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京津冀首次合作共建养老服务人才基地

发布时间:2025-02-17 13:08:15

见习人员陪老人下棋

养老院里的年轻人带着老人们玩“彩虹伞”游戏

去年12月,由京津冀三地共同打造的首批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基地和见习基地揭牌,“同质同标”推进三地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互促共建,首次运用了“院校 养老机构”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批年轻人借由该模式,明确了自己未来专业从业方向。

业内专家表示,该机制有助于打破地区间的壁垒,促进人才在京津冀地区的自由流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也能够有效增加京津冀养老服务人才供给,缓解供需矛盾,有助于解决养老专业人才紧缺情况。

新模式

填补养老服务人才缺口

菅亚珏是天津城市职业学院老年专业带头人,原本是英语专业的,2017年转到老年专业。她于2018年开始打造的《适老活动策划与组织》课程在2023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在线精品课程。同年,她担任了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负责人、“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主编。

她所在的天津城市职业学院,是全国职业教育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该学院连续举办五届京津冀养老专业人才培养产教对接会,为京津冀养老服务业相关部门及人员提供资源整合与交流平台。同样,该校也是首批京津冀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基地之一。

菅亚珏介绍,随着天津市老年人口数量及服务需求的增长,养老服务行业人才数量存在一个巨大的缺口。根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最新公布的报告,即便按照一般口径的1比3来看(每3名完全失能老人需要一名照护),我国养老护理人才的缺口规模已达到500万人,其余各类相关的专业服务人才同样缺乏。据测算,天津市352家养老机构中,养老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缺口仍达上万人。

去年7月,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联合发布《京津冀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基地、见习基地管理办法》。菅亚珏介绍,办法里面强调“同质同标”,意味着让三地采用相同的标准进行人才培养。她认为,这有助于打破地区间的壁垒,促进人才在京津冀地区的自由流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也能够有效增加京津冀养老服务人才供给,缓解供需矛盾。

据了解,去年12月底,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又共同发布了首批20家京津冀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基地和见习基地单位,为有需求的三地失能失智、高龄、残疾等常住老年人的居家照护人员提供专业资源,“同质同标”推进京津冀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互促共建。

培训基地侧重于“学”,主要面向三地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实践教学、技能培训、竞赛指导,也面向社会开展养老服务人才技能培训。见习基地还侧重于“练”,主要依托三地设施条件良好、管理机制健全的养老服务机构,设置一批针对性、稳定性强的见习工作岗位,搭建起从课堂到岗位的桥梁。

“这个行业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学生毕业后不愿做本专业工作。”菅亚珏表示,该行业因为社会认同低、薪酬待遇不高、职业发展空间有限等多种原因,致使行业缺乏吸引力,大概只有30%至40%的学生在毕业后愿意从事本专业工作。

另外,许多机构更愿意招收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护理人员,能够迅速组成团队,适应工作。但通过见习,学生在充实专业知识外,也能具备一定实际工作经验,能够更快地适应新角色并独立开展工作,在市场中更受青睐。同样,专业素质过硬的人才,有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养老服务质量。

新理念

“见习生”升级为养老规划师

天津城市职业学院于2015年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近三年招生人数逐年递增,目前有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高职生和中职生共452人,2024年新增老年护理专业93人。

菅亚珏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当前养老服务更加完善,不仅是护理,还包括老年人健康管理、信息技术、老年学、营养学等专业,主要是为老人提供多元化服务。这些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多为社区驿站和养老机构的护理员、社工、养老管家等。

通过见习,学生们可以与医护人员、技术人员和社会工作者等不同背景专业人士合作,发掘特定领域或擅长的技术方向,为今后进一步深造或者选择专业化发展道路奠定基础。

胡睿洋是天津城市职业学院的一名毕业生,在此前的见习活动中,他被分配到北京一家养老机构。

“我学习的是智慧养老服务专业,在校时,很多养老理念一直是书本上看到的,来到见习阶段才见识到了理念落地之后的成果。”胡睿洋说,养老服务不再局限于护理,而是潜移默化地通过小机制或者设施,让老人无形之中进行智力和身体机能锻炼。同时还将居家生活、美食餐饮、医疗护理、文化娱乐、健身运动等全方位的服务与功能融合一体。

他说,老人除了可以根据个人需求选择服务以及支付方式、支付周期外,养老机构还设置了诸多供老人娱乐的免费设施以及自发组织社团的机会,他们可以根据自身喜好选择参与。此外,机构还会定期为老人们举行活动,为社团提供表演平台,也会在活动中充分倾听他们的需求以及意见,再由机构专人负责对设施、机制进行改进、创新。

“对于老年人来说,可以发挥余热,让他们参与到自己的养老环境决策当中,在机构里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胡睿洋说,通过这些工作的接触,让他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了新的认识——养老服务的优化能让一批甚至一代老人受益。

见习结束后,胡睿洋决定回到天津一家新建的养老机构从事养老规划师工作,通过在北京养老院学到的理念和方法,他一方面将保险养老模式推广;另一方面成为老人、家属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传话筒”,不断对养老院机制、建设提出意见并做出改善,让天津的老人拥有更加丰富、多元的养老环境。

胡睿洋说,通过在北京的见习经历,让他看到了养老服务行业中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北京的养老服务十分细致,各种业态养老形式多样,我们与北京的养老机构进行合作,将见习学生送去学习,让学生进步的同时,也能借此为北京输入年轻化养老服务人才。”菅亚珏介绍,该校每年都会有30名左右的学生到北京各个养老机构进行见习。

据了解,天津城市职业学院此前曾与北京劳动保障管理学院开通过学分互认合作,双方提供特色化课程供两地学生自行选择,交流学习。“之后这个项目我们计划继续跟进和更新。”菅亚珏介绍,天津城市职业学院还与北京社科院合作开发养老服务课程,进行校企合作和国际课程引进,在课程完善之后,还会派专业老师到天津、河北各个相关院校进行授课。

当前,该校与河北区民政局、北京泰康之家等十余家企业机构深度合作,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将“校内教学与企业实训”相结合、“专业教师进企业与企业导师进校园”相结合。还与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河北工业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四方联合京津冀康养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与京津冀院校和企业合作开展“京津冀养老专业人才联合培养”“京津冀智慧健康养老机制研究”等4项横向课题研究。

生活

“看到这些孩子我们就高兴”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协同发展中的三省市按照各自的定位推出配套产业。河北三河相关部门和企业积极推进康养产业,承接首都养老功能疏解。

位于三河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便承载着这样的职能,也是首批京津冀养老服务人才见习基地之一。该机构位于潮白河东侧,距离北京市区有一小时左右的车程。里面设有7500套养老居所,约15000张养老床位,如今有7000余人在此安养,95%住户为京籍老人。

91岁的刘世芬此前居住在北京丰台方庄,退休前在医院工作。“几年前我们小区进行翻新装修,为了躲清静,我来到了这里。”刘世芬说,这里的居住环境、服务设施和入住者的文化素养等方面与自己比较契合。她在这里的一套两居室已经住了6年。她所居住的17号楼,距离燕达医院仅有一两百米远,如果突发疾病,可以经由绿色通道迅速前往。遇到感冒发烧之类的小毛病,楼下值班的医护人员和园内的综合门诊随时就能帮忙。除了医疗便利外,在该园区里,一批批见习生带来的活力,也让养老生活不再单调。

河北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总经理刘培宗介绍,燕达养护中心2024年接收实习学生100余人,分别来自京津冀不同教育基地、职高院校与本科学校。几个月前,21岁的实习生小韩从唐山的一所职业学校来到金色年华养老院见习,因为对东北秧歌比较擅长,就在每周两节的舞蹈课中传授相关技巧。年轻人活力四射,加上性格开朗、言语幽默,小韩很快与老人打成一片。

“她特别可爱,年轻又有活力,课堂上把大家逗得笑声一片,教课也很认真,每次看到这些孩子我们就高兴。”在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养老7年的张女士告诉北青报记者,小韩在春节前实习期满时,不少老人和工作人员都很不舍。

郭蒙鑫今年23岁,是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学生,目前在天津一家养老机构见习,主要负责为老人策划活动。她的见习生活同样给养老院的老人们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很多机构在招聘时,都会要求有一定工作经验,所以我们对于见习也格外珍惜。”参加过见习之后,她才充分了解到——“经验”是做好这个行业的“刚需”,尤其是在和老人沟通方面。“老人们都有自己的行为习惯,有时候不同习惯碰撞到一起,就会产生矛盾。对于这种情况只能劝导,而且还要私下劝,不能让老人丢了面子。”郭蒙鑫说,每次在养老院组织活动,都会有一阵“尴尬期”,最后甚至产生矛盾,不欢而散。后来,养老院里的年轻人开始探讨如何缓解尴尬。思来想去,最有效的便是开拓老人们的娱乐方式,跳出固有领域,让他们接触更新鲜、更有趣的事物。

郭蒙鑫说,他们逐渐把一些年轻人喜好的娱乐方式带进养老院,比如,一些情感类、推理类剧本杀以及“大富翁”、UNO等游戏,也包括短视频平台比较火爆的滚易拉罐赢奖品和黏黏手粘金币之类的“网红”游戏,“有些老人需要多运动,我们还会教他们跳手指舞,一边锻炼一边玩,还能哄老人开心。”她说。

79岁的王奶奶,此前没有接触过桌游,真正参与过之后,每次谈起“大富翁”,就有着说不完的话。她告诉北青报记者,一开始自己玩不明白,这群孩子就拽着她、教她,没想到慢慢地自己竟有些上瘾,“每次玩桌游,都能感受到满满的快乐,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她说。

83岁的李奶奶钟情于推理类剧本杀。她说,“在剧本杀的谜团中,我找到了久违的刺激与乐趣,每次揭开真相,我就感觉到幸福,满满的成就感。”

在养老院里,老人们常叫郭蒙鑫是小郭、小鑫、鑫鑫。“老人们一见到我们,就拉着我们进屋聊天,偷偷塞零食,算是一些偏爱。”郭蒙鑫说,真正从事起养老服务这项工作之后,发现这个职业让她很有成就感,行业本身也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新机构

尽心培养每一个见习人员

国寿嘉园(天津)养老养生投资有限公司是首批京津冀养老服务人才见习基地之一。该养老机构一共有712套房间,可供1000位老人入住,养老院内有专设的24小时医务室以及一家二级医院,同时还与多家三甲医院合作开通了线上问诊和紧急转诊服务,老人医疗、买药还可享受京津冀三地的医保。

目前该院接收了560余位老人,15%是异地养老的老人。“北京多一些,大多都是子女出国了,老人不愿意离开,选择来天津养老,性价比高一些。”养老机构营销部袁经理告诉北青报记者,“机构里娱乐、护理方面的设施都相对完备,最缺的是年轻的护理人员。”他说,目前机构里许多护理人员都年纪偏大、学历较低,虽然干活利索,但与客户之间沟通以及做创意性活动设计等会有困难。

袁经理说,相比之下,除了具备一定学历、护理知识更成体系外,年轻人情商也普遍较高,会哄老人开心,服务时也总能给老人带来新鲜观念和新鲜事物。“在当前的养老环境下,老人对心情以及养老品质都有更高的要求,年轻人带来的活力往往能感染周边,正可以弥补老人在养老院的孤独感,是提高养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京津冀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基地和见习基地揭牌后,能帮机构快速招揽年轻的专业人才。”国寿嘉园(天津)养老养生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洋告诉北青报记者,机构每年都会从各个学校招收30名左右的见习人员,可根据学生自身意愿分配岗位。主管层、经理层、总监层的领导甚至亲自带学生,培养见习人员各项专业技能。

张洋说,老人与年轻人之间有一种天然的“容错率”,学生们会体谅老人,老人们会心疼孩子,即便有一些失误,相互之间也能理解,“老人和机构都十分珍惜这些年轻人,当然也希望他们能留下来工作,为养老机构增添活力。即便最终没能选择我们,我们也希望通过见习,他们能在养老服务行业发光发热。”

文/本报记者 王浩雄 董振杰

供图/受访者 统筹/孙慧丽责任编辑:韩保林(EN087)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