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逐苍穹——沈荣骏访谈录》
亲历航天测控技术腾飞
杨 卫
《逐苍穹——沈荣骏访谈录》:徐有智、单泠、李平著;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逐苍穹——沈荣骏访谈录》(以下简称《逐苍穹》)是一本科学性和文学性兼备的书籍。它以我国航天测控技术主要奠基人沈荣骏院士的第一人称视角,带领读者沿着技术发展的脉络,领略我国航天事业从起步迈向辉煌的波澜壮阔的画卷。
科普书籍对提升大众的科学热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涌现的一批有影响力的科学类报告文学,激励了一代人追求真理、钻研科学,也成为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优秀的科普读物能为读者提供获得感和信任感。获得感首先来自好奇心的满足,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的满足。尤其是以科技发展史为主线的书籍,不仅要提供新知,还要依据时代脉络梳理重大科技事件发生的背景,让读者了解与专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内容。《逐苍穹》以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测控技术最关键的进展为线索,它所揭示的史实是普通读者日常接触不到的,但又是社会所关注的。本书在访谈问题的设计上步步深入,引导读者跟随沈院士的讲述,把每个时期的关键问题弄清楚,系统性和层次性都符合科技发展的进程。
相比获得感,信任感的产生链条更长。与已经出版的同类书籍相比是不是值得看,内容是否科学严谨,在理论上、事实上能否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同行审视的眼光,这一切都有待阅读后的验证和沉淀。信任感的产生,最终会转化为公众对科学事业的支持。沈荣骏院士的个人成长经历与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与测控技术的发展密切相连。作为《逐苍穹》的讲述人,他对过往经历冷静、客观的描述,包括不回避挫折、不夸大成功的态度,都让读者产生信任感。在此基础上,撰写者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确保史实准确,出版方在出版前邀约专业人员进行审读,避免疏漏错误,这些努力都有助于增强读者对作品的信任感。
当然,科普读物也要有可读性,最好文辞优美、引人入胜。这本书采用访谈形式,忠实捕捉了讲述人的语言特征,用词朴实,通俗易懂,故事性很强且细节丰富,具有较强的文学感染力。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原校长)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