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祖国好 家乡美】从冰封到复苏的生态守护之旅
在青海湖巡护。刚察县综合行政执法局供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老冰泛蓝,新冰透白。这片冰顶多冻了三天,得绕道走。”2月13日9时,在青海湖步行巡逻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综合行政执法局伊克乌兰乡综合行政执法中队队员才让东智布蹲下身,指着眼前莹润的冰面,提醒其他队员注意脚下安全。
青海湖作为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之所以如此重视对青海湖的保护,正是因为其独特的生态系统意义重大。这里不仅为珍稀鸟类提供了栖息、繁殖和迁徙停歇场所,还是青海湖裸鲤等特有物种的唯一家园。
为了更好地守护这片生态要地,刚察县在管理机制上进行了创新,整合6支执法队伍组建刚察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并在5个乡镇分别设立生态环境保护办公室,形成了“网格员日常发现、乡镇吹哨、执法队报到”的行政执法协调配合机制。
“冬春季是青海湖封湖育鱼的重要时期,为防止偷盗者凿冰捉鱼,我们几个中队加大了巡护频次与范围。不仅增加每日巡护的时长,还将巡逻半径扩大至青海湖刚察沿线周边的各个隐秘角落。”湖面寒风凛冽,入冬后,才让东智布和队员每天都会前往青海湖巡护。
巡逻小队从伊克乌兰乡亚秀村附近出发,沿着青海湖湖区走了五六公里,几人鼻尖冻得通红。在冰面上巡逻,要比陆地难得多,双脚不仅要紧紧扒住冰面,眼睛还得时刻盯着冰面看有没有“冰眼”,费力又费时。
最近的几次巡护,伊克乌兰乡和泉吉乡综合行政执法中队联合行动。“我们两队共4人,为便于巡护,我们提前沟通、规划路线,共同制定巡逻方案。”泉吉乡综合行政执法中队队长苟智彬,边介绍边随手捡起废弃的饮料瓶。巡护时随手清理垃圾,已成为巡护小队的习惯。
四人巡逻小队。记者 丁玉梅 摄
“阿吾,保护湟鱼就是保护青海湖,一旦发现有可疑人员请立即联系我们!”路上遇到村民,巡逻小队及时停下脚步,耐心地解释:“要是湟鱼的数量持续减少,湖水的生态循环就会被破坏,湖水的水质可能也会变差。青海湖养育了我们,现在是我们守护它的时候了。”
告知了村民联系电话,巡逻小队继续沿着湖边前行,一行4人在寒风中走过漫长的湖岸线,直至下午到达泉吉乡圣泉湾生态体验区。入冬后,青海湖“蓝冰”在网上热度持续升高,不少游客纷纷赶来青海湖打卡拍照。“您好!越往里走冰冻得越不结实,大家要注意安全。”看到游客为找到更好看的“蓝冰”越走越远,苟智彬及时上前劝导。
冰面看着结实,其实暗藏着危险!上个月刚察县综合行政执法局与海北州相关单位开展联合巡查,才让东智布和队员乘坐水陆两用车巡护时,冰面突然开裂,险些掉进湖里。
“当时车行驶得不快,要掉进去时我们及时跳车,才避免掉进湖里。也因专项巡护人员多,大家迅速围拢,找绳索、喊口号,合力把车从冰窟窿里拉了上来。”才让东智布说。
夕阳将冰面染成琥珀色时,巡护小队才返回。“随着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现在非法捕鱼的比前些年少了!”苟智彬是土生土长的刚察人,从小就在青海湖边长大,他还记得小时候也有不少本地人捕鱼吃,不过随着封湖育鱼以及环保政策的实施,如今刚察人人都知道保护青海湖裸鲤。
正如苟智彬所言,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正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生态奇迹。最新监测数据显示,青海湖水体面积为4650.08平方公里,水体面积自2005年以来连续20年扩大,水位平均每年上涨近20厘米。目前湖水面积已恢复至70年前水平。
水体面积的扩大,为众多生物提供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青海湖裸鲤的种群数量逐渐回升,成群的候鸟也纷至沓来,湿地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初春的青海湖,湖面仍被冰层覆盖,阵阵春风吹过,冰下涌动着无限春意……
(丁玉梅)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