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2月17日获悉,国际知名肿瘤学家、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候任主席、上海市东方医院教授周彩存团队率先研发采用“CT影像和智能传感一体化技术”的穿刺手术导航机器人,只需一次扫描,系统就可完成患者坐标与定位系统坐标系的配准。医生根据手术路径规划,即可实现穿刺器械的准确导航定位。
在肺部疾病的诊疗中,穿刺活检取是一个重要的病理诊疗方法。但患者在呼吸时产生的运动位移十分干扰传统肺穿刺的精度。周彩存团队的研发成果可有效帮助医生减少穿刺调针次数、最大限度避免并发症,从而减轻患者痛苦。同时,患者担心的CT扫描次数多和受辐射剂量大等问题也能得到解决。
周彩存告诉记者,在穿刺活检过程中,肺小结节容易因呼吸运动而发生移动,不但增加了穿刺取样的难度,还可能导致假阴性结果的出现。传统方法需要多次借助CT扫描来调整针位以准确穿刺结节,还可能引起气胸、咯血等并发症。
对此,周彩存将目光投向医疗器械领域。4年前,周彩存团队注意到基于CT图像的穿刺手术机器人技术,而后团队持续完善和改进该机器人,并于近期将穿刺手术导航机器人投入临床应用。团队的相关临床试验成果在国际知名肿瘤学杂志《肺癌》上刊登后备受关注。
周彩存分享了几位接受机器人活检手术的病例,无论直径仅6毫米的小结节,还是隐匿于下肺胸壁位置的病灶,或者贴近数支动脉、支气管及软骨等结构导致穿刺路径选择极为受限的病灶等,对于传统穿刺方式而言,可能耗时很长、风险巨大、难度极高,而在穿刺手术导航机器人辅助下则轻松迎刃而解。
据了解,机器定位精度达亚毫米级,从根本上提高了经皮肺穿刺活检的精准度。在该系统辅助下,穿刺效率明显提高,患者气胸和出血风险显著降低;整个操作流程省去了手术过程中粘贴标识、测绘穿刺点及“分步进针”等步骤,原本30分钟左右的传统穿刺手术能够有效缩短到8分钟至10分钟。使用该机器人并不改变医生传统穿刺习惯,无须特殊的光学、电磁类配件的安装与配准,经过培训的医生可快速、精准使用机器。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