往能带来幸福感(充实感)。相反,神经性疲劳(失眠、焦虑)很有危害。
对于嫉妒,罗素认为来源于竞争和不必要的谦虚。
对于罪恶感,罗素认为更多的源于道德说教。
对于受害妄想,罗素认为自我中心是根源。
对于舆论恐惧,罗素认为是太在别人的想法所致。
其次,在第二部分中,罗素给出了变得幸福的方法,分别来自于:兴致、情爱、家庭、工作、闲情逸致、努力与放弃。
对于兴致,罗素认为这是人天性的一部,而一份有趣的工作是必要的。
对于情爱,罗素认为相爱是可以给予人安全感的,不应该对爱保有戒备。
对于家庭,罗素认为父母应予以孩子应有的尊重。
对于工作,罗素认为工作具有消除无聊和实现抱负的优点,好的工作应该具有需要运用技能和具有建设性两点。
对于闲情逸致,也就是核心兴趣之外的一些小情趣的培养。
对于努力与放弃,在罗素看来,努力是为了获取某种权力,而放弃也就是及时止损也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罗素说到,幸福必然部分取决于环境、部分取决于自身,如果衣食住行和情爱、健康、工作和尊重都得到了,也就是外部环境都不糟糕的情况下,只要一个人的激情和兴趣都是向外的,就有可能获得幸福感。
对罗素哲学的批判(前半)
其实,通过上文梗概,我们大致可以发现,罗素这本书也没讲什么,他大致地指出了一些资本主义社会下的问题体现在个人身上的表现,但给出的方法是及苍白无力又荒唐可笑,接下来笔者将对着套思想进行批判。
首先是关于对不幸福原因的批判,无论是虚无主义、竞争亦或者是自我为中心,这些现象并不是个人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因为这些现象在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这是源自于罗素幸福取决于环境与个人的错误理念的,事实上,人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从出生起就已经跟这个社会搭钩了,时时刻刻受着这个社会的影响,是不可能独立于这个社会的,好比方说一个小孩在还没记事起脑子里就能产生社会主义思想吗?这是不可能的。所以,看似幸福感是取决于人和环境的,其实完全是环境受环境影响的,或者更严谨地说,其社会性的一面是受环境影响的。也就是说虚无主义、竞争和自我中心本身是个体对社会的投射。
先说说虚无主义,或者说空心病,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义,这本质上是源自于大众在资本主义下的无权。在发现自己无力改变这个现状之后,便会产生无聊(麻木)和寻求兴奋。现实生活中的短视频和游戏皆是如此,给你塑造出了一种小资产阶级式的乌托邦,让你沉浸其中,在停止享乐之后又无法接受现实的残酷,于是又回到了奶头乐的怀抱,如此循环往复,出现了更多的精神疲劳而不是肉体疲劳的问题。这种虚无主义,正是缺乏政治挂帅的结果。
再就是竞争,竞争简直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代名词,上到统治阶级的内部权力斗争、中到社会中的所谓商战、下到学校内卷,只要人一天还在这个社会中,就逃不出竞争的魔咒。罗素却以一种竞争不好的上帝视角来回答这个问题,本质上还是跟他是既得利益者(贵族)有关,他不必亲身参与,只要负责向斗兽场里互相厮杀的人投去同情的目光就好了。而他本人对于竞争的批判则更像是欧洲老钱(old money)对于美国新钱(new money)的批判,说得更通俗一点就像孔夫子批判春秋礼崩乐坏一样,属于一种“落后”对“先进”的批判。原因在于罗素不能够接受资本主义社会褪去最后一点优雅的、温情脉脉的外皮,转而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丛林中狂飙,转化为赤裸裸的生存竞争,想必这也与他所处的时代(1872~1970)——资本扩张到帝国主义确立时期有关。这种竞争的本质,就像笔者在前面提到的斗兽场视角一样,是占有着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给无产阶级一点点蝇头小利就能促成无产阶级的内斗,简而言之,就是缺乏生产资料。
最后就是自我中心,也就是罗素口中的受害妄想、舆论恐惧和罪恶感。资产阶级也不是傻子,放任着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问题和破解之策而坐以待毙,它一定要做出些许对策才行,比如用竞争撺掇无产阶级内斗,然后提出一套思想体系,即个人主义,用来给无产阶级洗脑,来防止无产阶级的联合。至于罪恶感这种源自道德的东西,就必须要指出道德的阶级性,因为道德是属于上层建筑的东西,是被经济基础决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的道德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的道德就会完全不一样。
小结
以上,是笔者对于罗素提出不幸福原因的批判,我们可以看到,罗素的分析矛盾的方法始终是一种所谓的理中客式的资产阶级视角,导致其对很多问题只是浮于表面,并将其归咎于个人问题,就像是说抑郁症患者之所以得病是因为心理承受能力不行一样,完全忽略了人是社会动物,是社会的一份子这个问题。
受限于篇幅,笔者将在下篇继续对罗素的解决方法进行批判以及提出马列毛主义者的解决方法。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