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电工高级技师樊凡
优化改进设备 助力提升产能(工匠绝活)
本报记者 高 炳摄影报道
【绝活看点】
从修理单台传统设备,到维保整条自动化生产线,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电工高级技师樊凡扎根生产一线20余年,累计主持及参与车身厂设备改造改进项目37项,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陕西省技术能手、三秦工匠等荣誉,并被确定为2024年大国工匠培育对象。
手握控制器,按下按钮,眼前的工业机器人跟随指令,锁紧阀片。“现场调试,心要静,也要细。”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车身厂装焊车间里,电工高级技师樊凡(见图)扯着嗓子,给徒弟们讲解调试技巧。
樊凡一身工装,走路、说话风风火火。与传统电工不同,她负责维护的是自动化生产线上的工业机器人。
2007年,车间正在调试优化阶段的弧焊机器人出现故障——焊接效果不稳定,有时会出现烧穿、焊偏、有气孔等问题。为找到解决方案,樊凡向焊工师傅请教、买焊接书籍钻研,再结合生产一线的具体情况反复进行分析研判。
一番“诊断”,“病因”查明——机器人的焊接参数、焊接姿态不匹配;“药方”也随之开好——优化运行程序。经过樊凡的调试,弧焊机器人生产的工件,一次合格率提升至95%以上。
精准解难题,诀窍在苦练。2002年从学校毕业后,樊凡进入陕汽,成为一名维修电工。不久后,生产线向智能制造转型,工业机器人“上岗”,樊凡的任务也随之调整:从传统单台设备的维修,拓展为自动化生产线的维保。
“转型,是压力,更是动力。”樊凡刻苦补习理论知识,读了上百本专业书籍;设备厂家派人来维修,她就跟着专家现场请教;机器人的操作程序全是英文,她就用翻译软件逐字逐句查询……凭着一股子“钻”劲儿,樊凡很快便可独立完成机器人普通编程,也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
“随着技术熟练、经验积累,我们开始有勇气、有能力直面更多复杂的情况。”樊凡说。
2017年,陕汽“X3000”车型订单增加,企业产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该车型与‘F3000’车型相似,能不能把‘F3000’车型的生产线改造一下?”樊凡联系上机器人制造商,得到厂家反馈:点子可行,但费用需要几十万元。
樊凡便跟同事们提议:“要不,咱自己改一下试试?”
收集数据、对比分析、修改程序……樊凡带着团队成员一起攻关。“生产线上,多台机器人之间的协调是一大难点。”樊凡最担心机器人发生碰撞,破坏设备,“最后,我们在软件程序上设立‘虚拟屏障’,确保了机器人的运行安全。”
3个月后,两种车型成功实现混线生产——“X3000”车型驾驶室装配能力,从每天200辆提高到300辆,同时保障了“F3000”车型驾驶室的正常生产。这些年,樊凡团队持续创新改造,由他们改造的“X6000”车型自动化生产线,已经可以兼容近30种车型的混线生产。
近年来,樊凡已累计主持及参与车身厂设备改造改进项目37项,完成小改进33项。她的勤奋也收获了认可,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陕西省技术能手、三秦工匠等荣誉,并被确定为2024年大国工匠培育对象。
入厂23年,80后樊凡已经成了“老师傅”。做好“传帮带”,她共带出徒弟60多人,其中90后、00后超过1/3,很多徒弟已成为各车间的骨干。
“目前,我们有了新目标,要做到提前预防、定期保养,呵护机器人的健康。”樊凡说,“作为维保人员,设备‘忙’着、我们‘闲’着,才是最好的状态。”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