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记者走基层|“老字号”书场焕新了
“忽听得关门外,‘咚咙咚’战鼓擂。张飞领兵把关下,嘿!正遇见马超把兵催……”8月28日下午3时,唐山市路南区万顺书场内,随着快板书《战马超》精彩亮相,每周一场的社区非遗曲艺文化展演正式开场。
8月28日,在唐山市路南区万顺书场,群众正在欣赏曲艺表演。河北日报记者师 源摄
醒木一方,拍案前朝旧事;折扇一把,扫落后世风霜;说唱一折,喝得满座惊堂。小小书场,藏着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
“台上演喜怒哀乐,台下品百味人生。”文北西楼社区居民袁锋说,自己是曲艺爱好者,每周都会来书场,“在书场里,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文化韵味。泡上一杯茶,听听咱乐亭大鼓、评书等曲艺节目,特别惬意。”
万顺书场负责人唐建文告诉记者,书场所在地正是“老唐山”最繁华地段——小山。以前,曾有“不到小山等于未到唐山”一说。“解放初期,位于小山核心区域的书场有十八处之多,其中万顺书场最大。但唐山大地震后,书场逐渐没落。”唐建文说。
生在曲艺之家,唐建文从小就在各书场“跑园子”,对曲艺文化十分痴迷。“地震后,母亲用‘万顺书场’之名重新开张,再现原汁原味的传统曲艺。”唐建文说,2018年起,他接过母亲的“接力棒”,将书场进行扩建,每周举办两场曲艺演出,传承和延伸唐山曲艺的文化积淀。
为让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这座书场不断拓展“边界”。记者在现场看到,场地四周展出着各种曲艺老照片、伴奏乐器、手稿等,有的物件甚至有百年历史。
“让老书场愈加‘醇香’,融入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是我们秘诀之一。”唐建文说,除了表演地道曲艺外,书场还长期开办“曲艺史话说唐山”展览,吸引哈尔滨、青海、青岛等各地游客前来“打卡”。
“有一字长蛇旗,二龙出水旗,天地三才旗,四门斗底旗……”说话间,台上12岁评书小演员的一段评书贯口,引得台下阵阵喝彩。
“老书场赢得了新观众,也迎来了新力量。”唐建文说,如今,越来越多的曲艺“后浪”走进书场学习传统文化,“他们不仅延续着经典故事中蕴藏的文化基因,还进学校、进社区,让更多人领略传统曲艺的魅力。”
“冀东的三枝花,皮影、评剧、乐亭大鼓,叫您百听不烦。您快到唐山来看一看,唐山的变化,我可说也说不完啊……”现场,一曲乐亭大鼓《赞唐山》,唱出了表演者对家乡的热爱。
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历久弥新。如今,万顺书场创作改编了一批描述唐山美景、时代新风等主题作品,让观众享受了艺术盛宴,还汲取了时代养分。(河北日报记者 师 源 汤润清)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