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日本东丽宣布,在尼龙 66 化学回收方面取得突破。据悉,这是一种超临界水解聚技术,仅需几分钟就可以将尼龙树脂解聚到单体原料。
据估计,日本每年对尼龙 66 的需求量为 10 万吨,而全球需求量为 130 万吨。而汽车领域是其最大的下游应用之一,包括汽车纺织品(如安全气囊和轮胎帘线)以及塑料部件(如散热器水箱、气缸盖罩和油底壳)。
东丽开发尼龙解聚技术的一大因素就是关于汽车的再生塑料法规。欧盟在2023年提出了报废车辆(End-of-Life Vehicles,ELV)法规提案,该法案提出新车应包含至少25%的再生塑料(PCR),其中25%来自回收的报废汽车ELV,即新车中6.25%的塑料源自报废汽车。或许是由于要求过于严苛,今年欧盟将其由原先的25%比例降低至20%。
但为了应对日益严苛的法规,去年开始,本田、日产、丰田与三菱、东丽合作,共同研究汽车的塑料循环再生,其中有一项就涉及强制要求收集使用过的尼龙 66 安全气囊,并将其回收为化学回收材料。
东丽此次的技术突破,其实是在尼龙6的解聚技术基础上,再次开发出尼龙66解聚技术。
关于尼龙6的解聚技术,东丽早在在2023年9月就宣布,与本田合作,验证超临界水解聚技术来化学回收从报废汽车中回收的玻璃纤维增强尼龙 6 部件,并且宣称只需几十分钟就可将废旧尼龙6解聚到己内酰胺单体。
尼龙66的解聚则需要化学回收需要回收六亚甲基二胺(HMD)和己二酸单体(ADA)。据东丽所述,它在尼龙6的技术基础上,评估了尼龙 66 在超临界水中的解聚反应,并开发了一种专有技术来抑制副反应,从而更加高效高产地回收这两种单体,而且与石油基原料相比,使用该技术能减少一半碳排放。
东丽的下一步计划,就是针对尼龙 6 和尼龙 66 开发全面的尼龙回收技术,并将其化学回收技术从服装和汽车材料扩展到其他工业应用。
近日,不止是东丽在尼龙解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尼龙领域的巨头英威达(INVISTA)同样宣布,已获得一项尼龙机械回收工艺专利,该工艺可以通过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工业后回收(PIR)原料来改善尼龙6,6的制造。
英威达还提交了第二份专利申请,该申请涉及了一种氨解工艺,用于将尼龙6,6或尼龙6混合的消费后回收料转化为六亚甲基二胺和己内酰胺。
来源:DT新材料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